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嘴吧!烦死了”你家的亲子沟通还陷在“沟而不通”里吗?

想要改变孩子,必须先改变你自己

3分钟掌握,即时高效的家庭教育技巧

抛弃愧疚,相信一切从现在开始会变得更好!


“妈妈跟你说了多少次了,用过的东西放回原位,你看看又把书堆得到处都是,就让妈妈跟在身后收拾,想累死我嘛……跟你爸一样,只知道给我添麻烦(省略1000字)……”

“好了,别说那些没用的了,学校那点事能说一晚上,我哪有时间听你说这些,你有那空闲时间去温书好不好!”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和孩子的交流只剩下你一人的喋喋絮语,得不到孩子的半点回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不再愿意跟你讲心理话、更愿意自己待着;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对你的刻意亲近表现出敌意,嫌你烦要求你闭嘴……

你家的沟通是否已经出现问题了?

2018年《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存在着很大的沟通问题。

有两成多的家庭几乎没有亲子交流,还有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不讲究方法,也缺乏尊重。

图片来源: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


沟通不良家庭中常见的的话语系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学习人,你的沟通状态也决定了孩子的沟通模式,所以,当家庭氛围不和谐,出现矛盾时,不妨请你回忆一下,在你的家庭交流语言系统中,是否已经出现如下状态:

ü 意思不清晰不明确;

ü 相互指责;

ü 喋喋不休;

ü 无心聆听;

ü 打断说话;

ü 否定别人;

ü 高声吵叫;

ü 离题;

ü 问非所答;

ü 晦气恶声;

ü 人身攻击;

ü 不断抱怨

当以上一种或多种问题话语状态反复出现时,说明你的家庭成员中没有达到良好的沟通,出现家庭矛盾和问题也是积习常态。

不良的家庭沟通模式

从以上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不良的家庭沟通模式各有各的不同,却同样承载了关系冷漠、家庭大战、亲子关系焦灼等家庭问题:

不沟通型

家庭气氛冷淡,亲子关系淡漠,家庭成员间共处同一屋檐下,几乎不沟通,这种家庭下长大的孩子独立性强但安全感归属感低,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单线沟通型

家庭中以一方付出型为主,常见以家长一方单线输出为主,缺乏其他对象的呼应,通常这一方的沟通也多以含糊不清的叙述或提问为主,缺乏沟通的技巧,沟而不通

攻击型沟通

家庭成员间互相指责、争吵、抱怨,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要么胆小怯懦不敢与人交往,要么也学会同样的攻击性言语和行为,与他人交往时会用争执、打架形式满足自身需求。

全覆盖型沟通

这种形式往往出现在家长对待孩子上,事无巨细什么都想管、什么都要知道,要求孩子所有事情都要汇报孩子失去自我成长的空间,当孩子自我意识发展高峰时,通常会觉得家长很烦,家庭矛盾产生,家长也会因为孩子不再听话而失望。

重建家庭沟通新模式,改善家庭关系

每个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怎样让孩子打开心门,重新接纳家长,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支持和帮助,家长必须从自己做起,可以在家中尝试这样做:

1. 改变认知:家庭成员间是合关系

你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孩子不是家长的从属物,你们是合作关系,通过平等合作、各自付出承担责任,来合作共建美好的家庭。因此在家庭交流中,请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家庭中每一位成员。

在你对其他成员开口说话、做出行为之前,请平复心情,默念“合作合作,不合什么都无法作”,暂停30秒,思考你说出的话,你的语言、语气语调,如果换成对方对你说,你能否接受,收回充满攻击性、出口伤人的话。

2. 建立家庭交流“无错区”

在平等、合作的原则下,建立家庭“无错区”,在一定的时间里、在家庭某个特定区域,可以是晚饭时的餐桌、饭后的客厅沙发上,在无错区中,家庭人员所思所想所说所作都是没有错误的,也就是请你抱着不评价、不批判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3. 练习家庭“沟通20条”法则

心理学家李中莹著述的《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一书中提出了家庭亲子沟通的“沟通20条”,如果家庭气氛容许的话,全体家庭成员可以在无错区召开家庭会议,一起练习“沟通20条”。

将“沟通20条”贴在家中的无错区中,每个人反思“少一些”中,有哪些是自己常犯的,如果讨论气氛足够融洽,可以适当互相说说希望其他家庭成员“少一些”出现的情况。

家庭成员

轮流示范表演每一种“少一些”或“多一些”的情况。用过去发生的简单的、不严重事情做试验,练习用“沟通20条”处理家庭中的问题,比如选择今晚吃什么、周末到哪里玩等。

家庭成员每人选择2条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其他人需配合,到时自我评价、他人审核。

注意:技巧训练一定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4. 睡前20分钟握手时间

在家庭氛围融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睡前20分钟的亲子时光,全家一起手拉手敞开心扉聊聊轻松愉快的话题,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听,引导孩子讲述在学校或生活中感到愉快、幸福的小事,并给与积极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受到持续的关注,不在于聊的是什么主题,也不在于能包含多少信息量,关键在于可由此激发孩子内驱力、参与感,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人生、能够感受到爱与温暖。

家庭亲子沟通,孩子是核心,家长是主力,沟通中家长不光要知始,更重要的是要知止改变说话的方法,才能改变听的效果,才能实现有沟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