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说的“波画”为何要一波三折来写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书法用笔中'一波三折'当作何解?”这是隶书笔画横的写法。要求用笔要有起伏变化,一波三磔,也叫蚕头燕尾,我们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说说这个用笔的产生和具体笔法,以及“应当作何解释为当”的问题。

第一,什么叫书法的“一波三磔”

最早在隶书中出现了“一波三磔”,指的就是隶书的横画叫“笔画”。“磔”的本意是古代用刀分裂牲体以祭神。一般是从上向下切割过去,引用到书法,比喻右下为磔。后来写作“一波三折”,是说写出横画,要“磔笔”三段,才能把横画的笔势之美写出来。

王羲之的《笔法诀》里说:“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就是就是说,写横这个笔画,必须要“磔”,贵在三折而用笔。

我们看,下面《曹全碑》中选出的字,“波画”是不是明显有“三段”如波的感觉呢?

王羲之说的“波画”写法,不一定是隶书,这个我们后面还要解释,但是,横画有“一波三磔”的写法,却是从隶书开始的。

传说,东汉书法家崔瑗在《草书势》中有“硺腾峻而速进,磔忆昔以迟移”。

隶书波画的“磔”时,除了横画的收笔特别突出,捺画的收笔也有相似的用笔。所以,王羲之称楷书“永字八法”的“捺”画,也叫做“磔法”,这个笔画的写法,其实与横画的笔法结构基本上是一样的。

而楷书有来源于隶书,所以,一波三磔,在楷书和隶书中往往是一回事。

要说不一样仅仅是“笔势”不同而已。例如,隶书的横画是一个水平笔势,而捺画是一个角度笔势,但是,笔法结构是一样的。

例如下图“及”字的捺画,如果旋转到水平位置,是不是一个横画呢?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说过:“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这就是说,笔画要有起伏变化如波浪。而变化最明显的,就是起笔和收笔部位。

第二,如何写出“一波三磔”

我们今天写隶书的波画,完全可以用“书法三段论”的分析方法来写,就能很好的把握“一波三磔”的特点。

第一,起笔,我们以最有隶书代表性的《曹全碑》为例。

例如“王”这个字有三个“波画”,但是只有最后一笔“波画”写的非常有“蚕头燕尾”的笔意。

这是因为写“波画”,还要有“燕不双飞”的字法避让,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三个“磔笔”,互相弱化波势,最后一个也不突出,所以,只有把最后一笔写得完全“一波三磔”,这个字才会更加突出“波画”之美。

所以,我们看:这一个波画的起笔先藏锋用笔,写出向上的“挑势”,为“行笔”做好铺毫的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起笔有调锋动作,所以,又叫逆锋入笔。这是所有“起笔”的一般特点。起笔要善于把握从逆入到顺锋的转变。

起笔还要注意字帖具体的字,起笔是圆笔,还是方笔。《曹全碑》两种起笔都有。例如,这个“王”字,三个波画起笔都是圆笔。

第二,行笔,

行笔是从起笔完成调锋到收笔之间的一段运笔。

这一段运笔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调锋点难度,而难度在于“提按”,这是用笔三段论中非常特殊的一种用笔。

我们很容易把调锋和提按混为一谈,这里千里马再次说说。

调锋也是有“提按”的,用笔无提按不成笔画。

但是,我们根据用笔的任务来说,把提按的特点给予行笔,是因为行笔的决定因素是提按,而且,行笔由于是顺毫用笔,所以,不存在调锋,只存在提按。如果提按控制不好,就会失败在行书。

例如这个“王”字最后一笔的行笔部位,是有粗细变化的,把这一段行笔再分解分析一下,那么你会发现,两头粗一点,中间细一点。

提按主要负责粗细变化,提笔,笔画就细,按笔,笔画就粗一点,而且要做到圆润统一,这是波画行笔部分的难度。

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与起笔衔接自然

第二,不要出现提按不平衡,影响笔画的对称之美。

做到这两点,行笔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收笔,收笔是波画的最后一个笔画动作,这个笔画,需要“调锋”完成。收笔是一个笔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一定要写出风采。

我们举例的《曹全碑》中的“王”字,注意是一个“藏锋”收笔,这在隶书波画主笔中是很少的艺术处理,一般都要做“出锋”处理是常态。

但是,我们举这个例子,也是有典型意义的。

就是,收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常态的露锋收笔,一种是少见的藏锋收笔。

各有各的味道,用笔基本上是一样的。

如果是“藏锋”收笔,那么写到笔画收笔点上,微微按笔,即顿笔之后,退缩一下提笔完成笔画,这就是藏锋收笔了。

如果是“露锋”收笔,那么,在收笔点上,微微退缩一下,然后按笔写出“燕尾”,注意,收笔要慢,徐徐提笔。

在波画的收笔笔法中,藏锋收笔含蓄内敛,有引而不发的张力,而露锋收笔,真如紫燕冲天,要放得开,尽显潇洒之姿。

第三,书法美和一波三磔

一波三磔的笔法大大改变了篆书的笔法结构。也完全了隶书从篆书到隶书的隶变成熟,所以,一波三磔又是隶书成熟的标志。

但是,隶书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也不是一开始就有“一波三折”的笔法。“波画”虽然最早出现在隶书中,但是,最早的隶书并没有“波画”。而是与篆书一样,笔画比较匀称。


西汉末年的隶书

但是,书法的笔法,早在篆书中已经具备了“笔法三段论”,即起笔、行笔、收笔。只不过在起笔、行笔、收笔中,都没有“波”即笔法的变化。

隶书出现以后,笔法就有一些打破匀称用笔的模式,开始有大胆的出锋和藏锋用笔的变化了。

东汉时代的隶书,明显有了“波画”,成为隶书非常显著的书法特色。

把汉字之美,从静态之美,引入了动态之美,其中,最有动感的笔画,就要数“波”这个横画了。

因为,在篆书里我们看到的横是非常水平的,非常安静的感觉。但是,“蚕头燕尾”、“一波三磔”的横画横空出世以来,书法的动感马上就跃然纸上了。

第四,一波三折在书法中的延伸

我们知道书法的“一波三折”是隶书的笔画,而楷书也保留了“一波三折”的笔法。

对于“一波三折”我们前面提到,可以用“书法三段论”来分析,事实上,学习书法离不开对“笔法三段论”。如果我们按照笔画结构来说,任何一个笔画都可以分为由起笔、行笔、收笔构成。

不仅仅是隶书的波画,就是隶书的其他笔画,也是可以用“书法三段论”去分析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也看到,其实不论隶书还是楷书的任何一个笔画,都是由起笔、行笔、收笔构成的。所以,不要小看对、隶书“一波三折”的写法和分析,它对我们理解书法,其实是一把打开用笔秘诀的一把金钥匙。

但愿,对“一波三磔”的分析和学习,不是懂得了一个隶书笔法,应该是懂得了书法所有笔法的起点。

所以,我们前面引用王羲之论“一波三磔”的时候,其实大家应该清楚:王羲之说的“一波三折”,已经不是隶书的笔法,而是楷书的笔法。

尽管楷书的横画不像隶书那样,但是,隶书有些波画的笔法真的已经具有楷书的笔意了,例如,前面我们举例的《曹全碑》中“王”字的笔法,已经与楷书的横画没有太大区别。

所以,我们在楷书也需要用“一波三折”的笔法,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因为王羲之,也是这样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