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失的“柴草垛”!

出生在八十年代以前的农村人,相信对农村的,“柴草垛”都不会太陌生!

“柴草垛”给我们每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它即是我们儿时的超级玩具,又是我们“打仗”的战场,捉迷藏,爬上蹿下,玩的是乐此不彼,开心极了。

在我们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和油菜为主,豆类玉米和芝麻等都是少量种植,秸秆一下来就被农民,直接拿回家烧火煮饭了,所以在我们这边的“柴草垛”几乎都是水稻小麦和油菜秸杆堆制的!

在八十年代以前,农村的田间地头和村庄边上,到处都是一个挨着一个的柴草垛,秸秆少的堆成圆形,秸秆多的则堆成了长形的,

一,堆制秸杆的作用,主要是储存和作为牲畜过冬的青储饲料,以及农民们整年的烧火做饭的材料。有经验的老茅匠(专门给人家盖茅草屋顶的手艺人),堆的柴草垛,整齐漂亮,且经久不腐烂变质。

一,在过去生产队期间,每个生产队都会养有三四头大水牛,水牛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可以通过人工放养自由摄食青草的,但是到了严寒的冬季,所有的青草都已经枯死,这个时候,青储的稻草就派上了用场。所以在当时,每个生产队都会堆上两个大型的柴草垛给牲畜过冬的。

农民们为了不使牛掉膘,会用稻草包裹着煮熟的黄豆(称为牛豆)和煮熟的鸡蛋来饲喂耕牛,要知道在那年代,就算是农民们自己,也是舍不得吃黄豆和鸡蛋的!

二,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粮食和柴草同样的紧缺,所以必须妥善保管,不能使此腐烂变质,因为一年到头,全指望着这些秸杆,为全家老小生火做饭呢!

三,有经验的老茅匠,所堆的柴草垛,任凭天老爷怎么下雨下雪,就是滴水不漏,就算十年以后,拿出来的稻草,己然是黄乎乎的完好无损。而如果没有手艺的人所堆的柴草垛,经过一个秋冬季节,等到来年春天的时候,你所拿出来的稻草,早已经因为漏雨,而霉变发黑腐难了!


二、堆“柴草垛”的方法。

先将需要堆柴草垛的地基打好,为了避免柴草垛的下层被水淹而腐败,农民们首先用土块或者树枝棍棒,做出一个垛基来,然后再在垛基上一层一层的往上堆,在堆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柴草垛的垛心填满,而且要略高于周围的柴草,这样根据柴草的多少来决定高度。接下来的工序是收顶(草堆顶),先将稻草做成屋沿状,然后层层往里收宿,当收到最后的高度时,就是最后一道工序,站脊,先将两头的两个稻草相互对结一下,然后紧挨着将每个稻草,分叉并骑在草堆最高处,一层压一层!最后的脊越收越短,直到成功!

九十年代后期,由于提倡秸杆还田,又由于机械化作业,代替了人工,在收割过程中,秸秆已经被粉碎,所以就没有整的秸杆需要堆了。

另一种原因是,农村的柴火灶也渐渐地被电器化设备所取代,烧火做饭也不再用柴火灶了,自然就用不着柴火了!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生产队已经解体,耕田耙地再也用不着耕牛了。


所以在现如今的农村,是再也见不到“柴草垛”了!呈经陪伴我们世代一同走过来的“柴草垛”已经彻底消失在了我们的视线中。

结语:由于没有耕牛,就用不着柴草青饲料了,农民烧水做饭也不用柴火灶了,自然也就不需要柴草垛了!柴草垛为我们的儿时,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现在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给我们留下满满的回忆!

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