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明明已經知道卻還要明知故問,這種人是什麼心理?

時間看這裡time


這要分好事還是壞事。要是好事對方知道,還問說明對方情商高,說你愛聽的話題。

要是壞事對方知道,還反覆的問就是幸災樂禍看熱鬧的心態。

正例:你在全班考試得了第一,你的同學在你們朋友聚會的時候,故意說:“這次全班考試,你考的第一以後上985大學不是問題。”你這個同學親情商高,你們可以多來往。

反例:你全班的考試沒考好,在朋友聚會的時候,你同學故意說:“你考了多少分,你怎麼考的這麼不好呀?”像這種幸災樂禍看熱鬧的人一定要遠離。不要和這種人交朋友。


立哥說教育


你好!很榮幸有機會回答你的問題

人生雖然不是非黑即白的,灰色部分很多,但不可否認,在“明知故問”這件事情上,明顯不是灰色部分可以解釋的。

“明知故問”的關鍵點在“知”和“問”上。我們一般的理解是“既知何必問”,既然對方“知”還要“問”,可見,對方的“問”必有因:無非善意的或惡意的這兩種,也就是前面說的,關於“明知故問”沒有灰色部分。

善意的“明知故問”:善意,在任何地方都值得推崇,善意的“明知故問”通常都是對方建立在願意信任、支持、幫助你的基礎上,當然,不可否認,對方的善意或許帶著目的,比如只是順水人情;比如提升他自己的附加值;比如為以後鋪路……不論是哪一個目的,善意的總比惡意的更容易讓人接受,何況,人本是群居動物,人情往來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呈現方式,是可以被理解。

惡意的“明知故問”:既然是惡意的,當然是希望你在他的惡意裡受到傷害,比如在人前讓你丟臉、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甚至是搞得你丟盔棄甲、落荒而逃,總之就是要讓你出醜或者宣揚你的醜,讓你在他的惡意裡低到塵埃裡去,那就是他想要的。惡意的“明知故問”通常發生在熟人之間,都說遠的崇拜近的嫉妒,惡意的“明知故問”大多數也是這種心理在作祟,因為嫉妒,沒有別的辦法超越,也不反省自己,就只好採取語言攻擊,企圖用這樣的方式打擊別人的同時給自己心理安慰。對於這樣滿懷惡意的心理,你只要狠狠的還擊,他就會縮在角落裡瑟瑟發抖、不敢動彈,因為那本就是他渴望針對別人時可以達到的目的。

任何時候,我們都抱著善意對待他人: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警醒自己,修身養性!


心理諮詢師保樸蕊


明知故問:試探居多,試探你的意思。

人們都喜歡含蓄的說話,意思到了就行,明知故問,要你明確表示出自己的立場含義,把一切說開,畢竟有些話不好說,也有可能是裝傻,讓別人輕視自己或者開玩笑,讓別人著急,讓人覺得對方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在不知不覺中表露出內心深層的想法,同時隱藏自己的思維想法,又能確認對方與自己所思所想是不是一樣。當然了,很多人都喜歡這樣,別人在吃飯的時候你過去會問在吃飯啊,這只是話題的開頭,類似於打招呼,兩個人熟悉的話,會互相理解對方的習慣,都含蓄的說話或者直白的表示了。不能說這樣不好,畢竟很多情況下很尷尬,大家也只能說些廢話來緩衝。而聰明人會利用這點來窺探你的內心,畢竟,這樣人會很煩躁,不能保持理智和冷靜

(知之甚少,不足之處,還望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