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传奇的黑衣宰相,不爱功名利禄,一生只为造反!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谋士,这些人凭借着精准的判断力,帮助帝王将相成就一番霸业,自己也得以名垂青史,刘伯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明朝最著名的谋士。民间传说刘伯温有呼风唤雨的能耐,能够预知前后五百年的事情。这些自然都是传说了,无非是显示刘伯温的智慧。其实明朝还有个同样神秘的谋士,他就是被世人成为黑衣宰相的姚广孝。

姚广孝在历史上知名度并不高,虽然他同样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但由于朱棣得位不正,所以世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有争议。不过无论后人怎样评价,丝毫不能掩饰姚广孝的才能,这个精通儒释道的出家人,帮助朱棣缔造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奇迹。而他在实现抱负后立即功成身退,在复杂的权利斗争中游刃有余。晚年全心全意研究佛道经典,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下面跟着小编一起,了解这位传奇的黑衣宰相。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姚广孝从小就是个不合时宜的人,和那些被逼造反的贫农不一样,姚广孝的家境非常的不错,家族世代行医,有着优渥的物质基础。由于明朝重农抑商的国策,商人虽然有钱但地位却不高。家族很希望出个士大夫能光宗耀祖,而这项艰巨的任务就交到了姚广孝的头上。虽然多年后姚广孝确实成了明朝的高级官员,但在当时,他走的却是一条与当官背道而驰的路。

想要当官就必须要考科举,但姚广孝对死板的八股文却没有半点兴趣,从他识字时起更多的在看医书。见多了生老病死,他开始思考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他怎么都想不明白,便到附近的庙里去参禅,经常好几天都不回家。这下可把家人给急坏了,这孩子不学习四书五经,以后怎么能当官呢?家人非要逼着姚广孝去读书,没想到姚广孝也是个较真的主儿,一气之下就到庙里出家。

明史载: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

可能是佛经同样不能解开他的疑惑,不久后他又在道士席应真名下挂了单。和尚拜了个老道当师傅,这下别说姚广孝的家人了,就连寺庙的和尚也容不下他。不过姚广孝才不管别人的看法,他当道士也别人不同,对主流的炼丹画符不屑一顾,而是学习阴阳术数以及兵家的排兵布阵,他天赋高而且肯努力,很快就远近闻名。不过即便他有一肚子的学问,但他所学的东西在太平盛世毫无作用,除非到街头算命,否则就只能带到棺材里。

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家人对他已经失望,唯有姚广孝仍旧我行我素。他四处游览名寺古刹,拜访当地有名的高人,结识了一批朋友。这年他以精通儒学的僧人身份去礼部应试,毫无悬念的落选了。好在经过朋友的举荐,他在一家寺庙当了主持。不久后马皇后病逝,他被邀请到京城随侍诸位王爷。在这里他遇到了能帮他实现抱负的人,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

机会总在无人问津处,风险都在万众瞩目时。

姚广孝等这个机会太久了,他瞅准时机对朱棣说了一句暗语:我想送你一顶白帽子。这话把朱棣吓得冷汗涔涔,王爷头上加顶白帽子,那只能是皇帝了。朱棣觉得这个和尚疯了,立刻拔出剑要杀了这个大逆不道的人,然而姚广孝的眼神却没有一丝慌乱。朱棣有点头皮发麻,鬼使神差把姚广孝带回王府,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改变了他的命运。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朱允炆继位后心里总不踏实,觉得这些当藩王的叔叔留着是个威胁,为此还没等龙椅坐热,就火急火燎的开始削藩,先后将几位藩王全部贬为平民。这下把朱棣逼到了绝路上,造反的结果可能是死,朝廷的军队上百万,他根本没有抵抗的资本。可如果不造反的话,前面几位藩王就是他的下场。姚广孝觉得时机到了,果断的劝说朱棣造反。朱棣说天下人心都向着皇帝,姚广孝说我只知道这是天命,何必在乎人心呢?(明史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不过造反可没那么容易,起码要招募足够的士兵,准备足够吃的粮草,还要打造大批的兵器。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做好的事情。况且朝廷的密探很多,这种大规模的行动肯定瞒不过朱允炆的耳目。姚广孝想了个绝妙的点子,他挖了很大的地宫用来锻造兵器,并且在附近驯养家禽,用嘈杂声掩盖兵器碰撞的金戈声,偷偷铸造了大批的兵器,为朱棣的起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允炆这边已经等不及了,先后宣召朱棣父子进宫面圣,试探朱棣的态度。时间越来越紧迫了,为了尽可能的拖延时间,朱棣只好选择装疯卖傻。他花费大量的钱财收买宫里的太监,从而掌握皇帝的情报。姚广孝这边也没闲着,派了许多的方士在街头巷尾宣扬朱棣才是真龙天子,为造反制造声势。他这招很有先见之明,竟然救了朱棣的性命。

官员张信奉命捉拿燕王,不过老母亲却拿燕王是真龙天子的谣言劝说他弃暗投明,张信是个没主见的人,果然把朝廷的密报告诉燕王,让朱棣提前有了准备。不久后燕王攻取北平,打出靖难的旗号正式造反。有了先前的积累的资本,很快就打下了附近的州县。朱棣带兵在外面作战,而姚广孝则奉命在北平守着大本营,同时还要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

这年朝廷派出李景隆来攻打北平,数十万大军将北平围成铁桶,城内人心惶惶。姚广孝非常的冷静,站在城头指挥士兵守城,同时趁着夜色降临的时候,悄悄的用绳子将士兵放到城外与援军里应外合,成功的击退的朝廷的军队。朱棣没有了后顾之忧,带着大军攻打济南城,不过他的运气不太好,围困三个月都没能攻下城池。道衍写信劝他赶紧撤兵

师老矣,请班师。

无论何时何地,最终的胜负显现之前,绝不能押上所有的筹码。现在的情况对朱棣很不利,因为他已经押上了所有的筹码。朱棣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局面,接连打了好几场败仗,连最得力的大将张玉也战死沙场。全军的士气都非常的低落,死亡的阴影压在每个人头上,甚至有些将士想到了投降。

夜里,身穿袈裟的姚广孝坐在蒲团上陷入沉思,朱棣披着甲胄来回的踱步,他看了眼安之若泰的姚广孝,苦笑着说:要是能和大师一样遁入空门,或许也是件不错的事情。姚广孝睁开眼冷冷的盯着朱棣,这眼神像极了他们初次见面的场景。两人对视良久,姚广孝忽然情绪失控咆哮道,如果不能胜利,除了死亡没有别的选择,就连当和尚也休想!又是一阵漫长的沉默,朱棣心灰意冷摇摇头,他已经没有别的办法。这时,姚广孝用手指了指地图。

明史: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薄,势必举。

姚广孝手指的地方正是京城,朱棣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依照姚广孝的分析,目前的局势不能再拖了,朝廷的后续军队源源不断,燕军能控制的地盘很有限,而且在背着乱臣贼子的骂名。如果不能一鼓作气攻破皇城,败亡只是必然的结果。朱棣此刻已经别无选择,他立即集中兵力,朝着京城做最后的决战。胜利比他想的要容易得多,朝廷主将李景隆选择了投降,朱允炆在大火中不知所终。

是非成败转头空,功过自有后人评

荣辱功名空岁月,多少英杰含恨终。朱棣当上了皇帝,姚广孝自然成了大功臣,明史载: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不过他却不像其他人那样志得意满,他冷冷的谢主隆恩,却拒绝了大量的财宝封赏。当天退朝后姚广孝换上平时穿的袈裟,一如往昔。朱棣想要他还俗帮他治理天下,姚广孝没有同意还俗,只是答应继续为官。

姚广孝依旧和年轻时一样不合时宜,他把朝廷赏赐的黄金全部送人,抽空回了一趟家拜祭宗庙。族人对他的态度很冷淡,在许多人的眼里,他仍然是造反的乱臣贼子。姚广孝不理会这些俗人的眼光,他的毕生信念就是实现自己的抱负。至于后人如何的评价,那些都和他没有关系。他逐渐退出了朝堂的争斗,安心在寺庙里整编经文,活到八十多岁无疾而终。朱棣非常伤心,

明史载:帝震悼,辍视朝二日。朱棣办了盛大的葬礼,缅怀这位亦师亦友的同伴。

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的生活,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的追求。姚广孝从来不被人理解,他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和认同。他一生都过的很清苦,没有享受世俗的快乐。但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他是阴狠奸诈的反贼,也是悲天悯人的高僧,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但他是个真实的人。

参考文献:《明史,列传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