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巡游》中的受害者,真实体现了底层人民的无奈与无助

2019年底,一位离职员工将网易的口碑送上热搜榜。

据新闻报道,该员工在网易工作5年,加班4千小时。该年1月份查出患有重病,他依然坚持按时上班,熬不住了,就住进了医院,身患重病没有换来同情,遭公司“暴力裁员”,还被保安赶出公司。

最后靠着网络的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此事,给了双方一个和解的落幕。

事件有落幕之时,却没有落幕的散场。就像东野圭吾的新作《沉默的巡游》,有人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却能带给你一整年的温暖。的确,小说的结局是可以给人温暖,可是,这种温暖却没有给人一个散场的时间,甚至都没有添加时间。

《沉默的巡游》讲述了小女孩无辜被害,嫌疑人是镇上最可恶的人,因一言不发多次无罪释放,迫于法律的无奈,大家为爱精心设计了一场不在场的巡游计划。

12岁幼女遇害,一家人很无助的为“爱”行动

23年前,优奈12岁,有深爱她的母亲,有关心她的父亲,原本有个和谐美满的小家庭。然而,一切的美好只留给了原本。

一天傍晚,优奈约朋友在附近的公园见面,因为经常路过,母亲很放心。

只是,这次她再也不会回来了,也没有回来的机会了,因为她下落不明。一个月后,母亲因内心的愧疚与自责自杀身亡。

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只是区区的几米;可对于母亲来说,便是海峡两岸。在母亲心里,孩子就是一块心头肉,话虽然朴实,而真正有所体会,已经是成为母亲之后的事了。

4年后,在山上发现了优奈的尸体。警察多次排查,很快锁定了嫌疑人,并收集了大量的间接证据,比如,嫌疑人当时的工作,作案时间,作案工具,证人言词等,一切与遇害者的时间很吻合。

可是,对于警官的盘问,嫌疑人的回答很简单:我不能说。甚至还反问警官:不回答也有罪吗?在公审中,否认了起诉的全部内容。这是被抓以来第一次有价值的实质性发言,也是最后一次,因为他又开始一言不发了。

因时间久远,直接证据不足,嫌疑人使用沉默权,最终无罪释放。

关于嫌疑人无罪释放,书中有很多评论。有网友说:时代在变,凶手越来越有心计,面对司法的询问,如何逃避也知道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纯熟;也有网友说:判错的代价太大了,能够理解法律的不健全,法律不想放过一个坏人,也害怕好人被冤枉,相比之下,好人冤枉更加恶劣。

嫌疑人被释放后,他立刻去申请了刑事赔偿和律师费用报销,狠狠地大赚了一笔,高达65万。

反观受害者,其父愤怒的说道:我万万没有想到他会被判无罪。难道无论做了什么,只要保持缄默就能被无罪释放了吗?对此我无法接受。我会继续战斗下去,也希望检方和警方无论如何都要彻底查明真相。并多次上诉,然而结果依然不变,多次被上面驳回。在余下的几十年里,一直孤苦伶仃,就连死的那天也不知道女儿被害的原因。

其舅本来相信法律会制裁嫌疑人,嫌疑人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可是,残酷的现实彻底颠覆了他的预期,一次次的判决结果给了他当头一棒。迫于无奈,只能使用自己的手段寻找真相。多次靠近嫌疑人,多次想扑上去,但还是克制了这种冲动。这种煎熬不是常人所能忍,尤其是对妹妹的爱,对外甥女的爱。

世间最无奈的事情是什么?是嫌疑人明明在身边,明明一巴掌可以打过去,却非要和对方谈笑风生,甚至还要和对方住在一起,只为了寻找一个真相。

19岁少女被害,众人无奈的设计巡游计划

19岁,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龄。不过,对于她来说,只停留了一瞬间,甚至还没有一瞬间,便烟消雾散了。

并木佐织,19岁,是小镇上最受欢迎的小女孩:人长得漂亮,唱歌好听。在上学的路上时,会大声地向许多人问好;经常在并木食堂里帮忙父母,和熟客有说有笑。只要佐织在,店里的气氛便会一下子活跃起来。

然而,在一个夜晚,她接了一个电话后突然离奇失踪了,大伙一起去寻找,始终搜寻无果。

漫长地等待,只等到她遇害的尸体。在静冈县的一处民宅火灾中发现两具尸骨,一具是房主,年过八旬,是个老年妇女,脾气古怪行动怪异,平时与大家素无往来,去世6年都无人知晓;另一具是失踪3年的佐织,颅骨存在凹陷性骨折,间宫缓缓环抱双臂,尸体有被人拖过打痕迹。

在那个年代,没有摄像头,一切的结果都需要等待。等待不会因为煎熬而美好,反而会因为等待而疯狂。

经过警察的多次排查,快速锁定惯犯嫌疑人。没想到,这次他故伎重施,再次被无罪释放。

走在阳光下的嫌疑人, 不仅没有收手,反而兴冲冲地跑到受害者地食堂里,明目张胆的索要赔偿,这令熟客愤恨不已,就连警察听了,都觉得事情荒诞至极,闻所未闻。

真是够滑稽,够荒谬,不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回馈于生活。狄更斯曾说:倘若世上没有坏人,也就不会有好的律师。可事实是,再好的律师也抵不过法律的不健全。

佐织的死给大家蒙上了一层阴影,嫌疑人无耻的嘴脸又时常在阳光下行走。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随着她的离开而离开,于是,为了佐织,众人精心谋划了一场“完美”的巡游逼迫计划。

计划执行当天,并木家因食客中毒送去医院,并没有参加计划。第二天,嫌疑人中毒身亡。本是一场逼迫计划,无意中变成了一起谋杀案,众人也成为了嫌疑人。

虽然最后的结局很完美,有人自首了,可是从开始到结局却一点也不美,因为嫌疑人的每一次沉默,都有可能是用活生生的生命铺路。

嫌疑人屡次作案,是警察的无奈,还是平民的无奈

12岁的幼女被害,19岁的少女被肢解,面对嫌疑人,警察很无奈,一方面想将凶手绳之以法,却苦于没有证据,另一方面凶手频繁使用沉默权,没有得到实质性证据,最后只能让他们逍遥法外。

更无奈的是,有人提出了折中方案,和凶手谈条件,把杀人变成罪名更轻的过失杀人,也许,对有些人还真是大方案。

如果警察是无奈,那平民是无奈加无助。多次上诉被驳回,嫌疑人张牙舞爪索要索赔,甚至连遇害的真相都不知道,只能让记忆冰封于流逝的时间中,好让人忘记那段沉痛的记忆。

西塞罗曾说: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是人都想公正,但是你所看到的一切,不过是你看到的,还有可能是别人让你看见的。

就像书中嫌疑人一样,为何不处理含有血迹的冰箱,难道他不担心自己成为罪犯吗?满是血迹的衣服却一直留在案发现场,难道只想让警察来抓他?

前段时间,重温老片《十二公民》,该片主要讲述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不同阶级的人组成了陪审团,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刚开始,互不相识的11人共同认定“富二代”有罪,甚至用大量的生活常识、所见所闻来证明。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一点一点的浮出水面,最后12人抛弃个人的感情色彩,共同认定“富二代”无罪。

人是一个感性动物,看到受害者会有怜悯之心,会自然而然的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人也是一个理性动物,看到针对于嫌疑人的间接证据,会问几个为什么,万一所有的间接证据都是有人蓄意伪造的,一旦入狱,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人的一生就毁了。所以法律有时候挺两难的,不知是帮了一个人,还是又害了更多的人。

不过,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平民,一个家因为一个人的离开开始变得支离破碎,明知罪犯在眼前,却苍白无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流泪。

泰戈尔说:不是因为看到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看到。

在现实中,总能看到无奈的人和事,但总有一个人会拼尽全力不想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因为它想让每一个人感受公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