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渔火,湾岸又炊烟。一碗“艇仔粥”,映出疍民百年的身影

引言:

“艇仔粥”是著名的广州美食,每到广州珠江旁的美食街中,都能发现艇仔粥的影子,艇仔粥也被称为广州美食文化的主要代表。近代的广州世界,艇仔粥在珠江畔渐渐成为一种“平民”餐食的特色,它不是昂贵的宴菜,却是疍家渔民、广州人民们赞不绝口的“佳肴”。那些在江上忙活一整天的疍民们到“粥船”边坐下,等着艇仔粥盛上,粥里夹杂着地地道道常见的“渔味配菜”,他们边吃边和同伴谈天说地,构成上世纪初,珠江湾畔上恬静又令人向往的“平凡却伟大”的画卷。

民国:早中晚来,喝一口“生滚新鲜”(一)

“艇仔粥”最初是珠江人民的“早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已经有了不慢的城市生活节奏,简便美味的艇仔粥,就得到了迅速的传播。随着它的风靡,许多人来到广州,都必去一趟“西关”“艇粥”档口吃一口艇仔粥,因此,艇仔粥才变成了全天候的广州美食。

“生滚新鲜”,这是对艇仔粥最好不过的形容。艇仔粥最早是针对“疍家”渔民的口味而设计的,相传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位西关“家道中落”的富家子弟,在珠江畔的舟艇上,用诸多鲜味配上白粥制作而成。“生滚”指的是“粥”,粥这一主食,在广东地区最为常见,也是广东特色饮食的一个重要标签,广东人喜欢喝“热粥”,沸腾着的粥,米和汤相处地最为融洽,吹一口,稍微凉了下来,吃的便是糯软的口感。而“新鲜”,则是指“艇仔粥”的配菜,这些配菜并不是和粥一起煮的,而是在盛好了白粥后,才放在粥面上,以此搅拌,便成为艇仔粥。


那么这些配菜便是“新鲜鱼片”、“海蜇”、调鲜的“瑶柱”、北方传来的“炸薄脆”、伴着盐的“花生米”,在冬天,还会加上一些“姜丝”“葱花”,以此来驱寒。所以艇仔粥的鲜,是粥和配菜共同的“鲜”,没有两者混合后的“老味”,反而是趁着出炉的那一刻,结合的新香。疍家渔民世代捕鱼,对“海味”和“鲜味”是极为看重,对比需要长时间烹饪的“鱼粥”,简便但又颇具特色的“艇仔粥”无疑更适合快节奏下的疍家渔民。坐在港口边的档上,大概三两分钟,粥就上来了,快速地吃完了粥,就出渔开始一天的忙碌。而随着卖“艇仔粥”的店家增多,艇仔粥更是可以随时吃到,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朝着炊烟升起的地方走去,晚上夜幕降临的时候也可以。艇仔粥,贯穿了民国中后期,那些忙碌在“旧广州城区”,以及“以渔为生”的人们。


“艇仔粥”形成背后的社会与饮食文化

①、增多的“疍民”,节奏加快的广州

疍民不仅仅是分布在广州一带,但经过近代“通商港口”的重要位置的打开,越来越多的疍家渔民来到广州谋生计,他们以渔业为主,辅于“运输”和“服务业”,形成“船商”的特色,为广州繁荣的经济添砖加瓦。而在1911年,清政府正式解散“南海与番禺”管理疍民的“河泊所”,那些被征为“水师”的疍民被释放出劳动力。因此民国期间,广州的“船商”贸易非常发达,快速的生活节奏,令简便快速但又不失风味的“艇仔粥”成为了“城市快餐”的不二之选,而这样风靡的美食,更因为商户的越来越多也同样快速传播,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专属于西关的“艇仔粥”文化。

②、“白粥”文化的糅合

“白粥”是广东地区的一种“特色”主食,米粥常常被煮得糯软,冬天伴上姜丝,对疍民而言更有驱寒之效。早在“艇仔粥”出现之前,广东地区的“及第粥”和“鱼生粥”早已成为一种风味时尚,及第粥始于明代,而鱼生粥更是伴着广东“渔业”的出现便随之存在了。艇仔粥比之前的两种“名粥”都有着明显的特点,那便是制作快速,但却又同时有两种粥的特色在其中,既有着“及第”粥的肉味和香糯,又有着鱼生的滚烫和新鲜。这是白粥文化与近代广州磨合的一种必然结果。


③、南北口味的相遇

“艇仔粥”里有着“薄脆”的一种油炸物,而薄脆,则是北方的风味小吃,被称为“北京西直门三贵”之一。“艇仔粥”之中加入薄脆,这意味着这种北方小吃随着北方人的南下而风靡起来,成为广东美食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除了薄脆之外,“油炸花生米”也同样是北方传来的特产,与广东的“南乳花生米”有着截然不同的口味。因此,艇仔粥自身并不仅仅是有着“广州”特色,它的出现,基于一种饮食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而广州人民也利用受欢迎的“北方小吃”与“南方新鲜”结合在一起,成为“众口皆宜”的粥美食。

现代:往东西去,喝一口“大同小异”(二)

艇仔粥在广州西关出现后,并不局限于广州当地发展,而是往东西方向扩散,由广州为中心,一直延伸到广西、海南,而往东,则是到了广东的潮汕地区。这其中与“疍民”的分布规模有关,也与个别地区和广州联通的水路交通有关。

例如广西“梧州”的艇仔粥,就是其当地的一种特色美食,虽然“梧州艇仔粥”也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口味特色,但在名称上和主要的食料上,还是来自于广州西关的艇仔粥。除了广西梧州之外,海南的文昌、香港,潮州,也同样有着“艇仔粥”的身影。他们的艇仔粥,与广州“艇仔粥”又有些细节上的不同,这是一种差异性的表现。例如广西梧州的艇仔粥,则会加入叉烧和烤鸭等“烧腊料”,而海南的艇仔粥,会加上一些当地的椰子汁或者特制过的椰子肉,以此来加重艇仔粥的“甘甜味道”。他们既源于“西关艇仔粥”,但又与最初的艇仔粥不同,随着风味的传入,当地人迅速以“大众口味”来改版艇仔粥,又不破坏艇仔粥“新鲜”的核心原则。

这种快速的传播,其实是与渔民的饮食爱好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因为艇仔粥本身就是在船上点火热炉而制作的,本身就是专属于渔民的一种习惯的美食,加上关于鱼的取材,对于渔民而言,他们能获得最新鲜也更新鲜的鱼肉,所以这种看似简单的“粥”,才会风靡起来。无论是往西去,到广西的北海地区,梧州地区,还是向东走,达到潮州的美食街,都能尝到当地特色的“艇仔粥”,喝到不同的美食文化传承。


“艇仔粥”的传播与疍家人的身影

“疍家”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种“以水”、“以渔”为生活方式的劳动人群。他们居住于水面上,以船为家,因此,他们大多数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疍家最初的由来,被认为是秦朝避难而下的群体,《惠州志》所记载:“秦始皇使尉屠睢,统五军监禄凿河道,杀西瓯王,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而后他们“以舟楫为宅,捕鱼为业”。因此,早期的百越渔民并没有“疍家”之称,但他们的生活劳作方式,的确是“疍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随着后来的时代发展,北方经过数次大乱,越来越多人南下成为“渔民”,其中晋朝和唐朝都有之,最后他们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和香港岛等地,这个过程之中,也有东南亚地区的渔民北上,与“疍家人”融为一体。那么对于“艇仔粥”的传播来说,这些分布的地区,也是艇仔粥主要存在的地区,因为“疍家人”之间联系是密切的,从贸易到亲属,他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①、关于血缘

因为在古代时期,疍民被中原统治者所限制,不允许上陆岸居住,也不允许和陆地居民有所联姻,因此,疍家人的婚嫁都是在自己身边的疍民中进行的,这让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血缘网”,日后来往密切,这个是主要因素。

②、关于贸易

南方地区的海上贸易在古代就非常发达,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疍民们就曾热烈地参与其中。随着世世代代海上贸易的进行,又到了近代“通商口岸”打开后的加深发展,民国时期,以广州为辐射中心,不断向周围的疍家人民输送新的“文化”和“商品”是一种趋势。而艇仔粥,正是这样的一件输出品之一。


西关食烟,吃下珠江摇动的繁华(三)

如今“艇仔粥”的搭配多样,口味也同样多样化。广州城从“老西关”走来,已经经历过许多的发展和融合,现如今的“艇仔粥”也不再仅是“广府地区”人民的热爱,更是由南到北,由中到外的美食代表。

走入如今的荔湾新区,那些崭新的河岸在民国时代,曾停着一艘艘琳琅满目的商船,他们叫卖着国外的商品,也有人驱散浓浓的炊烟,还有一排特殊的船,他们的“商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粥”字,不用询问,这些“粥”船,大部分都有艇仔粥在其中。客人可以选择在岸上坐,也可以上船坐下,点上一碗艇仔粥,在隔壁的“油炸鬼”小贩那,买上两根油条,在珠江惬意的摇晃中,喝下西关那些朴素的时代年华。


结语:

“艇仔粥”可以看作是广州美食文化的一条纽带,这座在民国曾繁荣无比的商业都市,他所承载的特色,是与艇仔粥融为一体的,与其相连接的,是进步的广州和多元化的广州,随着渔民的减少,城市生活的更加丰富,“鲜”不再是唯一追求的极致味道,可不论如何,“艇仔粥”都终将是广府饮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应着时代,对照着变迁的时光。

参考文献:

《广州地区疍家人》

《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艇仔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