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早期安全关系,你注意了吗?

作者:亨利·马西&内森·塞恩伯格


亨利·马西是医学博士,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执业的精神科医生,并在旧金山市加州大学医学院任教。他是一位杰出的研究者,在母亲—婴儿的互动模式、母婴关系对婴儿情绪发展的影响等相关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也是国际著名的研究“依附关系”的学者。


内森·塞恩伯格是医学博士,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执业的精神科医生,并在旧金山市加州大学医学院任教,同时担任沃勒斯坦研究基金精神分析方向的研究者,致力于精神分析方向的儿童精神病学和儿童发展的长程研究。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分别是早年母婴关系如何影响孩子核心人格的形成,童年创伤对一个人发展造成的破坏性,早年不安全型情感依附的修复与创伤疗愈。



一、早年母婴关系如何影响孩子核心人格的形成


1、影响人格的因素


作者从基于母婴关系形成的心理依附的角度,来探讨父母养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大多数婴儿在生命最初的12个月中,已经形成了将会成为什么人的核心意识,到7岁时就形成了完整的人格。


这种人格受到三个关系层面的影响。


第一,宏观层面。


通常意义上的“母爱”,包括母亲的慈爱、快乐、保护等特质。


第二,母婴间分分秒秒互动的微观体态层面。


包括目光注视、抚触、抱持、表情、言语表达等。这种互动在生命的第一年里重复上千次,为儿童提供了依附,情感安全以及随后独立性成长的基础


第三,神经心理学层面。


刚出生的婴儿通过靠近母亲来确保安全,依附母亲得以存活。


如果婴儿能依靠母亲免受疼痛、寒冷和饥饿之苦,形成愉悦的幸福感,就会与母亲形成安全依附。


如果婴儿与母亲的互动中,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与母亲形成不安全依附。


这种情感依附,并不只是对孩子与母亲的互动关系有影响,而是终其一生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因此,父母与孩子,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


这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和敢于享受的幸福。


2、不同父母的表现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对于那些以后发展成功的儿童来说,其父母有以下的共同特点。


母亲充满爱和温柔,能自由地向孩子传递温暖。


父母对孩子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情感。

他们镇静、反省,对孩子专注,能够以一种促进成长的方式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回应。


他们能很好地共情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


他们对孩子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感到骄傲和愉悦,还很重视孩子对愤怒情绪的表达。


他们强调纪律而非惩罚。


父母彼此相爱,密切关注并参与孩子的生活。


这些成功儿童也同样会遭遇挫折和困境,也会焦虑和紧张。但是,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在困境中能够灵活做出选择,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寻找最好的机遇。


对于那些以后发展不太好的儿童来说,其父母有以下的共同特点。


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充分的情感联结,在情感上疏离孩子,他们很难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期待,常常过度控制孩子,无法在情感上回应孩子。


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联结,不能与孩子玩耍。


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不能理解孩子的需求。


他们总是将自己的需要放在前面,将孩子的需要放在后面,总是先满足自己,后满足孩子

有时,他们还会对孩子进行体罚。


孩子不能与父母建立安全的情感依附,失去了最深层次的安全感,情感发展受到阻碍,就会感受到强烈的痛苦。


大多数痛苦的儿童主要通过外化或内化的方式来应对。


痛苦外化表现为多动和反抗。


他们的行为具有戏剧性,他们挑衅、热爱社交、多动、注意力涣散、话多或者经常受伤。在成年期带来低自尊、安全感缺失和潜在的抑郁。


儿童的多动是对自己的一种拯救,用“多动”来抵御内心的空虚或父母的抑郁,这是轻度躁狂的防御行为的早期形式。


痛苦内化表现为抑郁、焦虑和恐惧。


他们宁愿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来承受痛苦,也不愿与父母、老师、同学发生冲突。


他们平静地忍受痛苦,然而他们痛苦的形式并不相同。


自恋是痛苦内化的一种经典形式。


孩子从小被父母讨厌,长大后都出现了矛盾情感、空虚等问题,结果会导致自恋。


通过保护自尊,增强身体的吸引力,来吸引他人,这是自恋的路径,它制造了幸福的假象,表面上在创造和传播快乐,实际上掩盖了内心巨大的不幸。


总之,早年母婴关系对儿童人格影响重大,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



二、童年创伤对一个人发展造成的破坏性


1、创伤原因


包括家庭遭遇经济危机,父母自身的心理状况堪忧,搬家,周围环境恶化等。


2、创伤事件


包括外部创伤事件和家庭内部创伤事件。


第一,外部创伤事件。


比如,死亡和暴力。


举个例子,奥斯卡,7岁时,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奥斯卡一家搬到了秘鲁首都马利,这次搬家改变了奥斯卡的发展轨迹。作为外来人,他和家庭都缺乏根基和归属感。8岁时,他在街区垃圾场发现了一具男性腐烂的尸体。几个月后,他看到一个女性撞向大卡车上自杀。初中的时候,警察到他们所在的街区搜寻革命分子,姐姐的男朋友被警察击毙。高中的时候,他最好的朋友在帮派斗殴中被人刺死。他的成长中弥漫着无所不在的死亡。


这些死亡事件带来的创伤性体验,导致了创伤后综合障碍。他经历过重度抑郁、自我怀疑和孤独的时期,并且有严重的幽闭恐惧症。同时,伴有躯体化症状:失眠、长期消化不良和头痛。


这些创伤性体验,耗尽了奥斯卡的信任能力,他变得消极,紧张,失去了快乐和乐观的能力。遗憾的是,父母因为工作疲惫,没有注意到奥斯卡内心发生的事情,没有关注到他的情感需求,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支持。奥斯卡内心累积的恐惧和焦虑,加大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如果说,在经历这些创伤性事件后,奥斯卡能够接受大强度的心理治疗,他的生活可能会变得好些。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接受心理治疗,没能及时处理内心的创伤。这种破坏性一直影响他的成年,30岁时,他仍然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


奥斯卡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主要是外部创伤事件。他的经历告诉父母,要尽量给孩子选择一个安全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第二,家庭内部创伤事件。


二胎的影响。


举个例子,奥利弗,在他5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怀上了妹妹,在她14个月时,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后,妈妈出现了甲减症状,活力大不如从前,没有精力照顾两个孩子。就这样,奥利弗过早地失去了妈妈的全心照顾,使她早早对母亲情感疏离,严重影响她的情感发展。可以说,妹妹的出生改变了她的发展轨迹。


过早地失去了母亲的悉心照顾,奥利弗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也缺乏坚实的自信,表现出低自信和低自尊,限制了她潜力的发展。同时,她对母亲持有一种矛盾的情感。她渴望自己独立,不再依赖母亲。而在内心深处,她对母亲有着深深的依恋,过早离开母亲的怀抱,又让她抗拒这种依恋。她有着太多的焦躁不安,太少的志向,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父亲为了补偿奥利弗,接管了照顾她的责任。然而,过早地与父亲建立过度的亲密关系却妨害了她的情感发展。7岁那年,奥利弗在游泳时,泳装上衣不断滑落,父亲帮她扯了下来。这件普通的小事,却被奥利弗解读成了父亲对自己的性侵犯。没有处理的对父亲的感受,导致她在成年后很难与男性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她同男人的关系通常很短暂,或者会无意识地破坏与男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对于奥利弗来说,妹妹太早出现这个偶然事件,改变了她的发展轨迹,限制她的潜能发展,也影响了她的情感发展。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家长准备要二胎的时候,要做好计划,尽可能让第一个孩子得到了母亲足够的爱和照顾。


父母离异的影响。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共同影响包括,对情感的恐惧,对婚姻安全的否定怀疑,在人际关系上的紧张等。


举个例子,茱莉亚,父母离异给茱莉亚也带来了伤害,她一度怀疑婚姻的安全性,内心挣扎。父母婚姻的解体,造成她内心的紧张,对生活感到压抑,谨慎地回应他人的情感。因为没有处理与父母的冲突,她的内心被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扯。靠近父亲,她对母亲感到内疚;靠近母亲,又害怕父亲失望。


好在她的父母在离异后,仍然持续地积极参与她的生活。父母虽然对彼此感到深深的失望,却依然愉快宽容地相处,没有利用孩子进行斗争。这些好的迹象,使得茱莉亚和父母分别发展了特别的关系和互动。父母双方的支持,也让茱莉亚慢慢摆脱心魔,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家暴和虐待的影响。


举个例子,法利,他从小就遭到了父亲的家暴。父亲情绪不稳定,暴怒,偏执,经常鞭打法利。由于母亲的不成熟,并未能保护法利。法利两次被送进医院,并启动了儿童保护服务。家暴不仅影响了法利的长相和行为,也固化到了他的人格中。


心理测试显示,法利自尊水平较低,同一性丧失。他常常无意识地惊恐发作,甚至在成年后工作遇到困难时,也常常惊恐发作。成年后,他拥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却依然选择了延续早年熟悉的家庭模式,他娶了一个像父亲一样脾气很大的妻子。他从未获得真正的解放。


3、创伤影响


这些事件通常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创伤性的体验,阻碍了孩子的情感发展,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童年创伤对一个人发展的破坏性,并不仅仅止于发生的一刹那或发生的整个过程,它的破坏性会在其后持续存在。


创伤经历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沮丧和愤怒,并让孩子持久地、长久地体验到焦虑的情绪。


总之,这个影响是持续而且深远的。



三、早年不安全型情感依附的修复与创伤疗愈


1、从非家庭成员中得到资源


早年未得到良好照顾的孩子,也是可能在非家庭关系中得到成长资源,让自己发展地很好。比如,从亲戚、老师、朋友等身上,寻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成长资源。


例如,法利,他并没有被父亲彻底摧毁,是因为他好心的婶婶,赋予他力量来整合自己。


例如,丹尼,他的母亲情感淡漠,很难带给他愉悦的体验。而丹尼经常模仿他的保姆,愉快地哼歌。丹尼对保姆的认同,补偿了母亲的单调情感。自己哼歌具有自我抚慰的功能。


例如,《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苏明玉从小没有得到家庭的爱与温暖,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然而,她的倔强,坚毅,独立的性格得到了师父蒙总的欣赏。蒙总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父亲的功能,给明玉情感和事业上的支持和引导,对明玉的成长帮助很大。


尽管内心与家庭还有纠缠不清的牵扯,但明玉的社会功能发展得很好,这得益于蒙总给她的支持。


此外,作为恋人的石天冬,给了明玉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融化了她内心的坚冰,重建了对他人的信任,补偿了她早年缺失的安全感。


2、认同并内化父母的良好品质


在父母有局限,对孩子照顾不太好的家庭,孩子也可以通过认同并内化父母的良好品质,让自己获得很好的发展。


如果孩子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也没有受到其他创伤,他们依然能够通过认同并内化父母良好的品质,让自己得到较好的发展。


虽然这些孩子的父母在情感和行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些父母身上依然有一些好的特质,孩子发现并认同了这些好的特质,将其变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质


这些父母中,有的树立了自我肯定的榜样,有的工作效率高,有的乐观、慷概,有的工作努力,并且,这些父母都乐于为子女奉献和付出。


这些父母都没有虐待孩子或者放弃孩子的生命。


例如,尼克,他的母亲在医院工作,深受抑郁之苦。在养育尼克时,她隔离了自己的抑郁,对孩子很温和,专注,但是很少笑,平静却有些冷漠。


尼克的父亲从事戏剧工作,充满活力,外向、兴奋,虽然很爱孩子,但对孩子缺乏深度的共情。


尼克认同了母亲身上的冷静和自律,学习成绩优秀。他也认同了父亲的活力和幽默,在社交中如鱼得水。


在尼克20岁时,母亲自杀,但他相对比较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没有受到刺激,并在30岁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餐厅,与妻子一起经营,对生活感到满足。


3、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治疗来疗愈创伤,也可以调整一个人的人格,改善其各种功能。


例如,维姬,在婴儿时期,母亲把维姬的头强扭过来喂奶,反复把奶匙硬塞进她的嘴里。到了7岁,维姬目光忧郁、焦虑不安,紧张到无法玩玩具。到30岁,她食欲差,非常瘦,患有偏头痛和焦虑,和第一任丈夫离婚。


父母的冷漠和疏忽,让维姬在儿童期非常焦虑,在青春期非常愤怒,在成年期又回归焦虑。


后来,维姬接受了几年心理治疗,了解到母亲的冷漠不是由她自己造成的,是母亲自己存在心理上的问题。这个认知上的转变,让她从强烈的内疚中解脱了出来。她渐渐理解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确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与母亲全然不同的人。35岁时,维姬打电话告诉作者,她要结婚了,现在更能敞开自己的情感,未婚夫给了她很多帮助。


作者认为,有些创伤是无法治疗的。


最有效的治疗或许是支持性治疗,帮助来访者接纳焦虑、减轻抑郁并对人格做出调整。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理解来访者的成年期焦虑、抑郁等症状的童年根源,并且来访者也理解的时候,治疗是最有效的。


总之,即使儿童在早期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影响,在日后,通过积极的治愈方法,也可以从阴影中走出来,发展自己的健康生活。当然,如果在儿童早期,能够积极的给予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会有大有裨益。


以下是笔者整理《情感依附》的思维导图。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搜索“教练思维”,回复“211”,领取《情感依附》高清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