遊牧的變遷與終結 --- 草地畜牧業發展歷程(3)

放牧+儲草 --- 向自主畜牧業的轉變

遊牧和輪牧的基本思路是一樣的 --- 趕著牲口去尋找牧草!作為畜牧業經營方式,其合理可行的前提條件是有廣闊的草原空間和四季如春的氣候。草原無疆界,牧草能均勻地生長,家畜可逐塊地採食牧草,這是遊牧的基本條件。草原無疆界的現象只是在遠久的一定歷史時期短暫地產生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之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而在北方的草原地區,有史以來就沒有過牧草可全年生長的氣候。當這些條件不能具備時,就需改變一下思路 --- 讓牧草去滿足家畜需求。這一改變需要有人類向草地直接的投入勞動,也即主動地為家畜越冬而儲草。其實,古代的蒙古族牧民也不是一味的單純“遊牧”的。早在800多年前的蒙古諸汗國時期,定居下來的蒙古部落就鼓勵牧民冬季打草、儲草,用於冬季保畜渡災。與“遊牧”相比,打草冬儲大大增強了草地畜牧業生產的穩定性和保險性。

打草冬儲加大了人類在畜牧業經營中的投入。生產成本增加了,但自主能力也增加了,是草原畜牧業從自然經濟向自主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步。在農牧業生產勞動主要靠人力勞動,人工打草效率低下且勞苦艱辛的情況下,牧民不願打草是在情理之中的。故以全年放牧為主的草原畜牧業雖然不夠合理,卻持續了數百年而基本未變。況且那個時代,鐵製物件還是奢侈品,哪有可能用於割草?大概直到近百年吧,才出現打草的扇刀用於割草。印象中,“靜靜的頓河”書中描繪的場景是我初次接觸“收穫野草”用於飼餵牲畜這個概念。而真正的親眼看到使用扇刀割草,則早已記不清楚是哪年哪月了。


在近代農業機械化程度已經很高,打草、儲草已不再是艱辛勞作之事的今天,為何仍有許多牧民不願打草冬儲?則有著制度、政策和人性等多方面的原因。從制度上講,多年來實行的草場公有制使“公地的悲劇”在草原上發生---牧戶爭相利用公有草場和高產草場,致使草地迅速退化,打草場幾近消失殆盡;從政策方面講,多年來重視即時可量化的物質性畜牧業生產,忽視不能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草地生態保護。寬鬆的草地環境管理政策放任牧民常年放牧,超載利用,致使草地植被日漸衰敗。天然草地打草、儲草的經濟合理性日漸降低;從人性方面講,每個人都有著對美好年景的憧憬,伴隨著懶惰和投機取巧的心理。夏秋打草時節距冬春缺草季尚有一段時間,難以預測屆時是否會有災害發生以及災害的嚴重程度。是否需草?需多少草?均為變數。畢竟打儲草是需要艱苦的勞作和一定經濟負擔的,能不付出則得過且過。



這種暖季以草地放牧為主,冷季儲草補飼的畜牧業生產模式,生產資料全部來源於草地,雖然對畜牧業生產者來講是足夠合理的,但對草地的環境壓力很大。年復一年對草地的利用,無論是放牧還是刈割打草,土壤養分產生淨支出,會造成草地土壤營養元素虧空,進而導致植被的退化。不合時節的放牧利用(如早春放牧),對草地植物的返青和嗣後生長影響極大,加劇了草地的退化。同時,這種生產方式雖大大提高了生產的穩定性,但由於冬季儲草的營養價值低下,難以滿足冬季飼養家畜的營養需求,仍存在著畜牧業生產效益較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