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了足足40年,美国“高端”家长很早就开始教育军备竞赛了

——前言——

如果你一个同事家的孩子就读于985、双一流名校,你一个亲戚家的小孩从小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语,你大学同学家的小孩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级,你邻居家的小孩数学竞赛得了奖,你还能气定神闲地放任你家小孩打电子游戏吗?

我能。

而且我建议你也这么做。

第一部分:

高水平竞争

1.我同学的真实故事

今天要从我的一位初中同学说起,毕业于山西大学的老刘。本来如果当年再复读一年的话,他可以考上浙江大学之类的重点高校,但是他放弃了。

结果老刘一到大学就有点后悔了。他跟去了复旦的同学通信,就感到自己的进步速度比别人慢。他甚至觉得自己错过了重点高校这个快速上升通道,搞不好这辈子只能做个默默无闻的平庸者了。

但是他个人非常努力,他也的确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和职位,现在谁也不能说他是个默默无闻的平庸者。可是他是付出了比身边的人更多的努力才得到今天的位置。

老刘从国家某部委开始的公务员生涯,周围的人都是来自于重点高校的,很多都是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的。

2.你的孩子也能这么竞争吗

很多年后,老刘有一次和我说,没有名校学位,参加这种水平的竞争,就好像在别人有绳索、而你没有绳索帮助的情况下攀爬一面墙 —— 也许你也能爬上去,可是那非常、非常难。

当时,我还问他,你打算让你的孩子,也这么爬吗?

第二部分:

教育军备竞赛

1.美国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

1980年代,美国家长陪孩子的平均时间是妈妈每周12小时,爸爸每周4小时。现在,没有大学学位的家长,妈妈每周16小时,爸爸每周7小时。有大学学位的家长,妈妈每周22小时,爸爸每周10小时。

4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家长们估计也很难达到这个陪伴孩子的平均时间,连我自己都很难做到。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这些自己有大学学位的“高端”家长。他们收入比别人多,工作时间比别人长,但是陪孩子的时间也比别人长。如果每天十个小时工作和上下班,三个小时看孩子,再加上各种杂物,那他们哪里还有什么“自己的”时间?连睡眠都受影响。

2.高端家长的教育军备竞争

咱们中国家长千万不要以为美国家长教育小孩都是放任自流 —— 那是美国“低端”的教育方法。现在“高端”家长的教育竞争,可能比中国还惨烈。在曼哈顿之类的地区,如果你从小孩一出生就去那所最好的学前班报名,你可能已经报晚了。最好的学前班出来的学生才能去最好的小学,然后才能去最好的中学,走上通往常春藤的特别通道。

美国没有多少人请家教,主流模式是自己带 —— 从早上就要比正常时间早起做几道数学题再去上学,到放学后参加各种课外班,家长全程陪护。

这是一场军备竞赛。

而且很多家庭根本就没有条件参加这个军备竞赛。

3.不参加这个军备竞赛的3个理由

老刘只有一个13岁的儿子,面对孩子在北京教育环境下的种种激烈“竞赛”,心里虽然也焦虑,但他现在不打算参加这种竞赛。而且,他给出了3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

理由一:高强度竞争对孩子是不健康的

小孩需要玩,而且需要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式的玩。小孩需要跟别的孩子一起胡乱的打闹,这样出来的孩子才有健全的人格。如果孩子从小就只知道完成一项一项的指标,考取分数,满足大人的要求,长大了精神上容易有毛病。

理由二:名校教育和家长陪护的作用,未必有那么大

人们认名校这个牌子是一回事,名校到底在孩子能力培养上起到多大作用,是另一回事。家长陪伴也许在早期阶段有用 —— 帮着念念书,背背乘法口诀 —— 后期未必有用,难道好学生不应该独立学习吗?

理由三:家长们其实是为了自己

家长们付出这么多的“牺牲”,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其实是为了自己。名校标签就如奢侈品品牌,跟亲朋好友一说人人羡慕,也许你追求的仅仅是这个羡慕。

关键在于,家长们把“名校”当成了一场比赛的终点,可是人生并不都是比赛,也没有什么决胜的终点。

第三部分:

上名校就好吗

1.发生在名校的故事

今天我想说几个道听途说的、就发生在身边的例子。

1)某高中生,成绩非常优秀,高三时就被浙江大学提前录取 —— 结果这个孩子后来不学习了。他跟父母说,你们让我去名校,我现在已经做到了,证明了,然后就不学了。把高中校长都惊动了,非常着急,也不知最后去没去成浙江大学。

2)某学生,努力进了北大,发现自己跟上课程有困难,竟然要自杀。

3)某家长,孩子没考上名校,竟然好几年内跟周围人撒谎说他家孩子在名校。

所以上名校这条路,不但难,而且有风险。

2.激烈的、不健康的教育竞争

二十年多前,我们那一代人上大学时候(大学扩招之前)的国内大学格局,在今天看来可能是非常理想的一个状态。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名校毕业生也的确都挺厉害。

今天这个激烈竞争的状态很不正常,也可以说很不健康,我甚至怀疑这些被父母强行推出来的孩子,将来还有没有足够的品格和后劲去取得真正的成就。我看有些名校毕业生给人感觉已经不太正常了。

3.万一被淘汰了怎么办

在今日的中国,大学学历越来越成为一块“敲门砖”,考入名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已经激烈到了有点不正常、需要问一句到底值不值得的地步。

今日名校竞争之激烈,很像是现代竞技体育选拔运动员。

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进职业队当明星,你必须从小就严格训练,甚至可能一步走错都不行。

那么也正如职业体育,通往名校之路会有大量的被淘汰者,会有人中途就失去资格,会有人永久性地受伤,会有人因此连平凡的一生都过不好。

4.小结

孩子从小就参加高强度教育竞争未必好,名校未必有用,这不是哪个学者突发奇想的说法,这是教育学界的共识。

第四部分:

值得引起思考的3个教育策略

如果你家小孩有天赋有热情,本身就想上名校,愿意完成竞技体育级别的训练,那你就好好培养;如果你家小孩的天赋和热情在别的方面,那就别忘了还有很多别的路可以出人头地;不管走哪条路,让孩子和家长付出太多牺牲,甚至牺牲到扭曲人格的程度,都是不值得的。

——后记——

最后还想说一点:

我坚决不信,将来的世界会被一帮从小就知道听话学习的“好孩子”主导 —— 所以你要真对孩子有巨大期望,那就别往那个方向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