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3年收入翻10倍

互联网的诞生让人类接收的信息呈指数级增长,据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一个成年人一天获取的信息数量可能超过20年前一个人一年可以获取的信息。

作为新媒体从业者,我从几年前入行开始就有一个习惯,每天无论多忙,都要看看各大社交平台的“新鲜事”,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现象,从明星八卦到工作、生活技能。

坚持至今,哪天少看了就会觉得和社会脱节,跟人交流随时会面对“这什么时候的事,我怎么不知道?”的尴尬,然后赶紧上网补课。

身在大城市,我感到很庆幸,一方面就像前一阵子流行的北上广深生存图鉴说,大城市有逛不完的大型shopping mall,吃不完的美食餐厅,看不完的演出,丰富的夜生活;


另一方面,大城市也是一些新闻大事发源地,社会资源最集中的地方。



毕竟,95%的创业都发生在北上广,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思维、模式,也都首先来到一线城市。


01

“薅(hao)羊毛”,薅出幸福感


我国由于人口红利,许多由国外发起的“新鲜”商业概念,却在国内先得到成功验证。几年前的“O2O”就是如此,这种模式来源于美国。


基于传统的服务行业长时间处在低效且劳动力消化不足的状态和资本的催化下,一度出现了O2O的狂欢热潮,大城市由于人口密集、政策超前,就成为各类O2O平台首先选择的“试验田”。



这几年来,资本的大量补贴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让大城市的用户逐渐掌握了各种层出不穷的O2O模式套路,商场周边、地铁周围,人口聚集的地方,少不了各种新平台的身影,下单减免、邀请返现,大家养成了“薅羊毛”的习惯。


当然,很大一部分平台经过时间的验证(羊毛被薅秃了)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但是话说回来,这就是上次话题的补充,不是想告诉你学会“薅羊毛”,而是想说:


在大城市,先进的思维、商业模式可以让你从中受到很多启发,比如说,接收新鲜事物从被动到主动的习惯养成,最终通过最先进便捷的生活工具,节省出时间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罗振宇也说过:“所有成长,都是因为站对了地方。”


02

宁做凤尾,不当鸡头?


我一个要好的朋友,非985、211出身的专科生,几年前来到北京,摸爬滚打一两年之后的某天我们碰面,记得聊到未来的打算时她说:


“网上各种贩卖焦虑的文章,什么来京X年,月薪不过万的,不就说的我这样的嘛!

但是那又怎样,宁可’赖’着不走,也要租房到白头!宁做凤尾,也不当鸡头!

当时被她斩钉截铁的一番话逗到,“租房到白头”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能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也证明我的这位朋友不甘于认命,我知道她说的租房到白头,不可能真租一辈子,宁做凤尾,却有当凤头的心。



果不其然,后来她换工作进了一家新成立的小公司,老板加她一共三人,“谁让咱是大专毕业呢!大厂连简历都投不进去,鼓槌子短,敲不着人家大厂的门,不如踏踏实实认定一个好项目,从零开始。”


她说她碰到一个好老板,虽然面试时没给她高工资,但也没给她画大饼,带着她和另一个小伙伴,租了一个别墅当工作室做电商。


老板带着他们从最基础的做起,她很好学,电商那一套流程她很快就学会,加班、熬夜,打包、联系快递、当客服,后来老板又教她运营网店的方法,接着出去跑厂家、选材料,谈合作。


一家店铺做起来,老板又复制了几家新的店铺,小工作室从三人发展到10人、20人,她也学会了独立运营、管理团队,除了每个月拿到客观的收入,年底还有额外的收益分红。


再见面,她在咖啡店门口挥着手向我跑来,拿着新车钥匙往桌上一拍,“咱终于也可以开着车进那个别墅区了!”



大城市年轻人的焦虑,十有八九。初到北京的那几年,就像最难啃的骨头,每天在面包与理想中碌碌穿行,面对高速迭代的生活节奏,被高额的生存成本与竞争力压得喘不过气。

有人为了追求梦想失去了曾经属于自己的感情,有人将所有时间投身于职场而学会了适应寂寞,也有人在纷乱的选择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初衷。

那为什么,很多人最后选择了留下来?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想被时代抛弃。其实能想到这一点的人,本身已经站在了一定的高度,拥有一定的远见。


03

别碰“铁饭碗”,我命我主宰


我有个亲戚是山东人,大家都知道山东人非常倾向铁饭碗。


记得前几天,他给我打电话说,他儿子山东大学毕业,金融专业,希望来北京闯荡。

但是,他希望能让孩子留在老家,找一份安安稳稳的体制内工作,毕竟他认为铁饭碗永远是最安全的。

但却因为这个事和孩子闹僵了,所以希望让我帮他劝说自己的儿子。

最后,我并没有鼓励这个孩子进入体制内,因为即便我在北京做公务员的同学,有的也过得并不如意,看似过得非常稳定,但实际上工资很低、工作重复,晋升的前景也很渺茫。

在我看来,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


吴军老师的著作《见识》中曾提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走到什么程度,跟父母有很大关系。

和父母有关系,并不是说父母的财富和地位,而更多的是父母有没有看清未来的能力。

用自己十年前的认知来规划孩子十年后的人生,恐怕行不通了。

今年财政部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


从2020年起,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在年底前全部实现。


这意味着取消事业编制,打破铁饭碗已成为定局。未来将有更多的编制内员工变成合同工。



几十年来,事业编制一直都是很多父母眼中的香饽饽,是指引孩子奋斗的终极目标。

毕竟它足够稳定,只要在职期间不犯大错,就可以稳稳的一直干到退休,可观的养老金,尤其是跟工资相当的公积金,让体制外的人羡慕不已。


即便是我自己,在我毕业的时候,我的家人也曾劝过我去报考事业单位、进体制。


但是,时代在变迁,社会也在进步,一成不变的体制和单位,将不复存在。

关于铁饭碗,有句话说得很好:所谓铁饭碗,不是一辈子都吃这碗饭,而是一辈子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铁饭碗,“铁”的是什么呢?


“铁”的不是饭碗,而是一个人的本领,本领“铁”,才能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饭碗“铁”,不如本领“铁”,人生最“铁”的,不是一只不会打碎的饭碗,而是一身不会落伍的本领。

这就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最可依靠的,不是外物,而是自身。

自身的技能、自身的才艺、自身的知识、自身的经验、自身的智慧等等,这些自身的本领,才是我们人生最“铁”的、永世打不碎的饭碗。

对于年轻人应该拼搏,而不是求稳,毕竟,未来是自己的;如果再安于现状,迟早要被时代的浪潮拍打在沙滩上,体无完肤。


04

破圈!才能活出你的价值感


记得有一次马伊琍在做客《圆桌派》的时候,透露了她在拍摄《我的前半生》时候的一个细节:


在剧中,陈道明扮演一位料理店老板,由于只是一段支线剧情,因此,在拍摄过程中,陈道明戏份和台词虽然很少,但是花费的时间并不比其他人少。


值得一提的是,陈道明在拍完了自己的戏份之后,并没有像其他大腕那样,退场回酒店休息,而是仍旧站在现场观察其他演员的表现。


马伊琍原以为陈道明是想要指导一下年轻演员的演技,但实际上,陈道明不提意见也不说话,就只是静静地看其他人怎么演。


后来马伊琍在剧组一起吃饭时问了陈道明原因。


陈道明却告诉她:“因为我们这一批老演员的表演,是带有我们那个年代的痕迹的,到现在这个年代来演,就有可能脱节。”


“我虽然是一个老前辈,但我是抱着一个学习的心态,来看看正当年的演员是怎么演戏的,慢慢学习。”

要知道,陈道明老师的演技和地位,已经让许多演员望尘莫及。许多与他同时代的演员,还在重复以往的套路,有的只能退居配角,有的早已被人遗忘。

但他却从不摆老艺术家的架子,虚心向后辈学习,努力接受新事物,每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都带着一股正能量,令人膜拜。


即使这些年他主演的新剧不多,但每一部戏的每一个角色,都让人感到他的存在感。

这也让马伊琍很感慨:老戏骨不愧是老戏骨,从来不对自己满足,永远都走在学习的路上。


一个人废掉的迹象之一,就是开始固步自封,拒绝接受新事物。而我们看到的优秀,则来自于日积月累,来自于持续不断的进步。


美国社会学家芭芭拉曾指出(5225012 com):


层次越低的人,越喜欢用消耗性的方式寻找快乐,如酗酒、赌博、刷剧、打游戏等;


层次越高的人,越喜欢用补充性的方式创造快乐,如读书、学习、运动、艺术创作等。


都是接地气的人,我们做不到时代的领路人、那些大企业家动辄每天睡5小时满满的行程,能做到的只有不断尝试新事物,成为那个勇于“更新”自己的人,才能在任何时代、任何境地,都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曾经摘抄过一句话:


未来生活的稳定来自于你在风暴来临之前未雨绸缪,野蛮生长,而不是燕雀处于堂不知大厦将倾,不是在你最好的年华,满足于优越感和舒适区。


保持初心,不要成为那个连自己都嫌弃的人。

我们总说要追求诗和远方,但是现实是,每个人对于诗和远方的定义却并不相同,甚至相距甚远。

毕竟,每个人都不会渴望追求在自己世界里压根不存在的东西,你没有见过世界,你就不会想要拥有世界。

大城市也好,小城市也罢,身处何地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大城市也有一辈子碌碌无为的人,小城市也有精彩的人生经历。

与其在乎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不如心怀一颗不认命、不平庸的心。

这样,你才有机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