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左宗棠,西北必被吞,则徐一赠言,助复西北建奇功

【收复西北,功耀千秋】

著名中国近代史学家郭廷以说,一部晚清历史,几乎都是吃败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记载,读来令人沮丧,唯有左宗棠的西北经略则是例外,确实值得我们兴奋。

一位撰写晚清西北阿古柏匪帮传记的外国作家包罗杰也曾说,中国收复新疆,毫无疑问是当时在亚洲发生过的最值得注意的事件,同时是自乾隆皇帝出兵这个地区以来,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光辉的成就。

民国历史学家缪凤林更是这样评说左宗棠,自唐太宗以来,左宗棠是对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功劳最大的人。

【历史关口,力排众议】

1874年,当时清廷内忧外患,被迫与日本签署了《台事专条》,承认琉球是日本藩属国震动极大,中国深刻意识了“海疆备虚”的严重性,于是朝廷上下出现了“重海防”还是“重塞防”的激烈争论。左宗棠在光绪元年三月七日(1875年4月12日)上书朝廷的奏折,除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还着重指出,新疆是中国固有领土,更是中国的西北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国势之衰,都是从不能固守西北开始的,并且因而最终也没能守住东南。沙俄侵占伊犁以后,对中国新疆的威胁,已经不是议论中或者可能避免的事,沙俄下一步必然侵入新疆腹地。

【重任凶险,不畏艰难】

光绪元年三月二十八日(1875年5月30日),朝廷发出六百里加急谕旨,说《左宗棠奏海防塞防实在情形并遵旨密陈各折片》所见甚是,任命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授予他军事、政治和筹粮等方面的全部权力。实际上,在当时要承担收复新疆的重任,朝廷中除了左宗棠,可以说是,无人愿为,无人敢为,更是无人能为。因为当时有四大不利。

一是外患。当时阿古柏匪帮在新疆已成气候,在英国支持下已经立“国”,势力已经从南疆扩展到北疆。沙俄已经占领伊犁,朝廷出兵新疆,不但要与阿古柏作战,而且还面临与英国和沙俄的正面冲突,其后果难以预料。

二是内忧。清廷是在对国防问题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决定对新疆用兵的,而且这是清廷第一次将定边的重任交给汉臣。当时朝廷上下内外,除了军机大臣文祥支持,几乎没有人看好左宗棠的新疆用兵的前景,而且在后援支持上还不断出难题。

三是国力不济。当时对新疆用兵,朝廷财政困难,国力衰竭,筹粮十分困难。万里转运军粮也是困难重重。

四是地不利人不和。左宗棠大军出玉门关进入大漠地带,地理环境十分艰苦与不适应,千里长途用兵,实际上也犯了兵家用兵的大忌,新疆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当时对汉族军队不很友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驱避之】

左宗棠出兵新疆时,已是年近古稀,体弱多病,本不适应远出大漠领军出征,然而他以抱病之身,日夜在军营账中,为用兵、集饷、筹粮、转运,然后等工作日夜辛劳。面临众多都能导致他功败垂成的困难,左宗棠能挺过来,并最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并且在当时整个大清朝廷,只有左宗棠才能完成这个壮举,除了他具有战略眼光和王霸之才外,与左宗棠是一个“一心为国,不为自己”的个人品质更是密不可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驱避之”,当年林则徐在嘱托新疆大事时,赠言与左宗棠,左宗棠也时刻警醒自己,用这句话诠释自己的人格:对外铁腕强势,对内改革图强,对上忠心耿耿,对下知人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