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得清!上海人不怕伤感情!

“上海没有什么人情味。”

”你们上海人也真的太冷漠了。”


每次有外地的朋友来上海玩,最后送他们走的时候,最喜欢抱怨的就是这两句话。



公司新来的小姑娘也经常对我说:


“《欢乐颂》的故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在上海,这个城市怎么可能允许你对别人掏心掏肺呢?太不现实了!”



“闺蜜之间,也从来不借钱”


真的不现实吗?


马伊琍,地地道道的上海姑娘,在窦文涛主持的节目《圆桌派》节目里就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


“我和我的闺蜜之间,我们从来不借钱。”



北方人听了这话,大概又要给上海人扣上“小气”“抠门”的帽子。


但其实,这只是因为她作为上海人,从小就深谙“救急不救穷”的道理。


马伊琍说,有两种情况她会借钱,第一就是今天临时出门没有带钱,第二是家里有人住院,急需医药费。


但如果只是因为穷要找她借钱,马伊琍斩钉截铁地甩出四个字:绝对不救


在她看来,是原则性的问题,哪怕是感情再要好的闺蜜,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如果亲戚之间借钱,也要打欠条,并且要在欠条上写清楚借钱的时间、利息,白纸黑字,以作约束。



这一番话后,节目上另一个嘉宾就这样表示:上海,虽然人情味不够,但胜在

规则够。这也是上海比较现代化的地方。



我们都说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干什么都要看关系,那上海大概是其中比较少见的能讲规则的一个。


这种有分寸的疏离感,是让人觉得很踏实的。在这里,出了事情,只要你理不亏,多半还是讲法律的。


上海人算账,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如果你在上海租房住,遇到过上海房东,可能更加会了解上海人对于“规则”的崇拜,很讲究“契约精神”。


从你看房开始,他们就会细致且客气地问你各种问题:


几个人住?有没有对象?养不养宠物?养的是什么宠物?抽不抽烟?晚上大概几点睡觉?上不上夜班?



当你确定了要租这个房子,他们就会一二三四、条条框框地给你列些“小规矩”


你要不断地向他保证自己是一个五讲四美、热爱生活的有为青年,这间房子在你手里不会受任何委屈。



而在退租交接时,他们更是会仔仔细细地计算每一笔费用,如果你差了他两块钱,他也可能要求你转账给她。


当然你也可以告诉他,上个月厕所里的电灯泡坏了,花的是你的钱,他也会认真地把这笔钱给你算清楚



所以,经常听人吐槽说,上海人学的最好的就是数学,跟你算钱,那是清清爽爽。


比如和上海的同事聚餐,转账永远能做到“一分钱也不欠你”,既不凑整,也不抹零,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如果你不小心多给了五毛,他也会一毛不少,一毛不多地转账退回来。



所谓的“小气”其实是精致和务实


这种“不怕伤感情”的的性格,还反应在上海本地的美食上。


长期以来,北方人总以上海的点心为靶子,嘲笑上海人:


小馄饨这么小,小笼包才这么几个……看不起谁啊?



但其实,在饮食这件事情上,上海人是很有自己的智慧的。


比如这道俄侨引进的“老上海色拉”吧,看起来很简单,土豆、红肠、青豆、苹果块拌一拌,但是把精致的盘子里一摆,那“腔调”就出来了。


成本低,又好看,吃得饱,务实的上海人有一套自己的“美食经”。



上海人请客也很少用“大场面”、“上硬菜”才表现我和你感情有多深,更多时候会挑开张不久 ,口碑又不错的饭店。


而且还要帮派明显 ,价位比较适中,布置得有点品位的那种。



做人总归是要“拎得清”


上海人不怕伤感情,除了有外在的规则外,大家心里还有一个隐形的约定:做人要拎得清


这三个字,在上海人心中很有分量。过去老上海人问他人:侬拎清了伐?“拎得清”是识人的首要。



这是一种久经岁月历练的智慧,会察言观色,不给人添麻烦,让自己和他人都是舒服妥帖的。


这大概和以前上海人住在

弄堂里的生活方式有些关系。



电视节目《一路书香》有一期走进上海弄堂,就分享过上海人生活上拎得清的小细节。


很多户人家住在一起,用的都是自己的电灯,电表也要分清楚,水龙头也是一家一户。



进屋要开自家的灯,就算别人家的灯开了,你要是不开的话,你就是揩油,占别人便宜,有点拎不清了。



在现在的社会上,那些随便插队、在地铁上吃东西、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行为,在上海人心中都是“拎不清”的典型。


而对于这样的人,实在不用讲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