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三十年-论国运、城市化与个人财富


一、改革开放,不忘初心: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反思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将主要矛盾从阶级斗争转变为经济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途径,开启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从全面公有制向部分私有制改革激发市场活性,将国家经济繁荣与个人美好生活深深绑定在一起,目标是力争将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经济发展逐步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家,实现民族崛起与复兴。


1978年中国当时的GDP总量是3678.7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也只是区区的385元人民币。而四十年后的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接近100万亿元,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突破1万美元大关。如果GDP总量就是整个国家的大盘,那么这个大盘就将近上涨了200多倍。而与之有关的城市化与个人发展则是这个大盘中最耀眼的星。


虽然我们依然走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概还需要50年以上的时间。不过40年沧海桑田,如今的中国已早非当年吴下阿蒙。其实中国这一波的发展是搭上了冷战后史上最大一轮全球化的便车,对内改革就是部分私有化激发国民创新与勤劳的天性,对外开放就是融入世界产业体系,在国际贸易产业链上占据一席之地。


所以从根源上讲,中国是对于这次全球化浪潮的组织者心存感激,也有动力有意愿与其保持良好关系。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大象是躲不到树后的,目前中国正在从规模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也就是争夺科技主导权,等中国科技横行天下,难道让西方精英去喝西北风么。所以这波全球化已经走到了尽头,最后的问题只是以什么方式解体,再以什么方式重组而已。


2019年美国发难开始打贸易战,年底又恰巧爆发了百年难遇的疫情泛滥,逆全球化已经在一群西方精英推演的棋局之中,世界主要矛盾背后的逻辑是否在悄然改变,也许值得中国再一次批判反思。不要以为这些离个人很遥远,在时代的洪流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房地产这艘小船只是随着这洪流的波涛上下翻涌。



二、地产三十年,起伏跌宕:


从大背景下,三十年房地产的激荡会看的更加透彻。这三十年波动起伏的时间线梳理如下:


1987年,深圳进行了首次的公开土地拍卖,中国地产开启了商业化元年。

1991年,国务院进行24个省份的房改,全国房地产进入起飞阶段,同时中国地产的首个泡沫开始蓄积。

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当时顶峰,剧烈增长的泡沫引发了中央的担忧,导致了中国地产的首个调控政策出台93年下半年基本上回落到1991年的水平,跌幅达八成五。

1995年底,在房价连续阴跌,无人购房的情况下,全国商品房累计空置建筑面积高达5031万平方米。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濒临崩溃。


1998年7月3日,政府开始救市,宣布全面终止福利分房。同时,住房分配货币化正式开始。

1998年,房地产市场大热,许多单位抢购住房来分给职工,一口气消化了全国的存量空置房,中国房地产去库存的1.0版本正式开始。

2001年,供需关系开始失衡,在这一年里,前3个月内的北京,房价的涨幅就达到97.3%,政府唯一的选择就是全面整顿房地产。

02年首发调控之“217号文”。从土地供应、住房结构、市场整顿等方面进行调控,市场对此的反应是涨幅减缓,但是北京房价继续上涨。

03年6月,央行紧接着印发“121号文”,严控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土地储备贷款、个人住房贷等。并且首次推出了二套房提高首付,利率上浮等概念。121号文效果显著,全国房价应声下跌,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全国地产行业进入冬季。

然而造化弄人,非典全面爆发,中国全国经济影响严重,经济增长率下滑到6.7%。出于保增长的考虑,在全国地产商的强烈抗议下,住建部发布了“18号文”,此文内容和之前发布的121号文完全相反,将鼓励房地产发展定性为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渠道。于是全国房价止跌反弹,继续上涨,04年同比涨幅达到14.4%。

2005年,在舆论压力下,国务院推出“国八条”。这次调控的内容主要是要求各地政府要提起重视,房价控制不好要追责,保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供应,建设廉租房。国八条并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作用,同年市场涨幅达到12%,让国八条淹没在尘埃里。

2006年建设部等九部委推出雷霆手段,推出“国六条”。首次提出90/70的户型政策,核心目的在于遏制高房价,调控住房结构,加大中小套型比例,对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进行调整和规范,从而保障房地产住宅产品更加合理。让更多的人能够买上房子。然而当年房价上涨6%,国六条再次被淹没。

2007年,民怨沸腾之下,《关于加强商业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下发。具体要求:对于贷款的二套房,首付不低于4成,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倍,严格控制银行开发贷,项目资本金不达到35%不给放贷。效果非常显著,一直上涨高烧不退的房价立刻跳水,北上广深这4大一线城市出现了大量的地产中介门店倒闭现象,房地产交易量价齐跌。

又是造化弄人,半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房地产行业从降温变成了冰冻,土地流拍、地王退地。

在2009年据国家电网利用智能网络在全国660个城市的调查,全国大约6540万套住宅的电表读数连续6个月为0,按每套100平米计算等于09年住房竣工面积的11.3倍,哪怕全国立刻停工,房子都够用11年,如此巨大的空置商品房市场根本难以消化,整个行业濒临崩盘。

同时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恶化,经济增速下滑严重,政府开始再度救市,房地产去库存2.0版本开始了。同年四万亿计划正式上线,央行对房地产全面松绑,个人房贷利率下限扩大为70%,首付款最低可以做到20%,上海甚至命令国有企业直接购买房地产来维持房地产行业的稳定。于是2009年房价止跌回升,全面燃爆,当年房价上涨25%。

于是再度民怨沸腾,为了安抚民心,09年12月,政府推出国四条,2010年1月又提出“国十一条”。这里面是一堆关于让穷人怎么住的起房子,怎么做经济适用房,怎么做小户型等等,没有收紧银根,没有降低贷款。所以,全部沦为空调。

2010年房价继续上涨,当年涨幅冠军为通州的副首都概念,涨幅达到3倍,亚军海南国际旅游岛概念涨幅为一倍多。

2010年4月17日,在接近沸腾的房价面前,国务院印发了“国十条”,国十条规定贷款首付比例从20%上调为30%,二套房首付不低于50%,三套及以上首付和贷款利率应大幅提高,无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者社保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住房贷款。效果很显著,全国房价也都有小幅下跌,不过当年8月房价开始止跌,颇有报复性反弹的架势。


于是2010年9月,国土部和住建部继续发力,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从用地的角度进行规范调控。

9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

发布新五条,上浮交易契税,取消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新一轮调控没有继续收缩银根,所以房价没有进一步大跌,不过止住了反弹的苗头,2010年国庆节全国楼市成交锐减、交易惨淡,观望浓厚。

接下来就是5年的冻市期,2010-2015,全国房价基本不涨不跌,投机绝迹,大横盘状态,库存闲置商品房数量飞速增加,一直到2015年底国务院出台去库存政策刺激房地产,房价引爆了一波翻倍涨幅,所谓房地产去库存3.0版本。

然后2016年国庆前夕再度开始调控,“限购限贷,限售限价”。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住不炒”的政策。房地产市场至2020年为止依然被冻结。

2019香港废青危机,让中央看到了高房价导致社会撕裂的巨大潜在风险,再次放开房价也会非常谨慎。



三、国运、城市化与个人财富:


三十年房地产市场的均价趋势图找了半天没有找到,应该是一条波动上升的曲线,虽然一次一次的政策调整让房价跌宕起伏,但是大的上涨去趋势不会有变化,这也昭示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的提升。其内在逻辑在于,部分私有化激发了个人创造了财富的动能,在勤劳致富之后发现房子是拥有乡土情结的中国人情有独钟的财富,于是开始投资房地产,房价开始上升,带动地价上升,而出售土地的政府得利,之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再带动房价上升,形成一种正反馈,最后就在政策的放水之下一路高歌猛进。


当然这个逻辑的前半部分还可能是,政府拥有土地所有权,这是一项垄断核心资源,部分私有化将土地放开,通过房价拉升,抬高地价,以此进行城市化工业化的启动资金,同时激发个人动能参与其中创造财富,再拉升房价。按照这个逻辑房价与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具有莫大关系。


而2020年新冠疫情打击了出口与消费两架马车,新基建与高科技转型的巨额投资的钱到底从哪来,是否因此又要开启房地产市场来推动,就可以好好探讨了。如果地方政府地方债高企(实际也是这样),那么依靠土地财政就有很大的动力,到时候就要考验中央的政治智慧了。


最后的结论就是,在中国,只要土地还是绝对的垄断资源,每个人的房产也不过是土地上短暂70年的过客,那么房地产就深深的和整个国家的工业化绑定在了一起,房地产的价值就交融了国运,城市化与个人财富的集合。只要中国走在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上,那么房子完全可以作为个人财富的凭依,可以与之一同前行,面对残酷的东西方国运之争。


参考文献:

90后:我与房地产的激荡三十年 蜜财经

中国房地产30年历程回顾,看完就能知道未来房价涨跌趋势

2019年GDP接近100万亿元 新华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