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调侃“山东情妇馆”了,这几个字没那么差

不要再调侃“山东情妇馆”了,这几个字没那么差。

其实第一次看到山东博物馆这几个题字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一样,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去辨认了一下,因为当时我们学校图书馆的“馆”字也是草书的馆,和山东博物馆一样,都是找书法家题写的,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没有感到什么不一样,就像我们看到的很多报纸的报头一样,都是用毛笔题写,这似乎是一个传统,时间长了,自然熟悉,甚至还能成为一种logo,有更高的辨识度。

后来我和朋友去山东博物馆参观一个展览,出来在门口合影,他调侃了一句“山东情妇馆”,我才发现这个问题,当时感到非常搞笑,但也没有当回事,只是感觉是一种书法的幽默,后来上网,也经常看到网友这样调侃,我是能理解这种幽默的,就像大家调侃“勤能补拙”为“杜甫能动”,调侃“风景这边独好”为“好狗边上飘”,以及调侃“宾至如归”是“妇女至宝”一样。这样的调侃完全没有必要当真。

不过有书法家也表示了担心,当代著名书法家孟鸿声先生曾写了一篇提案,“关于山东博物馆更换为书圣王羲之正体集字的提案”,认为长期以来,山东博物馆的题字,长期以来经常引起人不好的联想,由于“馆”字是草书,有时候还常常被人误认为是“波”,流言蜚语影响不好。

因此孟鸿声先生建议更换,因为王羲之是“书圣”,山东又是书圣故里,所以建议换成王羲之的正体集字,意思是找几个王羲之比较端正、美观的字,集合在一起,成一幅作品,做成匾额,既接地气又庄严高致。

其实山东博物馆的这个题字,虽然用的是当代名家郭沫若先生的字,但也不是郭沫若专门题写的,也是从郭沫若的草书作品中找出来的几个字,也算是一幅集字作品,只是用了郭沫若的草书而不是行书或者正体。

但不得不说的是,郭沫若“山东博物馆”集字作品集的很好,非常和谐,一点也看不出是一幅集字作品,反而觉得是郭沫若先生专门给题写的,虽然很多网友调侃这几个字,但是这几个字真的没那么差,不要再调侃“山东情妇馆”了,郭沫若算得上是一位书法高手的,说是书法大家也不为过,这几个草书的艺术水平也很高,就是中国传统行草和章草的感觉,放在公交站牌上不可以,放在博物馆还是很搭配的。

郭沫若书法

所以不换也挺好,博物馆虽然是很正式的地方,但去参观学习的同时,偶尔还能“幽默”一下,不是也挺好,况且这字也不差,不一定非要那么庄严,真要改成打印体黑体字,就少了点趣味了。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