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做四十年皇帝,且得到了善终,原因何在

看三国时蜀国历史,从221年到223年,刘备做了两年皇帝,而他的儿子刘禅则从223年到263年在位四十年,并且得到了善终,岂不怪哉?

似怪不怪。刘备当年筚路蓝缕,勤扒苦做,到处抹眼泪、装孙子、摔孩子、假惺惺,千辛万苦,千难万险,打下了一片江山,称帝时已垂垂老老矣。再因征吴时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气死在白帝城。在位时间确实短暂。

按照一般人的认识,刘禅之所以帝位长久,得之于诸葛亮的忠心辅佐和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

四十年帝位的维持,蜀亡后被封为安乐公且寿终正寝,应在于刘禅的愚蠢和怯懦。

史上君臣风云际遇,不外乎三种情况:或君强而臣弱,或君弱而臣强,或君臣皆为雄豪。

君臣皆为豪杰,时间久长则水火难容,如秦王政之于白起,刘邦之于韩信。为臣者想得到善终很难。

君强而臣弱,这是比较安全、稳定的组合,可以成就君明臣忠、皆大欢喜的结局。

君弱而臣强,权臣无觊觎之心,无谋朝篡位之想,史上少见。朝代更迭,废立之事经常发生。以刘禅之昏愚,诸葛亮若取而代之则易如反掌,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也有言在先,当时他告诉诸葛亮刘禅能扶就扶,不值得辅佐可自己为帝。这虽然是刘备的一种姿态,是他对诸葛亮的道德约束。但诸葛亮始终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着,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作为千古人臣的典范,绝无非分之想。后来的姜维是诸葛亮政策的坚定执行者,保证了刘禅帝位的稳定。

同时以刘禅的怯懦,他也没有过多猜忌诸葛亮、姜维,维持了君弱臣强的局面。

蜀国面临灭亡,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不愿接受亡国之辱,他在汉昭烈庙(即刘备庙)中,杀死了妻儿,然后自杀。刘禅就没有这种刚烈之气,他不会自杀以殉国,他没有这种血性。

蜀国灭亡后,刘禅作了俘虏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在宴席上安排蜀地歌舞,“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接着便说自己“乐不思蜀”。蜀国旧臣郤正教他,若再被问,应答:“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想,无日不思。”司马昭再问时,刘禅果然以郤正所教回答。司马昭曰:“何乃似郤正语耶?”这怎么像郤正的话?刘禅吃惊:“诚如尊命。”意谓正是郤正所言。旁边的人都耻笑。

司马昭要做周文王、曹操,要把帝位留给后人。他要为后人清理称帝时、称帝后的障碍、隐患、威胁。如果不足以让人放心不下,司马昭自认也没必要滥杀。

似刘禅的呆愚昏蒙,司马昭放了心,留下了刘禅的性命,刘禅也安全的做起了安乐公。

东汉质帝时,“帝少而聪慧”,称权臣大将军梁冀为“跋扈将军”。汉质帝当天就被梁冀毒死。

聪明不但不能保住帝位,也不能保全性命。

可见,刘禅的昏愚和怯懦不但保证了他的四十年帝位,也最终能使他终老于户牖之下,得享晚年。

历史总要淹没在烽火过后的荒烟蔓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