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汽車跑的快,先把妹子丟下車?

汽車改裝中可以改裝部位都有哪些?

不知道各位車友有沒有聽說過這個理論,就是輪圈越輕,加速就越快。反正在小編的汽車朋友圈裡不少的人都在說類似的話,因此他們在選擇輪轂的時候會選擇質量輕一點的,並且認為質量越輕就越好。

另外,還有一句話說的是“寧減一斤,不加10匹。”大概意思就是,要想跑得快,就得先減肥。質量越低就越有利於汽車的加速、制動以及燃油的經濟性。

大概意思就是,想跑得快,先減肥。

君不見一些馬力小的可憐的卡丁車,在一些小而彎多的賽道上是可以隨意吊打民用超跑的,為啥?就是輕。所以,改裝第一步,先把你車上所有不影響駕駛的東西全扔下來,包括但不限於:備胎,隨車工具,音響系統,中控屏幕,隔音材料,後排座椅,清潔系統(玻璃水),更換成各種輕量化配件,副駕駛上的妹子。

其實主要把備胎和隨車工具丟掉就差不多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好幾輛車,日常同行還是有需求的,所以這一步根據實際情況來減重就好了。

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更換輪轂,

選擇質量更輕便的輪轂就會降低質量。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難理解。就好比你之前穿了一雙比較重的鞋子,等你換上了一雙相對輕便的鞋子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走路非常的輕鬆,其實就是這麼個道理。市場上的輪轂按照材質可以分為鋼輪轂和合金輪轂,而且各有各的利弊。

鋼質輪轂最主要的優點

製造工藝簡單(一般採用鑄造的工藝,例如鋁合金輪轂一般採用低壓鑄造工藝生產)成本相對較低,而且抗金屬疲勞的能力很強,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便宜又結實。


鋼製輪轂

但是,鋼質輪轂的缺點也相對比較突出

外觀醜陋(可以說沒什麼外觀可言),重量較大(相同的輪轂鋼材質要比鋁合金材質重很多),慣性阻力大散熱性也比較差非常容易生鏽

合金材質輪轂正好可以彌補這樣的問題,較輕的重量,慣性阻力小,製作精度高,在高速轉動時的變形小,慣性阻力小,有利於提高汽車的直線行駛性能,減輕輪胎滾動阻力,從而減少了油耗。合金材質的導熱性能又是鋼的三倍左右,散熱性好,對於車輛的制動系,輪胎和制動系統的熱衰減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市場上的原廠車的合金輪轂都以鋁合金為主,當然很多改裝輪轂為了達到一定的特殊要求以及視覺的提升會選擇鉻、鈦等元素作為基本材料。

不過,跟鋼材質輪轂比起來,合金輪轂的價格要貴出不少,所以往往在很多中低端級別的原廠車中,鋼質輪轂會出現在低配車型上,而合金輪轂則是高配車型的標配。

合金輪轂

當然,車輪越輕,對車輛的操控會有一定的幫助,但並不是越輕越好。曾有知名車隊向BBS反饋賽用輪轂太輕了,導致賽車的容錯率變低,在極限狀態下,車手一些絲毫的失誤都會被放大。

另外,使用胎壁較厚的輪胎,車輪能夠吸收更多的能量,減少避震和塔頂的負荷,延長使用壽命。改裝車避震漏油,有時並不是避震本身的原因,而是使用環境太惡劣,車輪輕路又爛。

P=W/T 功率是單位時間內做的功的多少,想要提升動力,就要想辦法讓功更大或者讓功在傳輸過程中儘可能的減少損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源節流。


功和功率

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先說說節流:減少發動機因為磨擦攪動油液等造成的動力損失,最直接的方式減輕重量。

鋼製飛輪,普利盤的轉動慣量,每次轉動所需的能量損失都很大,同理還有皮帶,氣門等部件,為了減少損失。鋁合金飛輪,輕量化的皮帶,鈦合金氣門,鋁合金普利盤都非常常見,在某些賽車發動機上甚至可以看見碳纖維飛輪。


飛輪


在某些手動檔賽車離合器片上,為了儘可能減少動力損失,取消了彈簧緩衝器


彈簧緩衝器


在某些不計成本的賽車上,也可以看見乾式油底殼的使用


乾式油底殼


乾式油底殼


日常生活中99%的汽車 都是用溼式油底殼的技術,這種油底殼的優點是成本低,缺點是油底殼體積大,造成發動機位置高,重心也高,在曲軸撞擊油底殼內的油液進行潤滑時,曲軸輸出的部分動力會被油液吸收掉,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人加機油過多,超出機油尺最高刻度很多,就會很明顯感受到發動機沒力,在重度激烈駕駛的情況下(一般人不會遇到),油底殼內的油液很可能由於慣性被甩到一邊,發動機的曲軸接觸不到機油就會發生拉瓦的情況。


拉瓦


乾式油底殼的出現,解決了發動機重心高,遇到特殊情況潤滑效果差的問題,還可以減少因為曲軸攪動機油造成的動力損失,提供了更加持續穩定的潤滑油供給。

潤滑油供給

具體的原理是,把原來油底殼內儲存的機油,移動到一個帶機油透氣壺和油氣分離功能的儲油罐裡,然後用一個很淺的油底殼存儲收集缸壁曲軸掉落的多餘油液,由一個外置機油泵抽取油底殼的油液進行循環,在這個循環裡一般都加入一個油冷對機油進行散熱。


來源:網絡


上面這些對內耗功率所做的舉動,大部分都是非常昂貴的,而且這些改動很可能造成車變得更加難以駕馭,比如說沒有緩衝器的離合器片和輕量化飛輪,操作失誤就非常容易造成發動機熄火。

開源:也就是增加發動機活塞承受的能量,

降低進氣口溫度:


進氣口溫度


這會是改裝店給你提出的第一道意見,降低進氣口溫度的原理是冷空氣密度更大,相同體積下更多質量的空氣將被吸入發動機汽缸與燃油混合,這樣燃油就能進行更充分的燃燒,充分燃燒則可以帶來更多的能量輸出。降低進氣口溫度能夠在普通發動機上提高5-7馬力,並且改裝費用不貴,過程也相對簡單。

更換大排氣管:

排氣管

這個也是我們經常見到的增強動力方法,換一個口徑大流量快的排氣管,提升排氣管出氣的舒暢度,同時排氣聲浪也會得到改善。

提高點火系統能效:

火花塞

相信很多人都會通過更換火花塞來增強汽車動力,這的確是可以,它可彌補原車點火系統的不足,改裝的目標在於精確點火的時間,提高點火強度、延長點火時間,降低電壓傳輸損耗。因為現在大多數汽車都採用無分電器的高壓點火系統,點火線圈的輸出電壓都在100K V以上,由於高壓線和火花塞損失了一部分能量,使用用於點火的電壓其實只有20-50K V,因此為了減少點火系統的能量損失,使用高能量穩定的火花塞、混合均勻的混合氣、高壓縮比、使用油品好的汽油、減輕車重,能夠提高10%的動力。

升級電腦系統:


升級系統

其實對提升動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升級ECU程序,升級ECU程序可以改變發動機的點火時間、噴油時間、轉速限制、扭矩限制等,讓發動機拋開所有的束縛,放飛自我。具體的案例可以參考一下十代雅閣,同樣的1.5T的發動機,在不同的ECU程序下,功率直接從130Kw提升到了143Kw,扭矩從230N.m提升到了260N.m,在原本就很強大的基礎上硬生生提升了10%。如果是普通的發動機,動力提升20%都不在話下。這種改裝方法更像是我們手機的重啟手機,手機開久了用久了就會感覺卡頓,如果重啟後就會有所改善,那麼對車輛的電腦控制系統進行刷新,有助於改善軟件程序操控的各個模塊,例如進氣閥排氣閥開關時間分配、燃油空氣混合比例等等。不過這個方法更適用於渦輪增壓汽車,自然吸氣發動機提升效果不明顯。

改裝渦輪增壓:


渦輪增壓

對於自然吸氣車輛,這算是比較大的改裝了,通過對自然吸氣車輛加裝渦輪增壓裝置以獲得大幅馬力提升。這裡的說的發動機改裝並不是改裝活塞缸套之類的,畢竟這是違法的。

上面這些對內耗功率所做的舉動,大部分都是非常昂貴的,而且這些改動很可能造成車變得更加難以駕馭。大多數改裝都會造成車耗油,發動機不完全燃燒,積 炭加重。


積碳

對於大部分普通消費者來說,如果僅僅是想在外觀上讓您的愛車顯得更有個性。那做一些相對應的塗裝或者車漆顏色的改變也是無可厚非。然而,在機械硬件層面,“Mars筱君”認為如果沒有強大的財力基礎,過硬的車輛知識和足夠的耐心,那麼最好還是保持車輛原廠的狀態。因為車輛從研發到測試再到最終上市,都是無數工程師不斷調校匹配之後以最為均衡的姿態讓車輛上市的。一個稍微小的改動便有可能破壞車輛的平衡甚至是影響行車的安全性。而如果僅僅是以日常行駛來說,舒適性往往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因此,除非您是有確實的性能或者下賽道的前提條件,否則最好還是不要對車輛本身進行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