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史上曾3次大迁移,走过3000多年岁月

这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山城,长江和嘉陵江在这里汇合奔腾东去,两江夹峙形成了一个舌头状的半岛。重庆的中心就坐落在这片山岩之上,也许是由于地形的限制,围绕着半岛放射状般布满了20多座卫星城,或盘踞山顶,或依山面江,真所谓山就是城,城就是山。

作为直辖市的重庆又有雾都之称,每年深秋至来年初春,茫茫大雾笼罩着这座两江环抱的山城,使它变得更加神奇,更加迷人。重庆地处中国腹地,自然条件优越,而重庆人强悍的气质,奋斗向上的乐观精神,且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乃至服装衣着中,表露无遗。

重庆人无拘无束的打扮,是一种性格的展现。色彩不分南北、样式不论中外,重庆人经过自己的再创造,使服饰更为绚丽多彩。重庆人的这种兼容性和创造性,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重庆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别看这3100多万人,都操着一口流利的方言土语。但查查他们的祖籍,却并非都是土生土长的重庆。这种成分混杂的现象,来源于重庆历史上的3次人口大迁移。

明末清初,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给四川带来人口锐减,经济萧条的局面。当时朝廷采取了湖广填川的移民政策,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进入四川,形成了外乡人与重庆人的第一次大融合。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全国各地背井离乡的同胞,涌进了这座当时的陪都,重庆又一次融进了外乡人。1949年,解放大军进驻重庆,一批彪悍的北方汉子,又在这块土地上留了下来。

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地区的一大批企业,内迁到重庆。从而给重庆人的生活,注入了更多的外地色彩。就是这一群别具一格的人,加上这一群别具一格的山,组成了这个别具一格的城市。

如今的重庆,虽然现代化的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把这个古城装扮得异常壮丽。但当年风格别致的吊脚楼,已变得越来越少了。这种建房方法,产生于城市的初创时期,由于地形限制,人们无法按常规建造房屋。

重庆人为了最大限度地,在陡坡、峭壁、悬崖上,争取居住空间,他们利用当地廉价的杉木、楠竹做建筑材料,创造了这种山城独有的建筑形式。

这种吊脚楼,大都一面临街、一面依山或傍水,临街面作为厅堂和店铺,居高临下、微微颤颤、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堪称山城一绝。

这座过于拥挤的城市,车流如潮,人们脚步匆匆、风风火火,中国其它城市里密如流云的电动车,在这里却了若寒星。面对这些九曲十八拐陡峭的石梯,人们只能求助于自己的两条腿了。

为了把上下两个半城连接起来,著名工程师茅以升,在1944年为重庆设计建造了第一条客运道,望龙门客运缆车线。近年来又建成了多座,完全用于公共交通的大型客车、电梯,从此重庆人才得以免除人力爬坡之苦。

大江和大山,把重庆分割成若干小城,大雾又常使过江轮渡停航,为了连结这些小城,重庆在建造大桥的同时,近年来又修建了过江索道,长江和嘉陵江两条过江索道凌空飞架,天堑变为通途。

重庆有3000多年的历史,由于这里地形独异、易守难攻、物产丰富,历史上曾有三个王朝在此定都,为后世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传说。

这里静卧着古代巴国将军蔓子的英灵,公元前四世纪,巴国发生内乱,蔓子将军派人向楚国借兵,并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让。内乱平息后,楚王派使者前来要求巴国割让城池,蔓子将军说:巴人的土地,我是无权相让,我只能用我的头来答谢楚王了,说完蔓子即拔剑自刎。楚王听说后,宁以上卿之礼,厚葬蔓子将军的头颅。其中一古墓里,就埋葬着蔓子的身躯。

钓鱼城位于重庆北部,公元13世纪,当蒙古大军的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时,却遭到这座小城近40年的顽强抵抗。公元1258年,蒙哥大汗亲率十万大军进攻这个城堡,不仅没有攻下,反被抵抗军民击伤,死于铁瓦寺。这场战争挫折了蒙元铁骑所向披靡的势头,欧亚地区民族,终于得以喘息复苏。

公元1357年,红巾军部将明玉珍攻占重庆,建立了大夏农民政权。重庆作为大夏国的国都,经历了14个春秋岁月。

一座纪念碑,是重庆人民为纪念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者邹容,并将一条街道命名邹容路,以此寄托着重庆人民,对这位革命先驱深切的缅怀。

大足石刻,是重庆先民馈赠给整个世界,气势恢宏的文化艺术宝藏。一些以佛教题材为主的石刻造像,表现出一种浩瀚而敬慕纯正的精神世界,体现了古人热爱生命、创造生活的精神和他们空灵超然的情操。

大足石刻创作的那种超然精神,构成了现代重庆文化精髓。当看这一个个狰狞怪异的巴人面具,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巴人,豪放浑厚的澎湃。同时,也展现了现代重庆人,独特鲜明的精神风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小编讲这么多,其实最能体现重庆风貌和重庆人的麻辣性格,莫过于重庆的饮食文化。它不仅反映了重庆3000年的历史,也包含着重庆人在历史的变迁中,所形成的个性。

重庆川菜,起源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晚清。他将外省的江浙、京津、云贵、湖广等口味,成都、泸州、乐山、内江的特点,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形成了风味独具的重庆流派,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

最能体现重庆人那火辣辣的性格的,要属的重庆火锅了,俗称毛肚火锅。在这一锅热腾腾的汤料里,几乎包含了中国人喜欢的各种味道,真可谓是百味俱全。但在这百味之中,还有突出了麻辣味,且时候口感香甜、令人回味无穷。

毛肚火锅不仅重庆人喜爱,也备受外地人的欢迎,久而久之它几乎成了重庆的代名词。重庆火锅究其来历,与重庆特殊的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很久以前,在天寒雾重的季节,重庆的劳动人民,曾将猪、牛、鸡、鸭的杂碎煮成一锅,并放一些能压腥味儿的麻辣佐料,这样既能驱寒去湿、又能爽口果腹,这种饮食习惯发展到后来,越来越讲究。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入锅的不仅有鸡翅鸭脯,甚至有山珍海味。

而吃火锅也不限于天寒雾重的季节,就是在三伏天的酷暑中,食客们也围坐在熊熊的火炉旁,一边汗如雨下,一边酒酣耳热,这是一种何等畅快的情致啊。

夜幕降临,登高远望,山城万家灯火、灿若繁星,而市民们的兴致,似乎并没有因白昼的消逝而减弱,他们又沉溺于另一种情调之中。

重庆是什么?它是一部史诗,还是一种精神,它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聚合。它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它是一条躁动与两江中的巨龙,它将肩负着历史的重托,开始那艰难而壮丽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