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富成都 窮四川”,你怎麼看?

作為四川人,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就是成都省想要的東西四川市都會給!雖然這個說法欠妥,但是也從側面反映了大部分人的看法,那就是四川的發展富了成都,窮了四川。甚至在我前面的文章中有網友留言慶幸重慶直轄的快,否則也被成都“吸乾”了。那事實是這樣的嗎,作為天府之國的四川還有沒有更好的發展策略?

一干多支 五區協同

縱觀整個四川的發展,其核心策略就是“一干多支”,意思是將成都建設成為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同時,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板塊,推動經濟區競相發展。這樣做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先天地形侷限。“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四川地形主要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只有成都、德陽和眉山還基本算是平原。即使這樣,成都平原東西最寬也才80公里,東有龍泉山,西有龍門山,海拔最高和最低點落差近5000米,這個落差比阿爾卑斯山還高一百多米。地形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前期投入巨大,光是平整土地就要花很多錢,同時也導致交通和運輸成本陡增。四川由於大部分城市都在河谷裡面,出了市區就是山,甚至市區裡面也是山,導致一個問題,就是人口分散難以集中,而工業化發展需要人的集中,知識的集中,資金的集中,交通便利,同時還要有足夠空間來修工廠。如果把時間退回到清末,當時成都五項佔四項,人口多,學校多,有錢的商人多,平原地區易於擴張,交通算是短板,水運發展欠缺條件,旱路更是要翻山越嶺,而省內其地區的優勢更是差強人意。即便是後來直轄的重慶發展不得不說很大一部分是佔了水運咽喉和開埠的優勢,還有抗戰內遷等一系列機遇帶來的利好。

四川地形圖

二是產業佈局需要。現在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高附加值的產業越來越往資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產業集中,資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又偏好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做大成都其實是利用成都的中心城市優勢,吸引高附加值產業,或者龍頭產業,然後再利用產業鏈,把種子撒到周邊地級市去。比如汽車,成都比較有名的汽車製造廠商有: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東風雪鐵龍,吉利與沃爾沃,很多零部件生產就直接分到周邊去了。但是成都一個城市也不可能覆蓋全川,而且地形限制了每個城市的可利用面積,所以只能多設市,分得小小的。比如最慘的綿陽地區,大到包括現在的綿陽,德陽,廣元,遂寧,以及重慶潼南,內江拆出了資陽,樂山拆出了眉山,達州和南充各拿一部分出來設立廣安等等。這麼做的道理在於集中人口,提升消費需求,那就必然會吸引一部分企業過來。所以四川有些市,產業並不怎麼樣,反而房市火爆,就是這個原因,先因勢利導集中人口,再利用人口和市場吸引產業。畢竟四川的發展模式不同於東部,東部是先有資源集中,再有人口集中,先讓大家看到那裡有錢可賺(打工),再往那個地方集中,逐漸做大。四川先天條件不足,只能先集中人口,再吸引產業,先讓大家看到那裡有錢可賺(有市場),再往那裡轉移產業。這兩個的發展順序是反的。

四川產業發展規劃圖

在這種戰略下,把成都培養成主幹,培育一部分高附加值企業,同時把配套企業分佈到其他城市,同時各個地級市再複製一遍這個主幹-分支的模式給下面縣城,形成了良性的分層推進模式,這就是一干多支。反之只會導致更大規模的人口外流,形成惡性循環,從這一點上來看,“富成都 窮四川”的說法自然是站不住腳的,如果不這樣發展我們看到的可能只是“窮成都 窮四川”的局面了。

大家對這個發展模式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