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对自己没有那么好的女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双十一快要来了,姐妹们是不是已经准备好血拼啦!

去年剁完手后的惨烈吃土经历历历在目,今年依然会乐此不疲。

真的有那么多需要的东西吗?

"女孩子要对自己好一点"。

"做个精致的猪猪女孩"。

"及时行乐"。

……

这些女孩的专属称号,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甚至于在某些场合还会用来安慰自己。

女性群体做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不可避免的存在感性消费。甚至于为了凑单出现不理性消费的行为。基于这些因素,商家往往就会推出一系列迎合大众口味的活动,比如,双十一。

但有多少东西是真正需要的?

现在花呗和各种信用卡充斥着年轻人的生活。刷卡一时爽,还款火葬场。经常有人会超前消费,工资一发下来还没有捂热立马接到自动扣款的短信提示,一进一出,能维持现状已经很不容易,就不要谈积蓄了。

年轻人不理性的消费行为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注重仪式感的消费

有的人特别注重仪式感,工资发了要庆祝,节日要庆祝,还有自己定的各种某某纪念日也要庆祝,每个月都有那么几次有仪式感的消费,美其名曰仪式感,实则在为自己找一些冠冕堂皇的消费理由。

2.凑单满减消费

促销的时候屯的化妆品,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肤质有了轻微的变化或者不再那么适合便闲置了,买的时候感觉省了一笔大钱,最后倒掉的时候只能肉疼责怪自己当初的不理性消费。

3.面子消费

很多人都喜欢穿名牌,也许有人觉得质感好有保证,但有的人也许只是想要穿logo,觉得那是身份的象征,一味地追求大牌。

4.分期付款

看到喜欢的电子产品刚好可以分期付款,平均下来每个月承担的费用看着也还行,于是账单每个月又多了那么几笔固定消费。

小A是我的大学同学。

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一年实习期月薪四千左右。扣去房租水电1500,日常饮食1500,剩下一千刚好可以用来买化妆品包包。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日子过得也还算小资,到头来除了衣柜里多出的几件新衣服之外,也没有剩余的钱了。

第二年工资涨了两千。按照现在的消费水平,每个月多多少少也能攒下一点钱吧。可人的消费欲望总是无穷无尽的,小A在年中出去旅游了一趟花了五千,加上其他开销,居然也没有剩下什么钱了,卡里面只有不到两千。

回来后,牙疼发作。那是小A遗留已久的历史问题了,无奈之下只好去医院做检查治疗。

总共有两个牙齿要做牙套,大概要一万二。还好不用一次性付清,因为要去很多次,所以都是看一次刷一次,差不多三个月,这三个月,她不敢怎么买衣服化妆品,也没出去外面吃饭,省吃俭用正好看完牙齿又没钱了。

后面小A跟我说,做牙齿的那段时间,她突然意识到钱这个东西真的还蛮重要的,保不齐哪天突然需要用钱的时候拿不出来真的就是很狼狈的一件事。以前小A就是本着"女孩子要对自己好一点"的信条,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只要手里有点钱绝不委屈了自己,还喜欢囤货。超有仪式感,过个什么节都要和朋友出去聚个餐。

后来,小A便开始规划自己的钱,减少出去聚餐的次数,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不随便囤货,慢慢的开始有了自己的小金库,哪怕不多,也是个好的开始。

另一个朋友,暂且叫她小c吧。她的收入其实和小A不相上下,就是少了房租这个开销。每个月还会给家人一千的生活费,不到两年有了将近两万的存款。于是,才能在弟弟高中毕业准备上大学的时候送他电脑,也能在辞职之后有闲钱度过那些过渡期。

还有一个朋友,刚上班那会家里刚好在装修,她说除了吃喝拉撒外基本没有怎么花钱,都寄回去家里装修房子了,工作三四年给家里寄去了六七万。

说这些并不是鼓励大家要刻薄自己,拼命攒钱。我觉得人的消费应该建立在收入上,购买和自己能力相当的物品,月薪五千的时候就不要想着买一千多的Adidas,适当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万万不能。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让自己更值钱上,将来在看上喜欢的东西时才能毫不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