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中国跤,何以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

1930年,中央国术馆张之江馆长赴日治病。期间,日方提出“以武会友”,双方协商以倒地判定输赢。国术馆一级教授、著名武术家杨法武(1901-1969)以中国跤接连挫败4位日本柔道高手。抗战期间他定居重庆,解放后执教于四川武术队,并带队参加了1959年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

1979年始创的散打运动借鉴吸收大量的武术散手跤、清廷布库跤技术。许多现代综合格斗运动员,如张伟丽、姚红刚、李景亮等人都曾练习过中国跤。

现代摔跤比赛

民族体育璀璨的明珠

我国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各有不同,但对摔跤运动的热爱是一样的。如蒙古族摔跤搏克、维吾尔族摔跤且里西、彝族摔跤格、藏族摔跤北嘎、满族和回族摔跤绊跤、朝鲜族摔跤希日木等。各个民族的跤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中国跤”。

两千年的历史沉淀

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有古代摔跤的画面;《汉书·武帝记》中记载“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观”。角抵是秦汉时期对摔跤的统称;据《梦粱录》《武林旧事》等记载,宋代杭州不仅有男子相扑,还有“黑四娘”“嚣三娘”“女急快”等女相扑手;南宋耐得翁所著的《都城纪胜》记载:“相扑争交,谓之角抵之戏,别有使拳,自为一家,与相仆曲折相反,而与军头司大士相近也。”这说明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中国跤和散打两种不同的规则赛事雏形。

发展至近代,如八卦掌程廷华、原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门长王子平等武术大师都是中国跤和武术双修,才有了“武术加跤,越练越高”的谚语,也为现代散打运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两千年的战争洗礼

《礼记·月令》中记载周朝:“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角力就是中国跤的雏形,这是摔跤作为中国军队主要训练科目的最早记录;三国时期曹操也把摔跤列为军训科目;北宋调露子的《角力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摔跤专著;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万法宝全》一书中,就有古代摔跤图样。当时把摔跤列为六御之内,作为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手段。

1910年,号称“拳跤医”三绝的武术名家佟忠义任保定陆军武术总教头;

抗日战争期间,第17届(1933年)华北运动会拳术和摔跤冠军、全国运动会(1935年)中量级摔跤冠军高芳先在抗战期间,组织大刀队奋勇杀敌,被誉为“崂山之狮”;

1942年,高芳先的恩师青岛国术馆二课课长、孙膑拳传人杨明斋参加抗日游击作战,壮烈殉国;

高芳先在崂山

1942年7月19日,山东国术馆副馆长、武当太乙门传人窦来庚,第一届全国国术大考(1928年)最优胜者之一,率领部队与日寇激战,不幸中弹负伤。为避免被俘受辱,他毅然饮弹自尽,时年42岁。

海外传播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浙江余杭人陈元赟东渡日本,传播“大明擒人之术”,被日本人尊称为柔术鼻祖。日本古籍《凌雨漫录》在《柔术之始》一章中记载:

“正保年间,陈元赟于西久保国正寺以此(柔术)教传之。”日本起倒流和古武道研究会在东京立碑:“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入明人陈元赟而起。”

1983年,美国成立了中国跤协会,一致推选保定“跤王”常东升(1932年中央国术馆首席摔跤教师)老先生担任名誉会长。这个协会在美国东、西、南和中部都已建立了分会。如今中国跤已被俄亥俄州立大学体育系作为选修课程,计二个学分。

“跤王”常东升(黑裤)

1991年,中国跤名家袁祖谋发起成立法国中国式摔跤协会。在巴黎市政府的支持下,又于1992年创办巴黎市长杯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首届就有西班牙、荷兰、瑞士、意大利、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美国和法国等队参加。自此中国跤在法国生根发芽,并开办至今。现在的中国跤与高尔夫、击剑并称法国三大绅士运动。

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跤在不同地域的技术体系大致分为四部分:

一是京津地区由清朝善扑营传下来的摔跤,辐射到沈阳、保定等地;

二是蒙古族和满族摔跤;

三是山西擅长抱腿、没有跤衣的“挠羊跤”,相传由岳飞练兵所用并流传下来,影响到陕西等地,与西南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摔跤相近;

四是清末河北保定人、少林拳和摔跤名家平敬一将武术与摔跤糅合在一起,形成沾手即跌的散手快摔,由其学生马良传到山东一带。

有中国跤“花蝴蝶”美誉的常东升先生是平敬一前辈的第三代弟子。常老几十年如一日地传播中华武术和中国跤,学习者多达万人。

安全科学

中国跤讲究技术,不强调蛮力,没有倒地追加动作。摔跤里多数伤病都是由于砸压和舍身技造成的。中国跤技法多使用力学原理,使用杠杆和利用对方重心来摔对方。很少生拉硬拽,用蛮力把对方抱起来扔出去的动作。放眼中国跤的运动场,从十几岁的孩子到60多岁的老人,都可以一展身手。

许多中国自由式摔跤选手也练习中国跤

技术丰富

中国跤技术全面,有32种基本手法、约72种基本跤法,谚语有云:“大绊子三千六,小绊子赛牛毛”虽然有些夸张,但值得终身学习。

中国跤主要技法有背、别、挑、缠、揣、踢、拧、搂、弹、搿、抱腿、跪腿、里勾腿、插闪、勾脚、里刀勾等。中国跤还可以与现代综合格斗运动无缝衔接:上下结合、肩胯并用、抱腿抱腰、锁肩锁颈、破摔防摔。

许多中国自由式摔跤选手也练习中国跤

君子风范

中国跤不许压迫对方的咽喉,不许接触对方眉口之间的面部;脚可以踢、弹对方的脚或小腿下部,但不能过高,更不能用脚蹬、踹对方。以三点着地(两脚加身体其他部位着地)为失败。中国跤现有赛事基本分为“计跤制”和“计分制”两种,计跤制比计分制简单清晰,方便群众监督,更受观众欢迎。

在很多中老年朋友的记忆里,小时候与同学朋友发生小矛盾,都是约个地方三摔两胜。输者不扯皮、不纠缠,光明磊落;赢者不显摆、不宣扬,到此为止。没有脏话骂架;没有板砖菜刀;没有恩怨情仇。朴素的民风源自祖先的教诲:做人要礼、义、智、信、勇。

百练不如一打

很多学生党、上班族朋友都希望去武馆学习一些对抗性武术,以达到健身防身的目的。但大部分成年人腿部柔韧性较差,很多高位和腾空腿法都做不了;拳肘膝的对抗训练,即使戴上护具头盔也有可能造成意外伤害,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双风灌耳、掌劈脖颈等传武技术,能致人重度伤残,只能操桩打袋。

而中国跤只要匹配好身高、体重和力量基本相等的人员,从最基础的动作开始,就可以在软垫上进行实践对抗训练,避免了“光说不练假把式” 。

三年拳不如一年跤,简单实用的中国跤

大国崛起与武道文化

伴随着西方经济和文化扩张的,是拳击、MMA、自由跤等运动。很多UFC悍将包括美国散打王康李在高中时期就是摔跤高手;中东强国以色列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把马伽术一并推广至全世界;前苏联和继承其衣钵的俄罗斯将桑博上升为本国国术。

还记得《少年中国说》吗?

1887年柔道成为日本部分学校的课外活动之一,1930年成为日本所有学校的必修科目。

1948年日本再度恢复全日本“柔道锦标赛”、并于1949年与讲道馆结成“日本柔道联盟”,每年共同举办全日本柔道锦标赛、全日本东西柔道对抗赛。现在的日本学校,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学生可以选修柔道、剑道或者空手道等。道馆里面悬挂着“心体技”的横幅,寓意“收心、练体、得技”。

日本柔道比赛

韩国的“世界武艺大师赛”,比赛项目有骑射、跆跟、韩式摔跤、韩式太极、跆拳道、桑博、法国踢腿术、克拉术、韩国合气道等。韩国还在跆跟、韩式摔跤、韩式太极等项目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甚至有韩国武者复原再现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纪效新书》里的古传武艺。

韩国摔跤比赛

历史上日韩两国如同海绵一般学习吸收包括武术在内的所有中华文化;在150多年前日本开始嘲笑我们是“老大帝国”;到了现代搏击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没有全盘否定、断绝传统武术,而是批判性继承、革新传统武道。

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们把学到的东西打上鲜明的本国印记,整理包装后向全世界推销。日韩两国在“与世界接轨”前,先与本国民众“接地气”,在武术群众化、基础化的同时,实现民族凝聚力、武道产业化、文化输出、国家名片、武术外交等多赢的大好格局。

后记

大国崛起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但“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尚武精神不能丢,国民的武术钙片不能缺。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小妖

责任编辑: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