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称帝后,为何猛攻东吴,而对蜀汉不管不问?

曹操在位期间一共讨伐吴国三次,其中两次亲征,分别是黄初三年(222年),黄初五年(224年)和黄初六年(225年),这三次伐吴第一次三路伐吴声势浩大,但也没什么收获,反倒让曹丕相继失去了张辽,曹仁等人,后两次的进攻也是虎头蛇尾,曹丕没怎么打仗,反而两次都行军到了广陵,却因天寒地冻或者其他原因,灰溜溜的退兵了,可以形容为雷声大雨点小。

而刘备蜀汉这边,经过222年的兵败夷陵,刘备至少损失了2万的兵力,据说最多是5万兵力,二是损失了多名武将,如张南、冯习等,而且接连遭遇了关羽,张飞的死,再加上夷陵兵败,刘备精神上遭遇了打击,并且变得一蹶不振,所以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所以对比东吴,蜀汉才是实力最弱的,曹丕为何趁蜀汉实力大减,趁机攻打蜀汉呢?

自从孙权击败黄祖后,东吴就没有遭受过重大失败

刘表死后,东吴和刘备共同结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刘备夺取了大部分荆州控制权;随后孙权以索还荆州为由夺取刘备占据的长沙、武陵、零陵三郡的一半,又趁关羽北上征战之际夺取了剩余刘备占据的荆州。

反观蜀汉,夺取汉中,几乎耗尽益州数年的积蓄;荆州又被孙权夺走,刘备和关羽先后因此去世,实力大减。但蜀汉虽然实力大减,但凭借山脉和险隘,完全可以自保。曹魏虽然军力强于蜀汉,但难以短时间灭蜀汉。

蜀汉虽弱但无法卒灭,曹魏最佳的策略就是削弱实力大增的东吴,不给东吴具备和曹魏抗衡的势力和基础。这就是曹丕在夷陵之战后以三路大军亲征的原因。若非瘟疫,曹魏就夺下了东吴的江陵。而东路的曹休则击败东吴的吕范。曹丕三路攻吴,和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在目的上都相同:遏制东吴实力的增长,削弱东吴。

蜀汉休养生息,无暇顾及魏吴之间的争斗。

刘备病逝后,托孤丞相诸葛亮。诸葛亮重新派遣使臣与孙吴修好,与之休兵。南中得知刘备病逝,趁机发动叛乱,诸葛亮带领大军平叛,最终解除了南方的威胁。如果此时曹丕征伐蜀汉,蜀汉机会没有多少抵抗力。但曹丕的战略是先消灭孙吴,只要孙吴一灭,蜀汉就会不战而降。但由于疫疾、气候等原因,特别是曹丕去世太早,年仅四十岁就病逝,曹魏没有按照预定的战略消灭孙吴,给了蜀汉休养生息的机会。

诸葛亮利用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经过五年的时间恢复国力,硬生生地把蜀汉从死亡的边缘再次拖了回来。建兴六年(228年),曹丕病逝两年后,诸葛亮才能够组织有限的兵力,开始了北伐的事业。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终因蜀汉势力不足,难以取得较大的成就。最多也就是对曹魏保持慅扰,牵制曹魏的势力,以不能使其对孙吴全力征伐,以此延续蜀汉的存在。对于消灭曹魏、匡扶汉室,那仅仅是一个北伐的口号,蜀汉一直不具备那个实力。

由此看来,曹丕对蜀汉不闻不问,只是猛攻孙吴,其战略是正确的。但历史的偶然性导致了这一战略结果没有实现,实属意外。这也算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