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明思宗——朱由检

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之庶出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之异母胞弟,明代第十六位君主,年号崇祯,十七岁即位,在位一十七年。

朱由检 像

一直说自己非“亡国之君”的朱由检,终究在自己任上结束了大明276年的国运。朱由检用自己在煤山的自缢为后人留下了大明“君王死社稷”的悲歌,亦博得了无数人的惋惜。于是,崇祯年的亡国成为了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史学界一直在争论的重大课题。为什么一位勤政,节俭,无不良嗜好的君主,却最终无法挽救一个王朝的颓势?

大明为何而亡我不敢乱下定论,但我们可以聊聊朱由检。在我眼中,朱由检的人生悲剧,他所遇到的各种“死结”,其实从一开始就被命运安排好了。

悲惨童年

万历三十九年,朱由检出生在慈庆宫内。慈庆宫是明朝太子的居所,但贵为皇孙的朱由检并没有享受到幸福的童年生活。

父亲东宫之位并不牢靠,常年生活在爷爷明神宗和郑贵妃要易储的阴影下,心理压力巨大。但同时父亲又需要在外不断扮演一位好儿臣,好太子的角色,压抑着本性。自然地,父亲在自家府邸时往往会因为情绪的发泄而展现出暴戾的一面。

朱常洛 像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朱由检的生母刘氏就是父亲的发泄对象之一。在朱由检五岁那年,刘氏突然亡故。我们只能从史料里找到只字片语:“光宗失意,被遣,薨”。刘氏的死,应该是被父亲的一次暴怒所致,但到底是刘氏自尽还是父亲失手杀之,已不可考。

不论是哪种原因,五岁的朱由检经历了幼年丧母之痛。残忍的是,这种痛苦是亲生父亲给予的。

父亲在事后除了担心这件事情传到爷爷的耳朵里影响不好外,并未觉得有任何亏欠于刘氏,只是命人偷偷地把刘氏以宫女的身份悄悄埋葬了。以致于在此之后很久的时间里,朱由检都不敢亲自去祭奠亡母。

明神宗 像

五岁的孩子毕竟无法自理,父亲便把朱由检交给了康妃抚养。与朱由检有着类似遭遇的还有他的哥哥朱由校,也是母亲亡故后由康妃代为抚养。所不同的是,朱由校有着皇长孙的身份,如果父亲日后登基,朱由校就是未来的太子。

而朱由检非嫡非长,康妃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自然大为不同。

这一定是段非常难熬的日子。父亲无暇顾及,母亲早逝,朱由检寄人篱下,他慢慢地学会了隐忍,学会了看人脸色。随之而来的,是心理的阴冷。一个在幼年时期没有被疼爱过的孩子,你凭什么要求他长大后用爱去回馈这个世界。

故宫一景

好在,当康妃自己的幼女出生之后,没有精力同时照顾三个孩子,朱由检于是被转交给父亲另一位妃子——庄妃来抚养,这一年朱由检10岁。

庄妃对待朱由检视如己出,疼爱有加。如果不出意外,这位平时沉默寡言却仁义慈爱的女人,能够把朱由检早已冰冻的心一点点融化。可是仅仅四年后,因为魏忠贤和客氏的迫害,一向不与人争的庄妃便抑郁致疾,不久撒手人寰。

也就是从那一天以后,朱由检记住了一个叫魏忠贤的太监,也就是从那天以后,朱由检选择不再信任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哥哥。这一年,他14岁。

朱由校 像

16岁那年,朱由检生病。太医院的人过来开药,朱由检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服用,硬是生生地扛了过去。为什么不愿意吃宫里的药?朱由检实在太明白宫中人心的险恶了。

这大体上就是朱由检的成长历程。这位明代最后一位大一统的君主,他被人饱受诟病的猜忌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实则是他自小的生存手段。

性情矛盾

话都是两说的。

哥哥朱由校驾崩后,朱由检入宫继位,一开始连宫中饮食都不敢碰,吃的都是随身从信王府带来的东西。为了防备意外,他借故留下了太监的佩剑,并且以犒赏为名拉来一群卫士饮宴。你们说他这是机智周虑,可他临朝之后疑心朝臣结党谋私,遇事两端不决,便指责他猜忌犹豫,会不会有失公允?事实上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一件事情。

故宫一景

从小依靠自己的朱由检,必然要养成独特的主观判断习惯。这些判断,一次次地帮他渡过了宫中的危机。他除了信任自己,别无选择。

与此同时,朱由检上台后以灵活雷霆手段迅速肃清阉党,让自己快速掌控朝中话语权,赢得了人心威望,更让他变得更加自信。

这种自信最后发展到自大,变成了时隐时现的固执,也是符合常理逻辑的。

朱由检又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具体表现在了他的勤政与节俭上。有责任心的人,一般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我们看到朱由检上台的时候,大江南北各种自然灾害频繁,西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东北后金势力已成气候,朱由检怎么会不急?

民变

内心的焦虑表现到政务上,就是会寻求问题最快的解决途径,就是我们常说的急于求成。于是,很多事情他总是会天真地去相信别人,然后发现最后问题没有解决,便又暴躁地杀人。

这里说他“天真”,是真的。之所以会天真,主要还是因为朱由检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帝王的教育,他并不具备一位帝王应有的战略眼光。

在做皇帝这件事情上,有些人是自学成才,比如朱元璋;有些人是受过良好培训,比如明神宗;甚至有的人能够另辟蹊径,比如嘉靖帝。但朱由检显然不属于这三类。

朱元璋 像

他不知道要解决辽东问题,要解决西北民变,都需要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并不是短期内挤出一定资源放手让某个臣子施力而为就能马上解决的,更何况他连用人不疑都做不到。

崇祯年间,先后一共有过五十余位内阁大学士,由朱由检亲自下令诛杀的大学士就有2人,总督7人,巡抚11人。监狱里关押的犯官数量巨大,最高峰时,仅三品以上官员就有一百四十余人。

这些都是他缺乏足够战略眼光,导致朝廷政策摇摆不定的结果。

明代官员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位看似勤勉却瞎忙,看似自信却刚愎,看似担当却多疑,看似仁义却暴躁,看似聪慧却天真的君主。这就是朱由检自身无法克服的性格缺陷。

党争难消

在我看来,除了性格问题,朱由检还面临着三个“死结”。

第一个,权力

刚刚登基,朱由检便肃清了阉党。我以前说过,阉党里不全是阿谀奉承的无能之辈,东林党中也不都是品行高洁的治世栋梁。朱由检迅速对阉党进行政治清算,并且是以雷霆之势,几乎到了是阉党就拿下的程度,如此一来大明的官僚队伍必然出现问题。

天启年间最后能在朝堂站住脚的,或多或少都与阉党有关,朱由检如此一刀切,大批官员落马,即使启用复出了一批之前被阉党打压的官员,朝廷仍然面临着无人可用的问题。

明代官员

无人可用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很多能够处理一线问题的官员被朝廷完全无视掉,这也是为什么朱由检后来在执政的时候面对复杂的内政外交问题,会进行得如此艰难的原因之一。要知道像杨鹤,杨嗣昌父子在天启年间,根本就是很边缘的官员。

通过清算阉党,朱由检也明确地放出了一个信息:皇帝不喜欢党争。但皇帝不喜欢归不喜欢,朝臣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阉党的覆灭无非带来了另一种结果:强人政治的终结。强人政治的结束就说明群臣失去了自己的靠山,以后要直接面对皇权。

魏忠贤 剧照

朝臣的群体规模越来越小,数量越多越多,相互之间的斗争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多和散的局势必定会带来无尽的繁乱。于是朝里没人干活了,因为谁都掌握不了足够的话语权,谁都不敢轻易出来做事,还不如老实地待在后面挑别人的毛病,打打嘴炮更安全。

可朱由检想做事,但自己的能力精力又有限,怎么办?其实是有办法的,那就是朱由检放权

曾经有官员上疏言:以票拟归阁臣,以庶政归部院,以献可替否予言官。

明代官员

意思是让朱由检放权,不要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上,专业的事情还是要找专业的团队做。其实就让朱由检再扶持一两个有能力的大臣来主导朝政,结束群臣纷乱内斗的状态。

但朱由检不愿意啊,权力的滋味尝过之后怎么可能放手,更何况他从一开始就不信任这些朝臣。讽刺的是,大明因为集权而国阼延绵,却也因为过度集权而分崩离析。

在这种情况下,朱由检最后在北京城破时说出“大臣皆可杀”的话,是真的深有感触啊。

民变难除

第二个,农民军

很多人说,农民军与后金的问题,朱由检如果先放一个,全力解决另一个,只要不是两面作战,大明还是有能力扭转局势的。

女真的问题我暂且不提,但农民军的问题到朱由检这真的解决不了。

明军图卷

对付农民军,无非两个方案:。两个方案朱由检都试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杨鹤,杨嗣昌父子了。

杨鹤主抚,然后就是地方养寇自重;杨嗣昌主剿,然后就是流寇四起。

这真的不是单单的财政问题。

杨鹤招安农民军,朝廷摆出一副和解的姿态。但是空口白牙谁信你啊。于是朝廷答应,只要你们这些农民武装归顺朝廷,接受遣散与收编,朝廷对你们过去的行为既往不咎,并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头目给编制给赏银,普通士卒给地给粮。

白银

很多人说,这不还是钱的问题吗?如果朝廷有足够的钱粮,所有的农民军都接受招安,自然就解决问题了。别急,听我说完。

为什么有人说崇祯年很多地方和将领都养寇自重?因为这变成了一种生意。比如你是西安的农民军,那么你就得接受当地府衙或者当地明军的招安,因为按照规定你要回原籍地领取赏赐。

有钱拿,地方和明军肯定也眼红啊,朝廷拨下来一万两银子,最后大概到了农民军手里也就六千两。穷怕的农民军还是乐意的,毕竟是皆大欢喜啊。可过一段时间,一万两银子花完了,大家又缺钱了怎么办?

民变

简单。这支农民军再起义,明军再招抚,朝廷再拨款。这就是所谓的“养寇辎重”。所以不论朝廷准备在招抚农民军这件事情上投入多少银子,最后都是一个无底洞。招抚必定失败。

那么杨嗣昌的围剿方案呢?

围剿可行,但是必须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构建一张防御网,用这张网把一个地方的农民军全都圈在里面。但以当时大明的财政状况,想完成这个战略目标,就要加税。一加税,便会导致更多农民破产,引发更多的民变。

还是那句话,即使有钱这事情也很难达成。因为流寇属性。

李自成

疆域的广阔代表了农民军流串的活动空间也大。流寇一旦出现,便会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农民军会如蝗虫一般劫掠所过之处,破坏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打破所有坛坛罐罐,并以粮食为诱饵裹挟当地无法生存的农民加入起义军。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近300年的时间一直都有农民运动,却偏偏在崇祯年的时候演变成无法收拾的乱局。当初代闯王高迎祥渡过黄河,开始转战河南,湖北,四川等地时,大明的丧钟其实已经敲响。

天灾难避

第三,天灾

这个更好理解,老天爷的喜怒哀乐,真的不是朱由检能够决定的。崇祯年正处于大名鼎鼎的“小冰河时期”,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

陕西的地方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旱灾

也就是说,朱由检上台以来,仅陕西地区就年年有水旱之灾,并伴随蝗灾,饥荒

还有崇祯六年开始出现的明末大鼠疫

从崇祯六年西北地区开始出现鼠疫,到崇祯十七年波及江南,这场影响大半个中国的鼠疫,仅陕,晋,冀三省死亡人数便在千万以上。从崇祯十六年到崇祯十七年,北京城就至少有20余万人死于鼠疫。史书的描述是: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

明代市井图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的北京城,其实称为“鬼城”也不为过。北京城明军严重减员,应有的数十万明军只剩下五万病残驻守,京军马匹也从近三万匹锐减到一千匹。

很多人只听闻明代灾害频繁,却不知能够严重到这种程度。而面对如此情况,朱由检能够做的,真的不多。

最后一刻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晚,朱由检爬上煤山远眺,京城彰义门处火光冲天,喊杀不断。朱由检叹了口气,扶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缓缓下山。回到寝宫,他倚躺在龙榻,端着一杯御酒,浅口喝着。

忽然一阵尖锐的哭喊声由远及近。慌张的太监禀报皇帝,北京城破,贼兵已入城。朱由检身边的太监宫女们顿时一阵慌乱,甚至有人说出投降之语。一直眯着眼的朱由检忽然睁大双目,随手拔出一旁宝剑,一剑刺死了要投降的太监。

朱由检 剧照

血从剑尖滴滴滑落,朱由检楞了一愣。只是这点光景,皇帝身边的太监宫女都已不见,各自逃命去了。朱由检自嘲一笑,转身向后宫走去。

他安排了侍卫护送几个儿子分别前往几个外戚那躲藏,又诀别了皇后周氏,命其殉国。同样的命令也一并被传达到了其他后妃与太妃处。之后他喊来十五岁的长平公主,以袖掩面砍向女儿,长平公主昏死过去。接着又刺死了六岁昭仁公主。朱由检的剑很稳,很准,王承恩一言不发地站立在侧。

故宫黄昏

十九日凌晨,朱由检准备做最后的努力。他亲手拿着三眼火铳与几十名太监军骑马向东华门突围,未果。转向朝阳门,欲入成国公府,府门紧闭。朱由检冷笑一声,调转缰绳又向安定门赶去,安定门守军业已溃散,城门锁死,无法出入。

朱由检终于放弃了。东方泛白之时,他重返皇宫。他命人敲响钟声,召集百官上朝,可哪里又会有人来。朱由检再次登上煤山,仅仅一夜光景,北京城已是物是人非。

“诸臣误我”,这是朱由检自缢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完)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