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杵城迹:流落日本的中国炮弹;东方版天国王朝

图文/绝世遗风

说起日本旅游,很多驴友早已领略了京都、奈良的古风,东京、大阪的繁华,刷过了千年网红景点——富士山,日本还有什么值得人们去看呢?也许我们可以反向思维一下,领略了北京、西安、上海、杭州、泰山的日本朋友,就算是对中国有了很深的了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想获得深入肌理的体验,需要深入到喧嚣都市和网红景点之外。


臼杵城迹标识

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日本景点,是位于九州岛东北部大分县的臼杵城迹。日本是个遍地温泉的国度,即便如此,日本人仍然认为大分县别府是全日本最好的温泉地之一,可见这里的温泉之好。而在大分县享受了温泉之余,如果漫步到臼杵城迹,你也许能够触摸到日本历史与文化的一些细节,而且还会发现一些彩蛋——与中国历史相关的一些细节。


大门橹

臼杵城迹门前有一小池塘,塘中立有木质小龛,几条金鱼在池塘肆意东西。池塘边有一古朴的木质小亭样式建筑,一人多高,上面挂着一只钟表。臼杵城迹的石碑立于一座小石桥旁边。踏过石桥,抬头就是臼杵城的所在,复建的城墙与楼宇迎面而立,但要抵达城门口,却仍要沿着石路盘旋数道,可见其城池虽小,却很险要。

复建的城墙

这座精巧的古城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日本古时封建领主称呼)大友宗麟所筑,玩过日本战国游戏的人可能会对这个光头的九州大名有点印象。大友宗麟依靠海外贸易发家致富,曾经一度成为九州岛的霸主,控制了九州的整个北部。臼杵城原本建在一座叫做丹生岛的小岛上,因此又称丹生岛城。小岛退潮时,西边与陆地相连。到了近代,人们填海造陆,臼杵城于是与陆地完全融为一体。今天站在臼杵城迹高处,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海岸线。

大友宗麟有一个别号,叫做弗朗索瓦,这个天主教名字给他带来了传奇色彩。这位本是佛教徒的大名却疯狂地信仰了上帝,并在自己的控制范围推广天主教。这种惊世骇俗的改宗运动在日本阻力很大,可能多少与他的衰落有些关联。他在试图统一九州的时候,与盘踞在岛南的萨摩势力决战,铩羽而归,心灰意冷的大名把家业交给儿子,自己退居小小的臼杵城内。


橹(楼)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萨摩大军追杀而至,数千精锐围攻臼杵城。大友宗麟为了捍卫自己最后的尊严,拉出从西洋采购的大炮“国崩”,以少量兵力坚守孤城,终于打退了敌人。第二年,一代枭雄大友宗麟病死,他的东方天主教国家之梦也灰飞烟灭,大友的家业最终都并入丰臣秀吉的势力之中,由战国名将稻叶一铁的儿子领取了臼杵藩,鸠占鹊巢。


国崩西洋大炮

这段战国历史在今天的臼杵城迹中留下了许多文物或复制品,比如威名赫赫、铜锈斑斑的“国崩”大炮,以及稻叶神社。当然了,建造本城的大友宗麟理应得到纪念,这里有他的人像与生平浮雕。浮雕上的大名手握长刀,坐在座椅上目视前方的巨舰,胸前的十字架和座椅下的炮弹都具有浓烈的象征意义。


招魂神社正面

臼杵城迹的核心建筑其实是护国神社、招魂社等木质建筑,并以小桥流水环绕,充满田园意境。但是穿过木制建筑群和已经开辟为门球场的城迹中部区,后部本丸遗址的小树林周围矗立着多个纪念碑,纪念的都是一些与臼杵相关历史人物特别是阵亡军人,一股肃杀之气弥漫于城迹的最高处。

西南战争阵亡将士碑

具体来说,臼杵军人参与了日本近代几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西南战争,即政府军镇压明治三杰之一西乡隆盛的萨摩藩造反;日本与清朝的甲午战争;日本与沙皇俄国的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与美国的太平洋战争。比如在一个纪念牌上,就列出了父子两位军人,父亲阵亡于西南战争中,儿子阵亡于日俄战争中。


城壕

中国游客更为关注的是这里与中国近代历史相关的人物与文物。比如一枚放在纪念碑底座上的炮弹,它是由臼杵藩出生、官至海军中将的河村豊州从中国的威海卫要塞带回来的。这位军医出身的臼杵人参与了日本侵略朝鲜和侵略清朝的多次战争,炮弹旁边的人物生平上还配有地图,标注了他曾经前往奉天、威海卫等地。他甚至还参加了中日甲午海战,当时他就在日军旗舰松岛号上,并在海战中负伤。


来自威海卫的炮弹

轻抚来自中国的炮弹,于当时的日本侵略者来说,这是其“战功”;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段悲哀历史的见证物。日本发动的历次侵略战争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令人厌恶。那些愚忠军人成为战争的炮灰,其命运可恨又可叹。

城池已成公园

今天的臼杵城迹已经成为臼杵公园,既有历史文化教育的功能,又有休闲娱乐的功能。每天有很多老人在城迹内的门球场享受这里优美宁静的环境与氛围。战争与和平就这样在城迹中跨越时光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