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感湖禁捕——黄梅人结束了吃野生鱼的时代?

据《黄梅广播电视台》微信平台消息:自2020年10月16日0时起,龙感湖黄梅境内水域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下新、独山两个乡镇1832条渔船将全部上岸拆解,“史上最严禁捕”落地有声。



从此,标志着专业渔民这个称谓在黄梅县即将成为历史。取代专业渔民的将只有水产养殖户、养殖企业等形态。黄梅人由此很可能就要告别吃龙感湖野生鱼的时代。


自古以来,黄梅下新、独山沿湖一带居民世代“靠水吃水”,他们很少有土地耕种,1000多个专业渔民让5000余居民过着“一网鱼虾一网粮”的生活。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捕捞工具的改进,湖区捕捞产量巨增,下新渔民一度成了香饽饽,下新信用社存款暴增,以至渔船不断增加,捕捞强度不断加强,湖内生态逐渐失衡,到了今天湖内水质恶化,很多水生动植物濒临灭绝,渔民收入逐年减少。黄梅人守着12.6万亩天然湖面,几年也很难看到一次万亩荷花盛开的壮观场面,渔民打捞起来的鱼虾越来越小,到了枯水季节,龙感湖滩涂几乎变成了草原,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的栖息环境得不到保障,这也是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这次禁捕重点主要是指长江和通江的湖泊。这是中央政府从全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必须得到广大渔民和每一个人的支持与拥护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这一决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 环境的恶化,需要禁捕。

龙感湖整个水域有33万余亩,黄梅管辖12.6万亩,只占整个水域的三分之一。这个历史上被称作雷池的湿地型内陆湖泊象人体的肺一样,保证大自然的正常呼吸。而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环境的恶化,慢慢在吞食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又由于湖内过度捕捞,水生动物大量减少,生物链断裂,有害杂草丛生,尤其是水葫芦疯长,水质富营养化严重,以至三五年之内,不是干旱就是洪涝,本应是候鸟的天堂,但因栖息环境逐年恶化,鸟类食物链条中断,不能不另人担忧。



二、 渔民的生存,需要禁捕。

千百年来,湖区渔民靠捕鱼为生,渔民一度收入较高,成了人们羡慕的产业。近十余来,由于湖区环境恶化,加上捕捞强度过大,渔民捕捞收入逐年下滑,许多渔民不得不转产转业。十年前,黄梅县政府曾经邀请中科院武汉水生专家来梅为湖区渔业发展拿脉,当时黄梅籍院士桂建芳就提出延长禁渔期的发展思路,可惜那个时候条件不成熟,无法实践这一科学措施。专家们当时就断定,延长禁渔期并不影响渔民的收入,由于禁渔让水生动植物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渔业产量和质量都会上升,只是少数渔民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让当时的思路无法实现。相反,当时专家就指出,如果长期这样高强度捕捞,湖区资源迟早要枯竭,渔民收入一定会减少。



三、 可持续发展,需要禁捕。

如今龙感湖在黄梅境内的源感湖(即大源湖、小源湖、感湖的统称)已经成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国家自然保护措施的逐步落实,滥捕、滥开发的局面已经不再,渔民上岸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无论是从环境保护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湖区禁捕是非抓不可的大事。如果只为了几千人短暂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湖区乃至全域环境利益,真正失去了国家成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湖区禁捕后,短时间内肯定对以湖为生的专业渔民有一定影响。但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国家有关政策落实到位,相信这一利国利民的措施会得到包括1000余渔民及其厉害关系人的理解与支持。



禁捕后的渔民生活怎么办?相信政府会有一个积极稳妥的办法进行安置,据了解,这些措施正在逐步兑现中。


转岗转业是一条不错的选择。


通过整合美丽乡村和振兴农村计划等专项资金,把昔日渔村打造成具有水上特色的观光旅游村,通过第三产业,稳定一部分人在家乡创业。


建议在有序发展水上旅游,引进旅游企业,根据各自的特长与意愿,招工时优先考虑这些转岗的渔民及其子女就业。



同时对有意愿转业到其他企业工作的渔民,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定向选择适合他们的企业和岗位。

长期以来,我们黄梅人经常能品尝到龙感湖的野生鱼类,禁捕后,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随之会消逝。但,我相信,目前是大江大河的环境整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小河小港的整治也是指日可待的。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随着国家铁腕治理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强,几十年前,到处是野生鱼虾的局面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会到来。到那时,不但是几十万亩的龙感湖内鱼肥虾壮,我们其他小河小港里也会是清澈见底。到那时,政府会以另一种形式开放捕鱼,最有可能的一是开放垂钓和有偿捕捞,让人们在娱乐中收获与品尝,这样既有物质的收获,还有精神上的享受,何乐而不为?到那个时候,我们真要感谢最后一代渔民所作出的牺牲。


我相信会有这美好的一天,让我们大家都来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作者: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