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

七月份似乎一直烈日炎炎,无聊漫长,电影市场尤其如此。而《哪吒》无疑给平平无奇的暑期电影市场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

它故事讲述完整圆融,视觉呈现宏大精美,更有苏出天际的敖丙和燃到炸裂哪吒这对冰火CP让无数女孩向着腐坑一步步试探。

该夸的大家都夸了,我今天主要想探讨一下《哪吒》这部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

《哪吒》的主题是人对命运的抗争。

是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

哪吒做了选择,敖丙也做了选择。但二者犹如协奏曲中的强音和弱音,犹如绘画作品中的光影的命和暗,各自有着不同的表现。

哪吒是带着原罪的——他是魔丸降世,生来就不被世人所接受和理解,这是他一切不幸的出发点。

原罪其实是一个隐喻,这隐喻投射在人间有种种变化。你初来乍到,没犯任何错,但别人就总有理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罪歧视你,把你定义为“恶”。

让我欣赏的一点是,电影并没有把哪吒的错误完全归因到原罪上。事实上,哪吒本身的顽劣不羁,喜怒无常也是他不被接受的一大原因。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人处于什么环境下,就容易长成什么样子,不被接受的哪吒选择以怨报怨。这个刻画其实更加真实,更有烟火气的。

毕竟大家都是凡人来的嘛。

所以哪吒对命运的抗争其实是有两个方面——对世俗眼光的抗争和对内在自我认知的抗争。

而敖丙呢?

前面我们说到,原罪有种种表现形式,种族就是其中一种。敖丙小哥哥的原罪在于他出身于不被世人接受的妖龙家族。

敖丙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家族,他身上承担着整个龙族振兴的使命。

虽然说站在这个种族的立场上,他的诉求拥有着完全的正确性。只不过,面对强大的外在势力界定的对错,敖丙还是会觉得有些难以抬头。一个民族跪久了,想要站起来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在这样环境下的敖丙这个人,不,这条龙身上天然具有悲剧的矛盾性。面对振兴种族的大任,他更多承受的是责任和压力,他并不像龙王那样有强烈的欲望,也不像他那样狠厉决绝,可以做到辣手无情。他温和善良,当他前行的道路面对道德的阻力时,他一定会天人交战,百般犹豫。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影片中所呈现的抗争方式。

哪吒的个人觉醒其实非常简单——爱的救赎。

这个梗其实很老,《黑客帝国》中尼奥被特雷妮用爱唤醒,戴锦华老师在课堂上也曾大呼老套。

但我觉得,之所以这个梗屡用不衰,大概还是因为观众买账。

夸张点说,也许男女之间的爱有可能是一种传说、一个宗教,但父母子女之爱一定不是。

父母之爱导致哪吒的内在觉醒,这是他第一层面的抗争——他首先抛除自己对自己的偏见。

接着,在大战中“我命由我不由天”“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则标志着他对外界抗争的完成。

红莲业火熊熊燃烧,哪吒奋力托举整个冰层,恐怕将是很多儿童心目中经典的抗争形象,激励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努力向前。

再说温柔的敖丙。

敖丙总是看起来有那么多不得已。他的行为选择,总是别人逼着他做出来的。因此相对于哪吒的强烈自我,敖丙在抗争方面的感觉很弱。甚至最后的抗争,也是因为哪吒所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给他带来的心灵冲击。

但是人毕竟什么类型都有,如果说哪吒像是太阳,那么敖丙就像是月亮。人的改变有种种因缘,人的选择也各有不同。相比于哪吒的炽热直接,燃到炸裂,敖丙这种迫不得已,天人交战,但最终仍选择正义的人其实更为打动我。

不过,电影在这方面的呈现有所欠缺

他最后选择拼上性命拯救哪吒,其实内心应该还是纠结万分的。因为龙族的未来还在他的肩上,甚至因为他的露脸变得更加危在旦夕。

所以,他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内心一定是非常痛苦的。这个痛苦和纠结,应该是他人性中最亮眼的所在,应该是电影中一个悲壮的爆发点。

但是电影没有详细交代。

有点遗憾。

结局是比较合家欢的,小小的法器中包裹着哪吒和敖丙灵魂,他们躲过了天劫,他们还活着。

但在真实的世界中,谁来为孩子构造一个美丽和谐的大结局呢?其实这是另一个巧妙地隐喻罢了——抗争大多数都是以灭亡而告终的,但形体已灭,精神犹存。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抗争呢?

我们中国有一个文学形象,我非常喜欢。那是一个渡河而死的人,他身上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悲壮精神。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

其奈公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