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逛北京胡同丨探访东四“有故事”的院子

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朝阳门内大街以北,东四十条以南,东四北大街以东,朝阳门北小街以西。这里是京城最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基本保持了元代“寅宾坊”的肌理,胡同走向基本横平竖直、整齐有序,是典型的传统四合院为主的居住型街区。

图/资料图片

这些胡同里,从“一进”到“多重”,从“一路”到“多跨路”,保留了太多的“有故事”的院子。历史遗存、人文内涵、文化风韵和建筑空间在这里交相辉映。核心范围虽然不足50公顷,但是有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处;历史街巷有20条;古树名木55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下面就随我们一起,看看东四三至八条都有哪些“宝藏”打卡地。

东四二条10号

据说,福康安就曾经住在这条胡同。几百年来,民间围绕福康安的故事不胜枚举,《延禧攻略》的热播,让人们记住了福康安这个历史人物,而且据说《还珠格格》里尔康就是以福康安为原型的。乾隆所赐之名:福、康、安三个字,不仅为其本人带来了福运,更给乾隆盛世奠定了安平。他一生戎马,立下军功无数,据老辈儿人讲,东四二条几乎一半院子都是福康安的宅子,配王公贵族专用的筒子瓦。不久前,住在这里的居民在大扫除的时候,居然还收拾出了当年的金丝楠木。

东四三条

东四三条的中段往南走,可以通到东四二条,往北可通东四四条。东四三条曾经聚集了很多达官贵人,据说曾经想嫁给溥仪的“最美格格”——完颜立童记就曾经住在这里。但具体的门牌号码已经无从考证。

东四四条86号

东四四条是最值得好好逛的。从西口进入,东四四条86号、1928年开业的“恒昌瑞记”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经过修缮,“恒昌瑞记”基本重现了当时的风貌,“镜里人是一是二,笛中意至妙至神”的对联妙趣横生,加上横批“光起万物”,犹如谜语一般耐人寻味。虽然比不上同在东四的“四大恒”钱庄那般财大气粗,但也堪称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浓缩版古典Shopping Mall了。

东四四条83号

位于东四四条83号的“宝泉局东作厂”,是目前北京唯一现存的清代铸币厂,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在清代,“宝泉局”负责铸币,在北京设有4个铸币厂,其中西作厂在北锣鼓巷千佛寺胡同,南作厂在钱粮胡同,北作厂在北新桥三条。五一假期来这里走走,感觉“恭喜发财”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

“宝泉局东作厂”的修复经过了一年的调查,多次邀请古建专家马炳坚、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总工程师朱旭、东城区历保办、东城区文委等专家到现场查验。

根据清末的文献记载,当年因为要靠马车来拉钱币,所以大门也修得特别宽,可以供马车进出。现在大门两侧的违建已经被拆除,露出了宽敞的王府式门楼,是几十年来胡同修复还原度最高的一次。

东四四条1、3、5号

东四四条1、3、5号,原是清宗室绵宜的宅第。绵宜号达斋,是道光皇帝的本家,曾于同治年间任礼部侍郎,其后代姓金。因其宗室辈分较尊,故当地百姓称这房子为“皇帝的叔叔家”。

其中的东四四条5号,现在是东城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层院落,里面还有很精致的垂花门。与东西屏门相通的游廊,将整个院子连接起来。正房内部装修据说还保留着清代旧物,硬木落地隔扇和碧纱窗非常完整。

东四八条71号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在东四地区居住时间最长的名人。叶圣陶早年当过教员、教过小学、中学、大学、还教过幼稚班。但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当教员要长得多,从1923年进商务印书馆,到后来编《小说月报》,再入开明书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任出版社社长,可以说是编了一辈子书。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叶圣陶就住进东四八条71号院。这是个典型的三进四合院,院内遍植花草,环境宜人,尤其是几株海棠花,春季繁花似锦,格外诱人。

1987年,87岁的冰心前来探望93岁高龄的叶圣陶,在海棠花下,冰心靠近他的耳朵,叮嘱他要多保重身体,很多人都记得这难得的动人场面。第二年,叶圣陶病逝。在东四八条71号,叶圣陶先生住了将近40年,可算是在名人四合院里,居住时间最长的。

新京报记者 王萍

图片来源 东四街道供图(除署名外)

编辑 李扬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