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不老,英气常在

​​文/高燕飞


她叫王薇,一名志愿军女战士,与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芳,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舞蹈跳得极好的文艺兵,都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漂亮的容貌和窈窕的身姿,都经历了抗美援朝战火的考验,都有一个从小就崇拜的军人哥哥。


不同的是,王芳的哥哥牺牲了,王薇的哥哥还健在,王芳有老军人爸爸,而王薇则有老军人妈妈。我真的怀疑,志愿军女战士王薇,应就是“王芳”的原型之一……

我真的怀疑,志愿军女战士王薇,应就是“王芳”的原型之一……

王芳和王薇都有哥哥。不同的是王芳的哥哥牺牲了,王薇的哥哥还健在。

电影《英雄儿女》没有讲述战争结束后“王芳”的去处。我来“演绎”一下吧。我们的志愿军女战士“王芳”,在朝鲜停战后,随部队撤回国内,就驻防在与朝鲜半岛咫尺相望的半岛城市大连。


这位美丽善舞的女兵,后来被分到驻大连部队的子弟学校——解放军旅大八一小学,当上了一名音乐舞蹈老师。她,就是我们这些部队孩子们敬爱的王薇老师!

朝鲜战争结束后,这位美丽善舞的女兵,后来被分到驻大连部队的子弟学校旅大八一小学。

2015年4月,退休多年的王薇老师,来到北京,就住在他哥哥家。她此行来京,是为其过逝的老军人妈妈骨灰办理海葬事宜。通过旅大八一小学校友QQ群,我联系上了40年未见面的王薇老师。让我震惊的是,已80多岁高龄的王薇老师,竟然手机微信玩得如此溜,堪称奇迹。


同在北京生活的一位旅大八一小学校友、60届的董建民大姐约我在4月11日与王薇老师,及在北京生活的原旅大八一小学的教导主任陈新芳老师一同相聚。约好,由我负责接王薇老师,她负责接陈新芳老师,中午在北京正院大宅们餐厅相见!


就要见到王薇老师啦!我心中很是激动,与妻子一同为王薇老师买了一束蔷薇花,带上一盒上好的龙井茶,就驾车出发了。


旅大八一小学不复存在已经多年了。八一小学各届毕业生恐怕有几千人,大抵都能叫上自己班主任老师的名字。但是随着岁月久远,课任老师或别班老师的姓名恐怕渐渐都淡忘了。可是,在旅大八一小学,几乎没有哪届学生不知道那位美丽善良、和蔼可亲的音乐舞蹈老师“王芳”的,不,真名叫王薇!


真的,直到今天,一听到《英雄儿女》的主题歌,一看到电影中的王芳,我脑海不知怎么,就会显出老师王薇的形象来。在我心目中,她就是王芳!

王薇老师快乐得像个大姐姐。让我们这些孩子始终处在快乐中,舞蹈、奏乐。

车轮在转,我的思绪在转。车窗就像画格,外面的景象一幅幅画在向后退去。对八一小学的回忆,关于王薇老师的回忆,也像这车窗画格,一幅幅动态地展现开来……


那一年,文革来了,校园里忽然来了一队红卫兵造反派,八一小学乱了。正上着课,教室的小喇叭突然响起,要求全校同学到礼堂集中。我们去到一看,一些大人们穿着和解放军一样的军装,但帽子上不是红五星,是毛主席像章,臂缠着红卫兵袖标。


其实他们也是学生,是大学生,但在我们小孩儿眼里,与大人无异。其中一个女红卫兵高声问:“小同学们,想不想当毛主席的红卫兵啊?”我们齐声大喊,“想”!小手都拍红了。从此,校园内大字报开始铺天盖地。不久,我们也停课了,我们兄弟姐妹被送到山东姥姥家……


复课以后,我们小学生的语文书被大本的《毛主席语录》替代了;算术书被《珠算练习》替代了;物理和化学书被《工农业基础知识》替代了;体操被“忠字舞”替代了;体育课,被劳动替代了。小小的年龄,被与之完全不相称的大人们的革命口号和革命大道理包裹着。我们这些孩子也越来越“野”,不喜欢被课堂束缚,唱歌、跳舞,成了我们最喜欢最向往的事情,音乐舞蹈老师成了我们崇拜的对象。

我们这些孩子也越来越“野”,不喜欢被课堂束缚,唱歌、跳舞,成了我们最喜欢最向往的事情。

就在这时候,王薇老师组织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姐姐燕丽,成了第一批小演员。我那个羡慕呀,心里直痒痒。那时寄宿制已经取消,校园内的宿舍楼变成了教学楼。其第一层改成了各教研室即老师办公室。有一间大房间,则成了文艺队的排练室。


放学后,这里的歌声和器乐声,有着巨大的魔力,吸引我跑到这里趴窗偷看。我看见姐姐举着毛主席的像,一群女孩男孩随着音乐正围着她做各种舞蹈动作。当我和姐姐目光对视时,就做鬼脸,引得屋里排练的同学咯咯笑,王薇老师发现后,一起身开门,我就慌忙逃跑,那走廊的木质地板,被我跑动震得咚咚作响……


终于有一次王薇老师抓住了偷看、捣蛋、做鬼脸的我,问我是不是想像姐姐一样演节目?我使劲地点点头。王老师说到做到,马上找到我的班主任王金美老师,不久,我就进了文艺宣传队。


我和女生吴春雷,是我们2班唯有的两个文艺宣传队的。每当教室小喇叭传出宣传队同学集合演出的通知后,我和吴春雷在全班同学们极羡慕的目光中,快速包起书包,然后离开教室。那自豪劲儿,那是“相当”自豪……


当年,咱八一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在旅大市的各中小学校中,那绝对是“头牌”,都是因为有王薇老师的舞蹈和公秀华老师的音乐这对儿极优秀的搭档。


我们这些小孩子,都特别喜欢王薇老师,不仅仅是王薇老师的漂亮优雅、和蔼可亲,更是她惊人的舞蹈编排能力和组织能力。她年轻时是那样的轻盈美丽,每当她教我们排练节目时,我就觉得她浑身都是音符,浑身都是艺术细胞。


快乐,最有创造力


王薇老师是快乐的,快乐得像个大姐姐。她不单自己快乐,还把快乐带给她的学童们,让我们这些孩子始终处在快乐中,舞蹈、奏乐。她有自己独特的快乐教学法,对我以后的人生,有着莫大的影响。

记得她教我排练的第一个节目是自编小歌剧《彻查》。因为是第一次,我那个动作僵硬啊,领悟那个“笨”啊。但王薇老师从不嫌弃,从不训斥,总是快快乐乐一遍遍地示范着。她好用非常夸张、滑稽地动作,来模仿我们动作的难看,每每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在轻松和愉快中,我们就把错误改了并还记住了。


嗨,你还别说,她的这种“揪错教学快乐法”,还真管用。我们往往会很快改正错误,不仅把动作做到位,还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意识,知道什么动作和表情,丑;什么动作和表情,美……

多少年后,每当我们单位所属各部门、各子公司组织年会表演文艺节目,我总是充当总导演,为员工自编自演的节目纠正动作,用得就是王薇老师当年的这种夸张、滑稽地模仿错误的方法,效果奇好。大家都夸:“哇,您一定学过舞蹈!”每当这时,我总会想到王薇老师和她那优美的舞姿……


跟王薇老师学舞蹈,你不会压抑,不会紧张。当你做错时,她会让你在笑中改错;当你做得好时,她总能及时送上表扬,让你在快乐中更上一层楼。她的心特别的细腻,能洞察所有孩子的心思。


记得王老师给我们排练舞蹈“非洲黑孩子”,我扮演那黑孩子。排练时还挺好,可等到给我画妆时,心中不快了,因为别的孩子都画得那么漂亮,我被画成个大黑脸,多丑啊。就这点小心思,也逃不过细心的王薇老师,她马上特意夸道:“看,高燕飞的牙多白呀,多像啊,真棒”!随后我那情绪,立即多云转晴……


在男孩子中,老师经常表扬我动作开合大,舞姿健美,经常让我作示范。特别是记得那年,王薇和公秀华老师组织了全校800人的团体舞“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人不够,还向玉华小学借了一些学生。


在如此大规模的排练中,王薇老师就是让我和另一个女孩子先学会,然后在操场上作标兵,向800名同学示范。这个节目曾经轰动全市,我们还在市体育场表演呢。在最后的叠罗汉造型中,我就是最上面的那一个。多少年后,我还保留着那把木质的大刀。正是王薇老师的一次次鼓励和让我作示范,使我逐渐形成了“做好自己,示范别人”的人生理念,在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受益极大。

团体操舞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人在快乐中,创造力最强;人在压抑中,犯错误最多”。这是我在工作中常向同事和员工表达的观点。不论在工厂、在新闻单位还是在机关,我总是非常注意让我的团队始终处在快乐的工作环境中,使凡跟我干的同事,都能觉得“有趣味、有价值,有意义”。而这一切,追根溯源,不得不说,皆来自于王薇老师的言传身教!她的快乐,启迪了我的人生。


补台,人生之哲理


现在回忆起来,我小时候在八一学校文艺宣传队的受到的最大的启迪,除了快乐,就是“补台”。


这个词,我有生第一次是从王薇老师那儿听到的。有一次,我们在表演一个腰鼓红绸舞。舞着舞着,一个同学的红绸掉了,于是慌了,俯身去捡了起来,结果破坏了节奏和整体画面感。


在演出后的总结会上,王薇老师讲了“补台”这个词儿,说,再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慌,不要乱,更不能离开自己的舞位回去捡红绸。大家要有一个相互“补台”的概念,后面的同学走到掉红绸的位置,可以随着音乐节拍,以一个恰当的舞蹈动作,捡拾起来。她还讲了一个至今让我难忘和佩服的补台故事:


有一个剧团演京剧《智取威虎山》,在杨子荣和土匪的对白中有一句“脸红什么”?“精神换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就这句出事儿了——土匪一上来就错问“脸黄什么”?扮杨子荣的演员一愣,将错就错答道“防冷涂的蜡”。

可扮土匪的紧张,没意识到出错了,又问“怎么又黄啦”?顿时全场观众都紧张起来,屏住呼吸,看杨子荣如何应对,如何补这个台。只见得扮杨子荣的演员在“哒哒哒”的跺板声中快速想折,然后从容地、抑扬顿挫地说了一句谁也没有想到的话:“威虎山高风大,又涂一层蜡”!顿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为这一成功的补台叫好!


好棒啊!这个段子给了我深强的记忆,我曾不断地向好友提过,真得很佩服。后来咱校文艺宣传队也开始排演《智取威虎山》了,我总暗暗地想,如果遇到这样的事儿,我能不能成功补台?

王薇和公秀华老师与部分八一学校文艺宣传队员合影照。可惜其中没有我。

王薇老师教我们如何“补台”,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生处事的哲理。在一个团队里的同事之间关系,就应当是互相补台的关系。特别是在临大事、遇大场面时,更是如此。


我曾经筹备过一个规模很大的国际会议,临会前,我就在我的团队会议上,讲述过我的王薇老师教给我的“补台”经验,要求大家,临到关键时刻,不要慌,发现谁管的一摊有漏洞,不要埋怨,不要互相扯皮,不要向上推,谁发现,谁努力补救,先补救,后报告。结果那次会议非常成功……


人与人之间相处就是这样,你发现别人的漏洞,主动补上,别人会因没出乱子而感激你。但如果相反,你发现别人的漏子看笑话,不去积极补救造成整体损失,别人或许会记恨你一辈子,而领导会怎么看你,那地球人都知道啦。这不仅仅是个经验和技术的问题,还是个人品修炼的问题,是个团队精神培养的问题。


也许王薇老师自己并没有想到,她当年的“补台”一说,给了我一个印象极深刻的人生哲理教育。


戒傲,挫折变阶梯


唉,请原谅,一晃多少年过去啦,回忆闸门一开,就汹涌澎湃了。当然回忆中,有甜蜜,也有歉意。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曾经把王薇老师气哭过一次。


那年文革开始以后,少先队改成了红小兵团,大队长变成了“团长”,红领巾变成了棱形的红小兵臂章。红小兵团成立后,我和姐姐班(69-2班)的吕宁思,被选为了红小兵团副团长,而团长由驻校工宣队的史师傅担任。


当上红小兵副团长,感觉很好啊,在家里,有爸爸的同事来作客常笑谈:啊,你们家有俩“团长”啦。还是小学童的我,听了很是“受用”。渐渐地,男孩子的好胜心,使我变得很骄傲,还自作主张把名字改成了“高卫东”,在小伙伴中,也很是“拿架子”滴。

那一年,我们年级开始评谁第一批加入红卫兵。而作为红小兵团副团长的我却“榜上无名”。这对自尊心特强的我,简直是“天大”的委屈。更让我塞心的是,在第一批加入红卫兵的典礼上,我们校文艺宣传队还要表演节目以庆贺,其中很多舞蹈节目我还是主演。


当时就觉得好像所有的目光都在刺着我,所有的声音都在讥笑我,感觉让我上台表演就是一种“侮辱”。于是我发作了:拒绝化妆、拒绝上台表演,拉都拉不住,哭着向校外跑去。


我在前面跑,王薇老师就在后面追,一直追到校门口的光荣榜前,才拉住了倔强的我。王老师像妈妈,又像大姐姐一样不断地安慰和劝导着我,可我就是不干。最后老师生生被我气哭了。


印象中,王薇老师从来都是笑呵呵的,除了在舞台上表演外,从未见过她伤心掉泪。我心里十分敬爱的老师竟然被我气的哭了,这一下让我后悔起来、内疚起来。于是我抹了抹眼泪,低着头,乖乖地跟着老师回去参加了演出……


后来知道,是父亲为了教训十分骄傲“翘尾巴”的我,和班主任老师暗中做好“扣”,故意不让我第一批加入红卫兵的。这个儿时“著名”的一次挫折教育,这次“严重的心理打击”,让我终生难忘。


从此我开始知道了应当如何低调做人,让我懂得了戒骄戒躁的含义,懂得了如何把挫折变成进步的阶梯。如果说我成人以后有过什么成就,都和这次王薇老师被我气哭,有关!


坚持,学做泰山松


车轮在转动,止不住的回忆,仍在继续……


王薇老师不单单教我们排练节目,还始终不忘教育我们“排演革命戏,学做革命人”。记得我第一次上台表演时,在灯光下,我紧张出汗,下意识地去抓脸,把脸妆抓花,那滑稽、尴尬劲儿,惹得谁看谁笑,可王薇老师不。下台后,她给我讲什么叫“毅力”,什么叫“坚持”,讲朝鲜战场上的英雄邱少云,为了胜利,坚持着纹丝不动……


为了缓解孩子们演出前的紧张情绪,每次临上场前,王微老师都会领着我们齐声背诵毛主席的教导:“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多少年后,我在单位组织年会文艺演出时,看到青年员工临场紧张,我就学着王薇老师样,给大家鼓劲,背诵毛爷爷这段话,讲述当年我在上场演出时也紧张,我的王薇老师就是这样领着我们齐声背诵毛主席语录的。


多少年了,这段毛主席的话我都不曾忘记,而且每当我遇到紧张时刻,就会条件反射式地涌现王薇老师领着我们背诵这段话时的情景,就会默念这段话,身心就会立即缓解轻松开来……


“坚持就是胜利”,是当年王薇老师常对我们说的话,你能感觉到王薇老师身上有一种王芳式的英雄情结,在时时感染着她的学生们。难怪我小时候一看着王薇老师说这句话的神态,就会联想到志愿军的文艺宣传队员王芳,似乎什么困难都不会难倒她。


当年,为了排演京剧《沙家浜》第五场《坚持》,需要观摩。她和公秀华老师两人跑到位于中山广场的“人民文化俱乐部”,想观摩一家著名京剧团来连演出的《沙家浜》,没有票,就和门卫商量进去只看第五场,站着就行。可这位姓刁的门卫就是不好说话。演出都开始了,两位女教师仍倔强地坐在门口台阶上,坚持等机会。


老刁头终于被她们的坚毅精神打动,在演出好久后让她们进去了。那时也没个录像机,王薇老师和公老师就边看边拿出小本紧张记着,凭着记忆和那小本本,就像模像样地组织起我们这帮孩子,排练起京剧《沙家浜》“坚持”一场戏来了。


“坚持就是胜利”的理念,影响着我们这些王薇老师学生们的一生。记忆深刻的一次是,我们文艺宣传队去工矿厂演出。车刚停好,大家依次下车到后台备演,我却出了状况,忽然眼前一黑晕厥过去了,可把老师和同学都吓坏了。我还是一个腰鼓舞中的主演,这可怎么办?

当我缓醒过来,看见的是王薇老师那和蔼关切的面容。她焦急地问我能否坚持?我内心的一股王成、王芳般的英雄感腾然升起,爬起身来,咬牙上台演了下来。当我下场一回到台侧,就看见王薇老师微笑地捧着一大茶缸工厂汽水,迎接着我。


她知道,我们这帮孩子,最爱喝工矿厂自己生产的汽水啦……在总结会上,王薇老师当着大家面,可劲地表扬了我,今天想起来,还是那么美滋滋的……


最为奇特的是有一次,我们在金县大魏家五七干校露天演出,正逢下雨,鼓湿了都敲不响。乐队在干校叔叔阿姨们撑起的塑料布下坚持演奏着。恰巧正演到《沙家浜》“坚持”一场中“暴风雨来了”的那段戏,我们台上18名“新四军伤病员”,真的是在雨水中表演着,衣服都淋透了。


正当我们作最后一个集体造型,唱到“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时,忽然,老天真的按剧情配合,打了一个闪电、响了一个炸雷!雨中的观众全都称奇叫好,冒雨给予了我们最热烈的掌声。下台后,大家激动极了,这也成了我一生难忘的一件往事。这件往事,就是“坚持”!

露天演出京剧《沙家浜》“坚持”一场,恰真的遇到雷雨。

多少年后,我真的爬了一次泰山。当我迎风站在泰山峭崖前,看到了真的泰山顶上一青松时,好一阵激动,悄悄地低声唱起“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的那段唱腔。


忽然间,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我特别想念我的那舞台上的18位小“战友”!想念我的王薇老师和公秀华老师!想念我们的美丽童年!可惜,我已经记不起曾一同做新四军伤病员雨中亮相的同学们的姓名了,唯一记得扮女卫生员的是何枫,因为她是我们年级一班的女孩儿……

多少年后,我真爬了一次泰山,看到了真的泰山顶上一青松。


童年,最珍贵的年华


我真的好想回到八一学校文艺宣传队这个集体啊!那真是一个快乐的集体、率真的集体和美的集体。那里有我们的童年,有什么比童年更珍贵?


记得每次下乡演出,大家坐在颠簸的敞篷卡车上,一路欢歌。那时生活艰苦,可是老乡们总是把最好吃的,拿出来做给我们这些会唱戏的娃娃们吃。


我们舞蹈队的同学相对弱小,而乐队的同学相对强大,每到吃饭时,我们往往抢不过乐队同学。王薇老师就总护着我们舞蹈队,把好吃的向我们这边“倾斜”,总是教我们汤烫,要吹着溜边喝,别着急。


记得有一次,一个舞蹈队的女孩儿,盛了一碗羊汤太烫,就放在一边凉着。后来集合了,上车了,她突然尖叫:“啊,坏了,我的汤还没喝呐!”惹得大家哈哈笑!——同学们,还记得吗?


我们排练忆苦剧《一块银元》,本来是马玉华老师饰演妈妈,可是临要正式演出时,马老师病了。王薇老师毅然顶替,上妆拿起了要饭棍。她那逼真的演技,让人难以忘怀,一声“兵荒马乱,四处奔走,穷人无活路,无活路,地主狠心,似虎狼,逼得我母子三人,去逃荒、去逃荒、去逃荒……”凄厉的歌声,让在台侧的我们,各个泪流满面——同学们,还记得吗?


我们在旅顺农村演出《一块银元》时,扮演地主狗腿子的张立忠等男孩子特别调皮,上了反角妆后兴奋得忘乎所以,偷偷跑出去炫耀,结果被农村孩子追着扔石头打——这段趣事,同学们,还记得吗?

我们排练忆苦剧《一块银元》,王薇老师饰演妈妈,她那逼真的演技,让人难以忘怀。

前不久,妻子在家收拾东西,一下翻出了当年在京剧《沙家浜》中我扮演新四军伤病员的绑腿!这可是我们旅大八一学校文艺宣传队保存至今唯一的“道具”啊,是有着40多年历史的“文物”啦!我再次把它套在腿上,瞧,短了一大截,说明当时我这个新四军是多么的小。对就是这副绑腿,——同学们,还记得吗?


想着想着,我的眼睛就有些模糊……这就是我们的童年啊,这就是我们的王薇老师!

妻子收拾东西,一下翻出了当年我在《沙家浜》中扮演新四军伤员的绑腿,可短了一大截!

车驶到马家堡东路了,我们进了王薇老师的哥哥家所在的小区。我捧着蔷薇花,敲开了门,是她吗?是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打开了房门。是她,是她!这就是我40年未谋面的王薇老师、那位真正的志愿军女战士!


尽管岁月褪白了她原先的一头乌发,尽管苍桑刻划了她美丽的面容,但我还是一下看出来她那一笑、一颦中的英气没变;她那文艺范儿的气质没变;她那开朗的性格没变……


剩下的,就是久别重逢后无尽的回忆。妻子看我们相谈甚欢,就在一旁不停地拍照。

岁月褪白了她一头乌发,但还是能看出她那一笑一颦中的英气没变;那文艺范儿气质没变。

我们如约带着王薇老师来到位于西翠路上的正院大宅门餐厅,与60届学姐董建民和原八一小学的教导主任、我妹妹燕平的班主任老师陈新芳聚会。陈老师的老伴栾叔叔一同来了,董姐姐的丈夫老梁也来参加。大宅门餐厅今天正好有一对新人办喜事,而我们师生间相隔40多年聚会,也是喜事一桩!

终于见到了王薇老师(右)和原八一学校教导主任、妹妹燕平的班主任陈新芳老师。

董建民大姐为两位老师准备了两捧鲜花,请我在祝福卡片上写几句话。写什么好呢?望着各自捧着花的王薇老师和陈新芳老师,就好像是在回望我们的童年!忽然我有了,于是挥笔写下了两句话。


一句是:“蔷薇长开吐新芳,小苗参树不忘根”。


一句是:“醇酒垫底不怕冷,功名不忘启蒙师”。


我想,这是我们所有八一学校校友对老师的心里话。我们衷心祝愿王薇老师、陈新芳老师和所有原旅大八一学校的老师们,健康、长寿!

董建民大姐为两位老师准备了两捧鲜花,我则在祝福卡片上写了两句话。

王薇老师看着我写的两句话,笑了,她笑得是那样的甜,我分明又看见了当年的她,一样的笑容,一样的有活力!我从内心里蹦出了这样几个字:“王芳”不老,英气常在!


最后,附上我的王薇老师写的一篇朝鲜战场回忆文章:


《烽烟滚滚唱英雄 ——记朝鲜战场上一次难忘的演出》


文 / 原旅大八一小学音乐教师 王薇


王薇(前排右一)和她的志愿军女战友、朝鲜战场上真实的“王芳”们。

我是志愿军公安一师文工队队员。我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保卫战场上的运输命脉。在朝鲜战场上,敌人以空中优势对我交通线不断进行袭扰和狂轰滥炸。


为了保证祖国大后方的供给能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我军在运输线上每隔500米设一个防空哨。我们的战士轮流在哨所执勤站岗。当最前沿的哨兵发现敌机,立刻鸣枪,一个个哨兵会接替“叭、叭、叭……”对空射击,以此来预警敌机轰炸。司机听到枪声就会立即停车待避。


夜晚汽车一辆接一辆在盘山道上行使,像火龙一样。当报警枪声响起时“唰”地一下子灯火全灭,敌机根本看不到目标。志愿军的防空哨分布在3536华里的公路和1900华里的铁路线上,直接有力地保卫了我们炸不断、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钢铁运输线上的志愿军公安师防空哨所。

1953年春,我们师文工队分成了四个演出小队,开始从鸭绿江到三八线,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为运输线上的哨卡进行演出,代表师首长向每一个哨所,每一位战士表示亲切慰问。我们把山坡、打麦场、牛棚甚至是炕头当做舞台,哪怕只有一个战士,我们也认认真真地演出,以此鼓舞战士们的斗志。


公安一师文工队在排练。

公安一师文工队在编排舞蹈。

烽烟滚滚唱英雄。与电影中的王芳一样,王薇和她的战友们常在火线为指战员演唱。

我被分配到前沿演出的第一小队,由队长王汉陞带队,共十二人。1953年4月8日那天,我们吃完早饭,按计划要到下一个哨所演出。部队的一个连指导员告诉我们说:下个哨所要通过介川的凤泉车站。这个路段是敌机的封锁线,很危险,不如停一天,待天黑再走。王队长说:战士们出生入死,每时每刻都地坚守在岗位上,我们只是去演出一次,有啥可怕的?!我们没有听从劝阻,每个人都把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出发了。


临出发前,队长又一次让我复述他早已写好的遗嘱,这也是每次演出出发前的“规定项目”。我不耐烦地大声喊到:第一条,抗美援朝纪念章给你妈;第二条,把所有的公家物品上交组织,交齐党费;第三条,把私人物品及照片都给范玲同志。听罢,他这才满意地裂开嘴笑着说:好!我要是牺牲了,就照这个办。出发!


在公路上行军,我们12个人分成了6对,每对之间都要相隔50米的距离。这样是为了预防敌机轰炸和俯冲扫射,以减少伤亡。每次行军,王队长都特别爱讲故事、说笑话,为的是让我们这群背着服装、道具、乐器,挎着卡宾枪的“小鬼”走起路来愉快、轻松,不觉得累。所以平日里大家都爱争着和队长一块走。


就那天,我和温业清不知怎么鬼使神差的,偏不跟他一块走,其实是我们女孩子有“小心眼儿”,怕他要我们的挎包里的糖,因为他特别爱吃糖。如果那天我们俩不论是谁和他一起走,也就“光荣”(牺牲)无疑啦!


当我们走到凤泉车站时,正赶上祖国运来的大批物资等待卸车。突然,天上飞来几架美国的“野马式”战斗机。这种飞机是专门用来侦察和机枪扫射的。随后又飞来数十架“油挑子”(美国重型轰炸机)。整个天空顿时被盖得黑黑的。就在说话间,无数的炸弹铺天盖地、呼啸而下,中间还夹杂着“野马式”战斗机的机枪扫射。

美机正对我运输线狂轰滥炸。

“阿胖,快趴下”!就在炸弹拌着嚣音尖叫而下的同时,我听见了后边的王汉陞队长突然大喊。我和吴恰生就在他的前面,而我前面正是阿胖和邓子儒。王队长和高忠贵是走在最后的一对。队长每次都走在最后,是为了能看到全体队员,牵挂着大家的安全。


我们迅速滚到公路边的一条小浅土沟里,抬头一看,敌机上的窗户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就这样近距离的狂轰滥炸足有十几分钟,震耳欲聋的爆炸和“啾啾“怪叫的扫射,使我们所处的四周霎时变成了地狱般的恐怖,整个天空布满了烟雾,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清了,车站上也起了大火……


忽然,我觉得小腿凉滋滋的,心里一惊:我可能“挂花”了?忙摸腿一看,原来是几只蚂蚁从我的裤腿里爬了出来。就在我卧倒处不远的沟边,刚刚被俯冲的敌机机枪像筛子一样扫射,腾起一片土烟,真的好悬啊!我在沟边土里扒拉出一颗刚刚扫射落下的机枪弹壳,好家伙,还烫呢!


又过了一会儿,敌机渐渐飞去,公路上又能看见人了。我看见前面的几对战友纷纷站起身来,大家异口同声互相问:“怎么样,没事吧?”“没事!”,走,继续前进!


说实在的,尽管离死亡这么近,但当时我们这群初上战场孩子般的战士,对战争的残酷意识还不很强,加上英雄主义的豪情和打败美帝的决心,所以还真没有太多的害怕,相反,一个个都挺高兴,个个斗志昂扬。但很快,残酷的现实,就血淋淋地摆在了面前!


“东木!”“东木!”(鲜语:同志),就听见我们后面很多朝鲜老乡在大声呼唤。出什么事了?!大家突然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不约而同、不顾一切地往回跑。


哎呀,在距我50米的地方,队长王汉陞躺在了地上,浑身是血,怀里还紧紧抱着手风琴不撒手。小高则被甩到一个小土房后边。“队长!队长!”我们哭喊着奔了过去,队长他,他已经不能说话了,受伤的头部还在往外流血!


大家急忙撕开急救包,为队长包扎。看见平日爱说爱笑,和蔼可亲的队长变成了这样,我们的心都碎了,包扎时的手全是抖动的。


而我们的战友小高,七巧流血,嘴里不停地骂着:“王八蛋,美国强盗……”他越喊血就流得越多。我们为他包扎,求他不要多说话……


我们求朝鲜老乡找来门板,大家七手八脚地抬上队长和小高就跑,急切希望能在附近找到我们的野战医院或医疗点。我抬的是小高,他才15岁啊!慢慢地,小高的意识开始模糊、混乱,见我们抬他,又在不停地央求:“你们别走,等等我啊……”


我们揪着心,含着泪,轮流抬着战友拼命地跑,跑过小桥,跑过铁道,跑啊跑,不知哪来的力气,就知道边跑边不停地呼唤:“队长,挺住啊,小高,挺住啊”!渐渐地,渐渐地,小高就没有了气息,可我们,仍然抬着他在拼命地往前跑!


糟糕的是,一路上没有见到野战医院。跑了四五里路,才算找到一个兄弟部队的临时医务室,可屋里没有医务人员,只有一个装纱布的槽及一些杂乱的急救包,如此地简陋!我们只好给队长和小高进行再次包扎。可不一会儿,小高就去世了,而王汉陞队长仅剩下微弱的气息。


天已经黑了下来,我们无处可去了,怎么办?没有办法救活战友的焦急和无奈,在撕咬着我们。几个男同志只好陪伴着奄奄一息的队长,而我们五个女同志,挤在了朝鲜老乡家坐着哭了一宿,谁也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更没说一句话……


天亮了,男同志们进来了,沉痛地告诉我们:“队长牺牲了!”我们哭得更厉害啦!他们说:“别哭啦!赶紧给他俩找身干净的衣服,他们的军衣都已炸烂了,鞋也没有了”!


哪儿有军衣啊,我们只好又求助志愿军兄弟部队。可是他们这儿连个干部都没有,找不到干部服啊!最后,只找来两套半新不旧的战士服(两个兜的为战士服),鞋也是战士穿的军用胶鞋。因为队长和小高的头和脚都肿得很厉害,是我好不容易才给他们穿上。


石冰取一件衣服卷了卷当枕头,又用她的新手帕盖在队长的脸上。朝鲜老乡用木条给他们钉了两口棺材。队长啊,最爱吃糖了。那时,好不容易有从祖国捎来的糖块,师里全发给我们这些仅有十多岁的“小鬼”了。队长向我要,我还总是不舍得给他。


其实,队长那时不过23岁。现在队长走了,我后悔死了,我哭着把挎包里所有的糖块,一古脑儿全都撒在了他的身旁!其他小战友,也都学着我的样子,把所有糖块都倒在了那个露着大缝的棺材里。


我们大家抬着两个烈士,找到一个向阳面的小山坡,掩埋了。还立了两个木条当碑,写上了“队长王汉陞之墓”,“战士高忠贵之墓”。大家默哀,大家痛哭!诀别了!亲爱的队长,亲爱的战友!我们大家还在烈士墓前哭着照了一张合影照片。这是永远的纪念和历史见证啊!

掩埋王汉陞和队员高忠贵烈士后,大家在墓前哭着照了张合影照片,以做纪念和历史见证。

天空中又出现敌机,刚刚擦净烈士鲜血的他们没有丝毫的胆怯,目光聚焦点怒视美机!

师首长刘路明政委听到噩耗后,立即派了他的警卫员(像片中最左边挎盒子枪的)来慰问我们并要接我们回师部。大家感谢师首长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但全都表示坚决不回师,一定要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坚决完成为部队战士演出的任务,以此来告慰烈士的英灵!

师首长派警卫员来慰问并要接我们回师部。大家表示一定要踏着烈士血迹继续为部队战士演出。

以后,每次在前沿哨所演出前,都首先由报幕员宣读师首长的慰问信和我们坚决与战士并肩战斗的誓词。就这样,我们走完了志愿军公安师在运输线上布设的所有哨所,胜利地完成了这次惊心动魄的演出任务。王汉陞的三条遗嘱也都一一落实了。


我永远不能忘记长眠在朝鲜战场,生死与共的战友队长王汉陞和小演员高忠贵!1955年我们胜利地班师回国前,曾专门回到当年的介川凤泉车站,回到我们埋葬烈士的小山坡,想向我们的队长和战友告别。但是,到现场一看,野蛮的敌机轰炸,已经把那座小山坡完全炸平了,烈士墓已无处寻找!我知道,我们的王汉陞和高忠贵烈士,已经融化在了这片朝鲜山水之间了!而烈士的精神,则融化在了我们这些抗美援朝战士的血液中了!


他们走时,连一件像样的军衣军鞋都没有啊,几块破板子钉的棺材,就算“厚葬”了,想起来我就心酸!我永远忘不了平时总跟我要糖的王汉陞队长那笑嘻嘻的眼神;也永远忘不了小战友高忠贵愤怒的喊声和期待求救的眼神。直到今天,直到今天,他们那令人心痛的眼神还会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文工队队员在“英雄841”哨所与战友们的合影,中间坐着的就是师文工队队长王汉陞。

当年,我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上战场,屈指一算整整65年了,我从一个志愿军小女兵,已变成了80多岁的老人。回顾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我自豪,我为咱中国自豪!正是因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新中国得以安全建设的基础。我们应当永远铭记那些为了祖国安全,为了世界和平英勇献身的志愿军英烈!


65年啦,我好想念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王汉陞和高忠贵;好想念我们志愿军公安师文工队的战友们。最后,我还要把我们这个英雄群体的每一个人一一介绍给大家,希望后人能永远永远地记住他们!


中国人民志愿军公安一师文工队第一演出队:

队长:王汉陞(牺牲),队员:高忠贵(牺牲)

副队长:安景和,内蒙乌海市,已故。

队员:邓子儒,黑龙江省鹤岗市新华农场,已故。

队员:丁贵文,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已故。

队员:唐声远,转业到地方后无联系。

队员;吴恰生,大连龙江路干休所,已故。

女队员:石冰,河北石家庄市,离休。

女队员:朱翠邦(阿胖),广州市,离休。

女队员:温业清,南京市话剧团,离休。

女队员:赵志敏,转业到地方后,无联系。

女队员:王薇,大连大学老干部处,离休。


【编者后记】


歌声、手风琴声,空袭报警的枪声、美机对地轰炸扫射声,伤口血迹、殷透鲜血的包扎绷带、抢救奔跑的气喘声,战友牺牲的悲痛哭声……


这是我的原旅大八一小学的音乐舞蹈老师王薇,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写就的一篇抗美援朝经历片段的文章。王薇老师,就是从战火和硝烟中走来的“王芳式”的志愿军女战士,是我们八一子弟敬仰的“英雄儿女”式的女教师。她今年已经80多岁了,回忆起当年抗美援朝的经历,老人依然清晰细致。她用朴实的笔触和女战士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的真实情况,特别是与战友生死离别的揪心场景。


每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纪念日。再读王薇老师的这篇回忆文章,依然让我们感动不已。文章配图,大部分是王薇老师保存下来的、她儿子吴京洋提供的关于志愿军公安师文工队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珍贵老照片。这些照片虽然年久有些模糊,但我们还是能看到当年真实的“王芳”们是如何战斗和生活的。


没有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建设的安全可言。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遭百年欺辱后,中国人近代以来第一次在境外赢得胜利,是真正站起来的标志。因此,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永远敬仰所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们,英雄儿女王成、王芳们,永远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


——王薇老师的学生 高燕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