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康熙年间,宝山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在上海北部的月浦,有这样一座古老的宅院。三百多年的时光中,这座宅院被毁过,也被重建过……每一次的轮回,都镌刻着几代人的记忆。月狮姚宅,用不经意间留存的历史片段,从一个寻常人家的院落,转化为具有江南特质的文化符号。

前世今生

月狮姚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地处月浦镇月狮村周姚宅5号。因村中居住周、姚两姓,故被称为周姚宅。

姚氏家族的老屋曾建在现今姚宅的地基上,当年老屋的形制已无从考证,唯一的线索就是残存下来至今尚见的暗门。按照当地民宅的格局,通常在一排三间以上的房屋中才有客堂,客堂居中,二面对称而建次间。一排五间的称五间堂,一排七间的称七间堂。次间的南门为单开门,唯客堂的南门不仅是双开门,而且二侧各有一扇暗门。暗门用“门闩”固定,平时不开,仅在举办重大事情时将其拆卸。由此可见,姚宅老屋极有可能是五间堂或七间堂,至少是一客堂二次间的连排三间房。

1937年爆发“八一三”淞沪抗战,战火中姚宅老屋被毁,姚家人在老屋的原址上搭了三间草棚,在搭草棚时,将老屋残存的所有可用建材都派了用场,包括至今尚在的暗门等。现在的姚宅是在1954年重建,造房时仍将包括暗门等在内的老屋建材用上。在姚家人对传统的坚守下,姚宅一直传承至今。

匠心独具

据姚宅主人96岁老人苏雪珍回忆,造房的“作头”师傅叫姚其寿,他是苏老太太丈夫姚炳坤的堂兄,木匠师傅是张阿毛,俩人均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手艺人。

月狮姚宅共建有房屋五间,三间为坐北朝南的正屋,二间为门口相对的厢房。正屋中间为客堂,规格为七路头(包括廊桁在内的七根桁条)二十三发(每发为一块面砖的长度,约22公分),有双开的南门,南门两侧各有可拆装的暗门,有南窗两边对称,北窗多扇。客堂与左右次间有腰门相通,左右次间对称布局、大小相同,均为七路头十九发的房屋,并以裙板隔成南北二小间,里为地櫊房间,窗户均用移窗。两边厢房亦是对称布局,均为五路头二十三发。

五间房屋均盖小瓦,正屋是插脊,厢房是刺毛脊,正屋东西两端和厢房南端均做“观音兜”,屋面檐头均有瓦档,于美观大方中透出小巧精致。

最为特别的就是屋内的移窗,设计之巧妙令人惊叹。窗户整体为木质结构,不用一颗钉子,全部用榫头连接。当两片移窗重合时,外面的阳光洒进来,整个房间通透明亮!把两片移窗错开,外面的风再吹不进来,冬天温暖舒适。据说,精巧的移窗在两片窗户移动时,重合处能切断稻草,严丝合缝,巧夺天工。中国古老的榫卯技艺在古院老宅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也使这座历尽沧桑宅院,多了一份韵味。

家园记忆

记忆中的老宅院会是怎样的呢?是青瓦飞檐窗外的宁静、乡野鸡鸣雾绕的黎明,还是盛夏傍晚蹲坐在石板聆听老人侃大山的温情?老宅院承载了一代代人的记忆,是中国文化与情感的积淀传承,中国人对宅院永远有着不释的情怀。

姚氏老宅院落的门前,河边有一棵树干粗壮、枝叶繁密的“百步枣”树。枝杆像巨人的手臂,茂密的树冠好像一把撑开的巨伞。枝头挂满了一颗颗“红玛瑙”,顺手采摘一颗熟透的枣儿放进嘴里,香甜味儿瞬间在嘴里蔓延开来。

饶有兴致地追问枣树的高龄,姚宅现在的主人——现年66岁的姚伯说,周围的人谁也不知道它有多大年纪,在姚伯的父亲出生时,这棵枣树已经是同样的高大和粗壮了,因此可以推断它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话匣子一打开便收不住,健谈的姚伯仿佛回到了他的童年时光……枣子熟了,小伙伴们猴子似地爬到树上。用竹竿一打,红枣就像下冰雹一样,“劈劈啪啪”落下来。大伙们高兴极了,拍着手,跳着脚,迫不及待地蹲下来,捡呀,捡呀,不一会儿,就捡满了一只只竹篮。这时母亲听闻声响,从里屋赶出来,一阵吆喝:“小兔崽子,又来偷枣子啦!”刹那间,小伙伴们慌忙扔下竹篮,一阵子风似跑得没了影踪。母亲又好气又好笑,拾起滚落一地的枣子轻轻放进竹篮,在傍晚时分,挨家挨户地给小馋猫们送枣子去。在姚伯的记忆里,这棵“百步枣”,在困苦的年代,给村民们带去了无数欢乐和甘甜,也见证了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也许还有更多的故事,隐藏在这座老宅院的斑驳印记中。三百多年岁月的更迭,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明的流传,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自愈力。月狮姚宅,用自己的存在,传递着这份力量与自信。

信息来源:月浦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