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板田:“陆良红旗渠”重修记

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良芳华镇板田村“陆良红旗渠”重修记

仕贵祥 韩自光

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用十年时间在太行山腰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铸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其精神的感召下,陆良县芳华镇板田村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完全依靠人工在地形复杂的大山深处开凿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饮水沟渠,极大的改善了村里的人畜饮水、农田灌溉状况。这段被誉为“陆良红旗渠”的引水渠至今仍然是村里的主要水源。

板田村委会位于芳华镇北部,平均海拔2080米,年均气温13.84℃,年降水量850毫米,地势北高南低,自镇政府至村共69个弯道,弯多坡陡,百米一弯,落差明显,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貌。村委会辖13个自然村,有农户916户,国土面积28.51平方公里,耕地14600亩,林地42000亩,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适宜种植烤烟、玉米、马铃薯、水稻、大麦、小麦等农作物,是一片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福地。

芳华镇植被丰富,水资源丰沛,境内先后修建了莲花田、小易堡、普山、韭菜坪、雨补等多个中小型水库。特别是1970年至1974年修建的莲花田水库,是当年云南省的重点水利工程。陆良人民靠人工和少量机械,仅用了4年时间便修筑起当时陆良最大、蓄水能力达1900万方的莲花田水库,极大的造福了陆良人民,谱写了陆良水利史上的凯歌。修建期间,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以及多个文艺团体曾到劳动现场纵情歌唱、表演节目,慰问劳动大军,当时的情景至今人们记忆犹新。

板田村离莲花田水库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但水库处于板田各村下游,并不能对全村生产生活发挥作用。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改变靠天降水、靠天吃饭的现状,板田村人几代人进行了艰苦的努力。早在解放前,板田人就开挖了一条引水土沟,利用地势落差,从远离村子四公里的水源处引来箐沟水,供给全村委会十几个自然村的生产生活用水。谁能想到,在这样的山区,过去居然是以种植水稻为主,该村在六七十年代种植的大谷子歇田米,颗粒饱满,香气逼人,远近闻名。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扩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的水源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烤烟、玉米逐渐成为板田村主要的农作物,水利条件的改善迫在眉睫。1985年,接任父亲职位的板田村村长陈忠明等人多次到当时的芳华区政府反映生产生活用水情况,随即,区干部和相关部门进行了实地踏勘,发现流向莲花田水库的老跌水瀑布不仅水流量大,四季不断水,而且位于板田村上游,与板田村落差有近50米,如修建水渠,可有效的解决板田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县水利部门组织专家勘察后,认为开挖沟渠,利用自然落差导流是可行的。

1985年9月,板田人民开始了“陆良红旗渠”的开凿工程。从老跌水到板田村,一面是深达数十米的幽深峡谷,一面是悬崖峭壁,在当时人力物力财力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要在峭壁上凿出一条渠道,难度和危险度非常大。板田村人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用粗绳裹住身体,悬挂在几十米高的峭壁上,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硬是靠着锤子、凿子、铁锹和两只手,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历时四个月,开凿出近一公里的悬崖水渠,随后又在开阔地段开凿两公里多的明渠连接,清清的泉水一路欢腾着,经过红土坡、挖宝村、大石头、清水塘、普乐山等村寨,汇集到大石头山口与原有的水渠汇合,流淌至板田村大闸塘,沿途各村寨引水灌溉,家家户户挑水做饭、洗衣,困扰几代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了解决。

1996年、2013年、2015年,村委会在县乡两级的帮助下,又对水渠进行了三次三面光整修和加固。2008年,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混用的状况,在政府专项资金的帮扶下,村委会接通了连接菲菜坪水库的自来水管道,把生产用水和饮用水彻底分开,全村2千多群众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2019年,在扶贫驻村工作组的积极协调、帮助下,又增加了大龙潭自来水水源,两水源共同供给全村的自来水,每年每户只需缴纳15元水费,不计量使用。

由于当年开挖的是土沟,在风雨冲刷之下,经常发生阻塞、淤积,每年村干部都要带领群众进行清淤、疏浚、维护。现任村总支书记马荣生,自1995年任板田村委会主任以来,几十年来对板田水渠管理维护倍加关心,生产蓄水季节都要沿沟渠多次巡察,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解决,使水渠功能正常发挥。

去年以来,由于多次发生山洪暴发,少量山体坍塌,水渠被山洪冲满了淤泥,荒草丛生,荆棘密布,残损破败,严重的影响了引水功能。

2020年3月,正当春备耕生产和烤烟移栽的关键时期,自2018年3月入驻该村的扶贫工作队,在深入村组、深入群众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这一情况,非常重视,决定把治理“陆良红旗渠”作为当前服务群众、履职尽责的工作重点来抓紧抓实。随后,工作队会同村组干部和群众,多次沿着水渠一路进行仔细巡查,实地踏勘,与“三委”班子制定了重新疏通沟渠,不影响今年春耕用水的整修计划,并积极协调筹集资金,启动维修工程。

3月21日,在村里老党员朱自昆的带领下,板田村人再次对引水渠进行大范围的治理。工地上,有的是父子同时上阵,有的是夫妻同心协力,有的是妯娌联袂搭档,除杂草、清淤泥、清石块、修沟沿,经过近二十天的努力,共清淤十余吨,维修倒塌沟渠3处,又重新开挖了一条导引山洪的水沟,终于赶在春耕用水前完成了全部维修工程。

4月8日,全长3公里的引水沟渠全线贯通,清清的山泉水一路畅通无阻,流向田间地头,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的“陆良红旗渠”重新焕发了新生,继续造福板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