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流感肆略,教您几招远离流感

指导专家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名中医 张忠德


近期由于天气的变化,许多中学学生接连出现流感症状,据悉,12月9日,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接到广州市第一中学高中部甲型流感疫情的情况报告。截至12月12日9时,该校高二年级累计病例数为100例,全校累计114例(其中12例确诊)。显然,流感季节已经“悄然而至”,有的高烧不退,有的怕冷异常,有的咳嗽不止,有的因流感卧床不起……。

其实,对于流感,我们并不陌生,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教授建议,不妨在这个季节提前为孩子们做一些“准备”防流感。

西医防流感大家都很熟悉,那么,中医又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流感呢?

中医辨识 易流感人群

中医把流感叫做时行感冒。中医认为,人患病是内外因共同造成,流感也不例外,但内因更为关键,《黄帝内经》曾讲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体质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是不容易得流感的。

内因: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喜夜睡,时常休息不足,运动不足,由此引起人体卫外功能下降,正气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同时饮食方面嗜食肥甘厚味,多有胃肠道积滞,从而打乱了内在平衡,故造成身体多有内热,一旦感受外邪,则易出现内热外寒症,表现为恶寒、发热,部分患者可有高热、头痛、周身关节肌肉酸痛、咽部干痛、咳嗽少痰、舌红苔黄、脉浮数。

外因:今年广州的冬天偏温暖,雨水少,气候干燥,另外空气干燥对人体的呼吸道粘膜也是极大的挑战,它削弱了人体呼吸道黏膜的防御机能,此消彼长,加大了流感流行的可能。前几日气温的突然下降,与剧烈上升仍然没有缓解这种现象,寒热交替,风邪入侵,若防护不当,就会生病。所以中医讲流感是这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

流感易感人群:老人、小儿、孕妇等;平素患有慢性疾病特别是肺系疾病,免疫力低下者;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淋雨,或不注意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的人群。都是易感人群,更应预防流感。

药物预防 中药流感方:

风寒型流感:鼻塞,流清涕,口淡,咽痒,恶寒,关节酸痛等症状

<code>流感I号方:紫苏叶10克、防风10克、桔梗10克、羌活5克、藿香10克,生姜20克。/<code>

用法:上方水煲煎至200毫升,日一剂,温服,服用3-5天。


★风热型流感:鼻塞,流黄涕,咽喉肿痛,头痛,口干咽干,咳嗽等症状

<code>流感II号方:桑叶10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麦冬10克。/<code>

用法:上方水煲煎至200毫升,日一剂,温服,服用3-5天。

中医防流感小“妙招”

★中药漱口水

对号入座:发热,伴有咽痛,咽部肿胀感,舌红,苔薄黄或黄厚等。

<code>组成:岗梅根20克,土牛膝20克,桔梗15克,精盐适量。/<code>

功效: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制作方法:将诸物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约30-40分钟;取药汁,放入适量精盐,漱口。建议2-3次/天,连续使用3-5天。

中药香囊

<code>组成:藿香10克,薄荷10克,荆芥10克,桑叶10克,薰衣草10克。/<code>

功效:疏风化湿,清热解毒

制作方法:将上述中药,放入防潮袋,再放入精美香囊布包内,睡前放在枕头边使用;或上述药物按照1:1的比例,每味药物2-3克,制作成小香囊,随身佩戴;内置中药建议一个月后更换。

★穴位按摩

<code>组成:少商,列缺两穴/<code>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甲掐肉少商约2-3分钟,用拇指指腹按揉列缺150-300次。

中药沐足

<code>组成:荆芥20克,艾叶30克,花椒5-10克,桂枝20克,生姜30克。/<code>

功效:温经散寒除湿。

具体方法:

将上述物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约30分钟;待温度适宜时泡脚,水位应超过踝关节以上,临睡前浸泡约15分钟。同时配合按摩涌泉穴,可消除疲劳。

温馨提醒:糖尿病人切忌不可选择过热的水泡脚,以免加重病情。

药膳汤方

汤名:姜枣苏叶汤

<code>原料:紫苏叶15克,生姜20克,大枣3-5枚,黄冰糖适量。/<code>

制法:上述各物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约20分钟,放入适量黄冰糖煮片刻,趁热代茶饮用。

适宜人群:平素怕冷,鼻塞流清涕,头痛,肌肉酸痛者。


记者 张斯琪

通讯员 宋莉萍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