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邓华的家风:谦虚做人 自力更生

邓华 (1910-1980) , 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陂副村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 中共第九次、十次、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中央委员, 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7月3日, 邓华同志在上海病逝, 享年70岁。

邓华和子女在一起

胸怀坦荡, 主动请求让贤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期间的一天, 时任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的邓华在饭桌上停住筷子, 瞄了彭德怀一眼说:“总部领导的位子, 是不是重新排一下?”

彭德怀颇感唐突: “你这个人呀, 我早就知道, 你胆大心细, 能打仗。毛主席、军委选你来朝鲜是对的。来朝鲜后, 我们一块共事, 我看你干得挺好的嘛。”说完, 继续夹菜扒饭, 仿佛没有商谈的余地似的。

“陈赓同志要来, 我看第一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员, 就由他担任好了。我自己则任第三副司令员兼第十三兵团司令, 主要抓第十三兵团, 第二副司令则由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担任。”邓华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并把位子排出来了。

对于邓华提出的排位子问题, 彭德怀也确实斟酌了一番。邓华的主动让贤让彭德怀颇为感动。但是他考虑邓华自入朝以来一直就是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 熟悉志愿军的情况, 改变座次不利于开展工作, 而且根据近几个月的观察, 彭德怀发现邓华是一个能够拍板、敢于拍板的人, 办事情抓得起、放得下, 是一位肯动脑子、善于思考的难得的将领。因此, 彭德怀回绝了邓华的请求, 说:“这不用你考虑, 是组织上的事。”

尽管彭德怀不同意, 邓华还是于1951年5月15日以他个人的名义, 向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并毛泽东主席发了电报, 把他向彭德怀说过的志愿军司令部副司令位子安排意见说了, 建议军委采纳。

听说邓华向中央军委再次提出主动让贤的事后, 同年5月27日, 彭德怀亲自执笔拟稿, 向毛泽东主席发电, 要求邓华留任第一副司令员, 电文写道:“惟便于联系各野战军, 志司似应增加陈赓为第二副司令员, 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这就是说, 邓华第一副司令员的位子不变。6月1日, 中央军委复电, 同意彭德怀建议, 邓华位子不变。

忍辱负重, 赤胆忠心不改

1959年, 受到彭德怀所谓的“反党”问题的株连,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将军因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而被迫脱下了军装, 离开了他最钟爱的部队, 之后降任四川省分管农机的副省长。在四川期间, 他虽蒙受冤屈, 但他仍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为天府之国的农业机械工作呕心沥血, 创下了光辉业绩。他不顾病体, 忘我工作, 跑遍了四川山山水水, 把自己过去不熟悉的农机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据不完全统计, 从1960年7月到1965年底, 他一共视察170多个县市, 几百个县属以上厂矿和上千个农村社队, 连一些地、县委书记都未涉足的边远村寨, 他也走访过了, 巴山蜀水遍布他的足迹。

邓华上将之女邓英说, 那种精神上的压抑, 常人是很难承受的, 但是父亲还是凭着对党的忠诚、对党的信念坚持过来了。父亲常说, “我的问题, 一定会得到公正的解决, 一定会有公论。”18年后, 将军被正式平反, 回到了他深爱的部队。

谦虚做人, 不向组织提要求

邓华在生活上几无奢求, 自奉甚俭, 始终过着廉洁清淡的生活。不管是到哪个单位工作, 他从来没有私花过公家一分钱, 或者伸手向公家要过一件规定以外的东西。到沈阳军区工作时, 开始安排他住原日本关东军司令的官邸, 可他感觉房子太大, 浪费, 便主动要了处小房子搬了进去, 而把那幢大房子改做了招待所。

据邓华上将的女儿邓英回忆, 有一次母亲生病发烧, 单位上想让父亲用车把她接回来。因为那个时候母亲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 但父亲觉得不合适, 他说这个车是组织分配给他用的, 即便是妻子也不应该用。但是邓华上将又担心妻子的身体和健康, 于是想了个办法, 让邓英的表姐雇了一个三轮车, 自己花钱把妻子从单位接回家。

邓华姊妹、侄儿侄女众多, 他不仅严于律己, 对子女及亲属的教育也非常严格。他经常告诫子女要和周围的同事、领导和睦相处, 要谦虚做人、认真做事, 要自力更生, 不要向组织提要求, 不要贪图一人当官众人升天。邓华希望其子女及亲属不要搞特殊, 要低调, 不要依靠父母养成骄傲自满的风气。他一直跟子女强调, 要有一技之长, 不能依靠父母。这些家训在邓氏家族中薪火相传, 一直延续至今。

邓华病重在广州养病期间, 邓华的侄子邓贤刚因儿女多, 生活困难, 特意带着儿女们到广州看望叔父邓华, 希望邓华能帮其子女在城里安排工作, 但是这个请求一提出, 就被邓华拒绝了。

他对侄子邓贤刚说:“你们都是革命的后代, 农村也是革命阵地, 在哪个地方都是革命, 你回去以后要努力。不要有困难就去找政府, 要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自力更生。”

如今, 邓贤刚的子女大多在农村务农, 没有一个沾上将军的光。而现在他们也同样遵照将军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来教育他们的下一代。(作者:刘训忠 曹新华 刘劲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