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黑天鹅”事件却越来越多?

2008年金融危机,被称为“数十年不遇”,纳西姆·塔勒布把它比喻为“黑天鹅”。

2020年尚未过半,我们已经目睹了更多、更大的“黑天鹅”: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不到三个月迅速蔓延至一百多个国家,造成两百多万人确诊感染、数十万人病亡;石油价格闪崩,OPEC+未能就石油减产达成协议,沙特、俄罗斯为了抢占市场,执意扩产增产,能源市场陷入大萧条;金融市场海啸,美国股市短期内连遭“熔断”袭击,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的牛市,引发多国股市、债市暴跌;全球经济遭遇二战后的“至暗时刻”,IMF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衰退。


引言:黑天鹅与人类的认知

“黑天鹅”是指有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稀有性(不可预测),冲击性(影响巨大)、事后解释性

“黑天鹅”在人们通常的预期之外。在发生前,没有预兆可供依循,而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端的影响。面对出乎意料的事件、突如其来的危机,人们往往会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慌的情绪。

这时,人的本性会尽快为它寻找理由、编造故事,以使其变得可以解释、可以理解——这个过程是大脑自动进行的,经常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已完成了。但是,仓促臆断的理由,有时候会带来自欺欺人的结果。

与此同时,有些人会炮制出一些看似合理正确的解释,来迎合大家慌不择路的心理。人们像洪水里的蚂蚁突然遇到漂过来的树枝一样,紧紧抱住不放。

当“黑天鹅”出现时,最好的办法是,保持理性、审慎思考,切忌情绪化反应。

“黑天鹅”既反应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同时也是人类认知谬误造成的结果。

世界的本质是不确定性(无法准确预测),而人类的认知往往依靠的是直觉而非理性。

从一般认知过程来看,人类通过感觉器官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经过神经中枢系统处理,对这些信息简化、抽象、归纳,转化成可以识别和记忆的信息,即概念、模型和经验;人们根据这些知识,对身处的情景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通过判断、决策和行动,实现自身的目的。

由于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人类认知的有限性、非理性,人们获取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完备的,由此形成的判断必然存在偏差和谬误。人类无法完全预知未来。


上篇:世界是“灰色”的系统

A> 黑白之争

远古时期,人类尚未登顶食物链最高的位置,整个世界是神秘莫测的一片混沌。人类没有有效的认知手段,只能求助于神灵、上天的保佑。在人们眼里,世界是“黑色”系统,犹如黑洞一般,完全无法了解。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理性认知打开了通向世界真相的通道。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

牛顿物理学描述的是“以人为观测尺度”的自然世界,它是机械的、线性的、匀质的,在这样的世界里,一切都有规律可循、因而是可以完全预测的。我们把这些经过验证有效的规律,称为客观规律。

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变量遵循正态分布:以整体平均值为中心、高值和低值左右两侧对称排列,呈现一种极简的平衡和美感。


为了找到自然界的基础规律,古典物理学舍弃了很多变量,尽管看起来很美,但它只是一个对自然规律的近似、粗糙的概括,主要特征是“简化”。

由于古典理论能够正确描述和预测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做出完美解释和预测,人们形成了两种极端化的认知:

一种是,人类已经完全掌握了自然界的全部规律和秘密,世界上不存在人类尚未解开的秘密,人类是地球的主宰、万物之王。尼采不无调侃地说,上帝已死。

另一种是,世界充满了各种有规律的秘密,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而已。只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资源和人才,就能够发现正确无误的理论、揭开世界上的所有奥秘,就能够对未来做出精确的预测,彻底消除一切不确定性。

世界在人类眼里变成“白色”的系统,完全可以认知,不存在“死角”和“盲点”。

然而,随着人类对世界的研究不断加深、拓宽,我们意识到,“白色”世界只是人类中心式的认知谬误。真实的世界一个“灰色”系统,介于“黑色”和“白色”两个极端之间


B> 灰色的实相

灰色系统的认知度,处于100%(白色系统)和0(黑色系统)之间,可以被认知,但无法彻底认知。随着深入持续的研究探索,认知度将向整个“频谱”的右端移动,但无法完全到达。灰色系统的特点是不确定性,这是世界的本质。

尚未被人类认识的未知世界,某种程度上与宇宙中的暗物质相似。天文学家根据现有理论推测,在宇宙中,除了可见的天体之外,还存在着大量无法观测、不可见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占全部物质总量85%,远大于全部可见天体的质量。

与未知世界相比,人类已知的领域几乎微不足道,就像可见光在电磁波谱中仅占很小一部分。

在“灰色”的世界里,过去的简化模型已不能满足需要,曾经被舍弃的变量被重新纳入考量。而变量的增加,导致系统复杂度以几何级数上升,不确定性也随之显著增长。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曾经被视为世界真理的牛顿力学,已经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取代。

而且,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并不是服从正态分布,比如商品销量、个人收入、人口分布,往往是以幂律分布为特征。

在幂律分布中,极端情形发生的概率,比正态分布中要高的多。常见的"二八法则"、“头部效应”,都是这个不均匀分布的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往往会低估“黑天鹅”出现的概率。


中篇:人类的认知模式存在“缺陷”


A> 三重心智

在百万年间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独有的认知模式。认知科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将其分为三类,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自主心智,即动物性心智,以直觉和下意识反应为特点,遇到情况会立刻做出反应。由于不占用大脑认知资源(即通常说的“不过脑”),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容易被外部信息误导,容易情绪化。擅长编造故事、寻找理由。算法心智,负责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处理,即通常所说的“智力”,包括计算、推理、分析、逻辑等等,由于速度慢、占用资源多,大脑往往本着“节省能量”、“能省则省”的生物原则,把问题交给自主心智处理,造成斯坦诺维奇所说的“认知吝啬鬼”和“心智程序缺陷”。反省心智,即是指理性思维,负责监督、检视自身行为的合理性,统领上述两种心智模式,对自主心智和算法心智进行控制和调整,防止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出现思维谬误、行为偏差。

在这三者中,自主心智经过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力量最强大;而反省心智随着智人出现,只有几万年时间,与前者相比处于弱势。这导致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外部事件的反应都是通过自主心智进行的,有时是合理正确的,而在复杂的局面下则显得盲目、冲动。

自主心智以效率优先,难以兼顾质量。它以“眼见为实”,我们看见的是自己“想看见”的东西,其他与此无关的一概舍弃——我们依据已有的经验和规律,判断哪些重要、哪些可以忽略。在那些被忽略的里面,就躲藏着“黑天鹅”。

于是,为了快速作出反应(适应演化早期阶段生存竞争),自主心智倾向于把现实作“简化”处理,以降低信息含量。自主心智最喜欢有规律和模式化的认知内容。于是,人类发明了符号、后来演变为语言文字;远古时期的神话,是人类探索和总结自然规律的勇敢尝试,开启了人类求知的先河。以神话为源头,人类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规律和认知模型,包括艺术和科学。


B> 认知模式的缺陷

自主心智帮助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但是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下,没有用武之地的自主心智仍会延续原有惯性、自发启动,如果没有被反省心智成功压制,就会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类型的认知谬误和偏差,例如:

过度自信:我们在自以为拥有知识的领域容易自大,以为自己比实际上知道得多一些,或者以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全部知识。但有讽刺意味的是,过去的人们也曾有过完全一样的想法,而在未来的人看来,我们极有可能很”白痴”。这种认知谬误导致两方面的不良后果,即高估我们的认识、低估不确定性,无形中放大了风险的影响。过度自信还阻碍了我们进一步获取新的知识,进入新的未知领域。


叙述谬误:对难以理解的事情,我们善于编造理由或者故事,把对事实的解释和事实本身混在一处,以使事实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然后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过去的事情其实很容易预测。“事后诸葛亮”是典型的叙述谬误。

除了自主心智的问题,算法心智也会给我们带来认知上的障碍,典型的是“心智程序缺陷”。心智程序是指我们习得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型、价值标准等等,以此作为判断和决策的依据。

我们习惯于依据过去形成的认知判断未来,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过去对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规律总结,固然增强了人类的能动性、改造世界为己所用的能力,但也形成了“路径依赖”,过去的正确不意味着未来也必将正确。

在这个意义上,过去的经验既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简化,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在偶然出现的“黑天鹅”事件上更为显著。

除了经验的局限性以外,有一些错误有害的认知,会造成更大的“心智程序缺陷”,比如传销、邪教。


下篇: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黑天鹅”


世界是个灰色系统,认知模式存在固有缺陷,这看起来似乎对人类非常不利。但实际上,这恰恰反应出我们对世界和自身有了较之以往更为全面、准确的认知。

我们由此认识到过去的盲目乐观,也意识到“反省心智”的重要性、对认知模式采取“扬长避短”的必要性。为了避免在高度不确定下的思维谬误和决策偏差,要尽可能发挥理性的力量,这是我们关注这个问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那么,具体来说,身处“黑天鹅”满天飞的时代,我们该怎么办?

1、认知升级

理解我们心智模式的特征,通过刻意练习强化反省心智,遇到复杂、不确定的情况时,不要轻信直觉判断;在重要的事情上,积极发挥反省心智的作用。事缓则圆,人缓则安。

多读书、多思考,少看电视,少刷手机,远离“叙述谬误”的多发地。

向芒格学习,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门类的知识,用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升级心智程序库,避免“黑白”二分式的简单思维。


2、风险防范

我们无法预知风险何时到来,只有尽可能做好必要的准备,有备无患。比如,身体的安全和健康是我们最大的资产,平时注意锻炼身体、购置合适的商业保险;经济上的独立能力,提供了社会生存的物质基础,有一技之长甚至一专多能,能增强我们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

在社会层面上,我们也应将重点放在风险处置和应对上,而不是预测何时会发生何种风险。

比如,相对于地震预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应急响应机制更为现实,房屋设计布局规划、建筑结构和材料标准、防灾自救宣传和教育、灾后疫病防治、伤病人员的救助保障、应急机制的演练等等。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的医疗卫生体系、重大事件响应机制、防护措施宣贯、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敲响了警钟。我们唯一能够确知的是,如果这套系统不加以完善,下一次疫情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3、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学习前人应对“不确定性”的智慧。俗语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另一方面,历史从来不会重复自己。究竟哪句话对呢?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

世界的本质是复杂的、有灰度的。即使人类的知识已经积累到今天的程度,也只是沧海一粟。对于未知的世界,我们始终要怀有敬畏之心。妄自尊大就是自欺欺人。

4、调整心态

了解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以及科学本身的局限性),不意味着悲观主义和不可知论,对不确定的未来产生恐慌心理。我们习惯了把目光盯着外面的世界,寻找各种规律、总结各种经验。现在,是时候回归自我了。

摒弃机械、僵化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不确定性才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而人类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培养坦然、豁达的心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塔勒布在《黑天鹅》中总结道:

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活着本身就是极大的运气,一个可能性微小的事件,一个极大的偶然。


想象一下一个10亿倍于地球的行星边上的一粒尘埃。这粒尘埃就代表你出生的概率,庞大的行星则代表相反的概率。


所以不要再为小事烦恼了。不要再像一个忘恩负义者,得到一座城堡,还要介意浴室里的霉菌。

在本质上来说,你、我,都是“黑天鹅”。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