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的眼淚:人生長恨水長東

2006年,有一首歌在當時神仙打架的年代並不出彩。當時我正在上初中,有次在買來的 磁帶中偶然聽到,便被它動聽的旋律、優美的歌詞深深吸引,這首歌便是《詩人的眼淚》。


游鴻明 - 詩人的眼淚.flac3:56

來自昨夜北風起1


這首歌裡面用到了三位詞人的四首作品,分別是“玉郎還是不還家,教人魂夢逐楊花,繞天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這四首詩詞都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作品,而《詩人的眼淚》這首歌正是游鴻明根據南唐後主李煜的愛情故事創作而來,在每個年代、每個不同的社會背景之下,都有不被祝福的愛情。

公元937年,正值七夕佳節,一代詞帝李煜出生。據《十國春秋·南唐紀》記載,後主李煜“廣額豐頰,駢齒,一目重瞳子”,天生異相。“重瞳”用現在的醫療科學解釋,其實是就是白內障。但在古代卻被認為是“聖人之相”,晉文公重耳、西楚霸王項羽皆是重瞳。也就在這一年,李煜的祖父李昪(biàn)稱帝,建立南唐政權。李煜的出生猶如天降“祥瑞”一般,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父親李景通(即南唐元宗李璟)為李煜取名為“從嘉”,寄予了極大的期望。


李煜年少聰穎,七歲便能背誦曹植的《燕歌行》並能理解其含義。這一年,李煜的父親李景通即位,改名為“璟”。李煜的身份也搖身一變,成為了皇子,命運的序幕也由此拉開。

五代十國是我國曆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之一,當時戰亂頻繁,政治腐敗,社會動盪不安。南唐佔據的領地大致為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以及福建、湖北的一部分。陸游在《南唐書》中記載:“唐有江淮,比同時割據諸國,地大力強,人才眾多,且據長江之險,隱然大邦也。”相較於北方的狼煙四起、割據混戰,偏安一隅的南唐成為了相對安定的樂土。

李煜的祖父李昪自幼顛沛流離,腹有溝壑,心機有段一樣不缺,篳路藍縷,最終開創南唐基業。執政期間,李昪勤於政事,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同休。在這樣的背景下,南唐的社會文化風氣之盛達到了當時五代十國的頂峰。有道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南唐政權歷經三代帝王,執政能力一代不如一代,文學修養卻一代比一代高。

李煜的父親李璟,生活奢侈無度,政治腐敗,百姓民不聊生。但在詩詞方面卻有極高造詣,《詞史》中稱:“言辭者必首數三李,謂唐之太白,南唐之二主與宋之易安也。”將李璟與李白、李煜、李清照並稱,他的“小樓吹徹玉笙寒”更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李煜完全繼承了其父的文學天賦,青出於藍,更上一層樓。但即便身為一代詞帝,也不能掩蓋其身為政治家的失敗。李璟共有十子,李煜排行第六。按說皇位與他無緣,但偏偏歷史將他推了上來。

元宗李璟即位之只,曾在烈祖靈柩前與諸弟盟誓,約定兄弟世世繼立。之後更是將弟弟李景遂立為“太弟”,即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李煜的長兄李弘翼,“沉厚寡言、剛毅果斷”。有其祖父之風,但較之李昪,李弘冀更為陰沉狠辣。公元956年,李弘冀率軍大破吳越,斬首萬級,立下大功。兩年後,李弘冀因戰功卓著被冊封為“太子”取代了叔叔李景遂。

李弘冀成為太子後,仍然不放心叔叔李景遂,將其鳩殺。李煜因天生異相,更是受到了兄長李弘冀的猜忌。目睹叔叔李景遂還未下葬,身體便已腐敗的慘相,李煜驚駭莫名。對兄長處處懷柔,自號“鍾隱”、“蓮峰居士”,以示絕無奪權之心。

此時,李煜以與南唐開國老臣周宗的長女娥皇(即大周后)結為秦晉之好。原本是一次簡單的政治聯姻,但李煜求凰得凰,由此覓得契合的伴侶。娥皇不僅盛於容貌,風姿綽約,更是才藝雙絕。僅憑殘譜,按律尋音,便復原了失傳二百餘年的《霓裳羽衣曲》,其才藝即便在中華煌煌歷史長河中,仍能佔據一席之地。李煜與娥皇,志趣相投、情感融洽、伉儷情深,遠遠超越了一般帝王和后妃的情感。


身邊有佳人相伴,加之李煜本身便無政治野心,處處向兄長李弘冀低頭,以求在兇險的皇位鬥爭中苟全性命。可天不遂人願,李弘冀當上太子後不久,便暴斃身亡。李煜的其他四位兄長也早早過世,歷史終究還是將這一位對政治毫無熱情的詩人推向了皇位。

公元961年,李煜即位。即位之初,他便將名字“從嘉”改為“煜”,意味太陽昇起,日光照耀南唐山河之寓意。可想法是一回事,自己做起來又是一回事。當時趙匡胤已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政權。宋太祖趙匡胤身為一代雄主,與李煜是完全相反的兩類人。面對趙匡胤的咄咄逼人之勢,李煜當即上表,向宋俯首稱臣,年年上貢。李煜身為帝王,黃袍也不能穿,只能身穿紫袍。不管是面對兄長李弘冀,還是趙匡胤,李煜一直在一步步的往後退。

值此南唐江山風雨飄搖之際,李煜仍不思奮發圖強,沉醉於風花雪月之中,與大周后縱情音律。他這時的很多詩詞都是在描寫靡豔的宮廷生活:

“晚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笑向檀郎唾”,世人多愛這一句,的確風情無限,攝人心魄。哪知福兮禍所伏,這一刻的嬌寵不過如彈指即滅的煙火,剎那芳華之後便是漫長的告別。北宋乾德二年,娥皇忽然染上重病,雪上加霜的是,李煜年僅四歲的幼子仲宣竟然在此時不幸夭折身亡。李煜雖然對病榻上的娥皇牽腸掛肚、噓寒問暖,但他在此時卻做出了讓人十分不齒之事。



大周后娥皇還有一個妹妹(即小周後),二人皆生得天姿國色。娥皇與李煜成親時,小周後年僅五歲。因年紀小,小周後常常去宮中陪姐姐玩耍,與李煜相熟。大周后病重期間,鬼迷心竅的李煜竟然與小周後偷情。為此,李煜還曾作詞一首,描寫他們偷情的場景。即前面歌詞提到的那句“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本就身患重病,加上喪子之痛,這時又聽聞與自己恩愛的丈夫和妹妹偷情,大周后悲痛欲絕,病情急劇惡化,很快便散手人寰。軟弱之人多長情,李煜雖然做下了這種王八蛋的醜事,但他本就是一位至情至性之人。他與大周后的感情至深至真,在大周后離世後,李煜悔恨交加,“哀苦骨立,杖而後起”,親擬長約三千字的《昭惠周後誄 》鐫刻在大周后皇陵石碑上,並在文後署名“鰥夫煜”。這首悼亡詞情真意切,將“愛而不見,我心毀如”的沉痛抒發得淋漓盡致。


就在李煜悲痛於大周后的逝去,在歌舞中麻痺自己的時候,趙匡胤卻沒停下征伐天下的腳步。公元974年,趙匡胤派大將曹彬攻打南唐,起初李煜決意要親臨戰場,決一死戰。可他最終只是與皇后穿戴袈裟僧帽,跪誦佛經,甚至把額頭磕出大包,實是荒唐之極。

南唐與宋朝的戰爭持續一年之久,當宋軍兵臨城下之時,李煜甚至渾然不覺。最初李煜決心要以身殉國,但他的軟弱早已刻在了骨子裡。當一個人陷入絕境時,可以迸發出超凡的力量。但也會徹底喪失勇氣,墮入無底深淵。李煜早就喪失了以身殉國的勇氣,只對“宮娥垂淚”。跟隨宋軍來到汴京,接受“違命侯”這一屈辱的稱號。

北方的風遠沒有南方溫柔,宋王朝對李煜的態度十分不友好,這更加深了李煜對故國的思念。趙匡胤雖然十分瞧不起李煜的為人,但以他的胸襟,曾被偉大領袖稱讚過的“唐宗宋祖”,讓李煜平安做一世亡國侯爺還是不難的。只是隨著趙匡胤莫名其妙的死去(這在歷史上也是一樁懸案),趙光義即位後,一切都變了。


趙光義差其哥哥趙匡胤遠矣,而且是一個色鬼。趙光義時常命人帶小周後來侍寢,據史書記載“李國主小周後隨後主歸朝,封鄭囤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入輒數同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多宛轉避之。”趙光義還無恥的命人作《熙陵幸小周後圖》。

國破家亡,綠帽加身。連自己深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李煜內心的悲憤可想而知。文章憎命達,此時李煜的詩詞突破了原來的桎梏,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公元978年,又是一年七夕。趙光義以極為殘忍的方式結束了李煜的生命,時年四十二歲,不久小周後也在悲痛中死去。李煜生於七夕,亡於七夕。他是一位天生的詩人,軟弱、多情,作為皇帝,他是一個笑話,但作為一個詩人,他卻是一個神話。


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倆不會想到,他們的後人也出了一位醉心丹青、奢侈無度的帝王。一百多年後,汴京城破,宋徽宗、宋欽宗二位皇帝、眾多公主、無數嬪妃、宮女皆被金人虜去,受盡蹂躪屈辱。宋徽宗趙佶在文學上的造詣,尚不及他們看不起的對手李煜。

“自是人上長恨水長東”,水自西向東流,這是無法改變的自然現象。李煜將他所有的遺憾比作無法改變的流水,殊不知世間事,大多可以去爭,能夠去改變。讀一讀曹操的詩,方能體會何為英雄氣魄。更不用說領袖的那句詩“敢教日月換新天。”

李煜是個糊塗的聰明人,當年也曾懂得用閒情在王位之爭中保全自己免遭兄長殘害,卻偏偏在面對國難危機時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從不肯看清,到終於羞愧地看清,最終在悔恨中再也看不清。身為帝王,他是失敗的。但相比於劉禪、陳叔寶之流的亡國之君,他讓人在更多的同情之外還有一絲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