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四年》劇情背後——成化年間有西紅柿嗎?

西紅柿

最近又一部明朝大劇《成化十四年》正在熱播。該劇改編自夢溪石同名小說,講述了大明成化十四年,六品推官唐泛和錦衣衛總旗隋州兩人聯手屢破奇案並粉碎幕後陰謀,還百姓太平的故事。成化是明朝皇帝朱見深的年號,劇中第11集《兒童誘拐案》中有一個情節,唐泛的朋友、醫生裴淮抓住唐泛吃貨這點,用西紅柿來討好唐泛,他想要剛死的屍體來學習解剖。他是這樣介紹西紅柿的:

“你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漢建元二年,漢武帝劉徹遣使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兩次出師,途經烏孫、大宛、身毒、安息,帶回了汗血馬、葡萄、石榴、胡麻,這便是張騫帶回來的另外一樣東西——狼桃。”


在這個情節是絕對有不合理之處。且不說,西紅柿是從美洲傳入中國的,就算是從西域傳到中國的,那也不可能是漢代啊,因為唐泛是個正宗的好吃逼,漢代就有的西紅柿,又好看又好吃,唐泛能不知道嗎?這個情節就是個大烏龍了。那麼西紅柿究竟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

一、西紅柿的原產地

番茄,別名西紅柿,洋柿子,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原產國為秘魯和墨西哥,因色彩嬌豔,人們對它十分警惕,視為“狐狸的果實”,又稱狼桃,只供觀賞,不敢品嚐。

二、西紅柿先傳到歐洲

萊夫·埃裡克松,著名的北歐維京人,大約在公元1000年時,第一個發現北美洲的歐洲探險家。他的探險經歷拉開了歐洲人探索世界的大門。之後,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01-1506年),探險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於中世紀的熱那亞共和國(今意大利西北部)。當時西方資本主義抬頭,各歐洲王國開始經濟競賽,紛紛通過建立貿易航線和殖民地來擴充財富。在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後。他於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並且成功到達美洲。哥倫布的航海帶來了第一次歐洲與美洲的持續的接觸,開闢了後來延續幾個世紀的歐洲探險和殖民海外領地的大時代,開啟了歐洲人探索世界的影響力,對現代西方世界的歷史發展有著無可估量的影響。在他死後,大約1523年的時候,陸續有西班牙人到達美洲,並將西紅柿先帶到西班牙、葡萄牙,但是這一舉動並未在歐洲帶來多大的影響力。在差不多的時間,英國公爵俄羅達格里隨一支英國的探險隊也來到了南美洲,他見到見“狼桃”色澤豔麗,也挖了幾株帶回英國,並將“狼桃”獻給了女皇——伊麗莎白,女王將“狼桃”栽在了皇家花園裡。從此以後,“狼桃”就在英國的花園裡生長起來。由於它的果子鮮紅漂亮,很好看,情侶們常常將它作為愛情的信物互相贈送,並且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愛的蘋果”。據說後來一個畫家決心親口嘗試“愛的蘋果”,為此,他還給親人們留下了遺囑。然而,畫家吃了以後不但沒有中毒,而且感到味道鮮美。在之後的1575年左右,西紅柿才在歐洲推廣種植,英國、西班牙等國都能看到西紅柿。


三、從歐洲傳到亞洲

隨著歐洲各國加大對世界各國的探索,開闢了很多航線,和亞洲的菲律賓建立了經濟性聯繫。1571年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之後,在當地大量種植了從南美洲引進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其中就有紅薯。大約在17世紀初西班牙人又把西紅柿帶到了菲律賓,並通過傳教士把西紅柿帶到了中國(另一說是華人帶到中國)。萬曆年間有一本叫《植品》的書就記載有西方傳教士帶來西番柿,天啟年間的《群芳譜》把西紅柿叫做蕃柿,《植物名實圖考》稱為“小金瓜”,《煙雨樓筆記》稱為洋柿,所以我國很多地方一直就沿用著洋柿子的名稱。這個時候是明朝萬曆年間(1572年-1620年)的後期,距成化十四年(1479年)已經過去了100多年。

在清代,西紅柿可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看的,人們普遍把它當作一種觀賞性的植物,在苗圃中種植。大約晚清時,才作為食物食用並進行推廣種植。


四、結論

綜上,明代的成化年間,中國是不可能有西紅柿的,直到100多年後的萬曆帝的時候,西紅柿才傳到中國,並主要在清朝進行了推廣種植。

五、另一種說法

1983年7月中旬前後,我國四川省考古隊在成都北郊鳳凰山發掘的西漢古墓裡,發現了番茄等農作物種子,四川省農科院還精心培育出了植株。由此證明我國在2100多年前就有西紅柿了。保哥對這一說法是持懷疑態度的,因為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已懂得種植作物,並在生活中掌握了大部分的草藥藥性,這都是需要對作物進行嘗試的,西紅柿又沒有毒,假設西漢時就有了,難道會沒人種植?難道歷朝歷代的史家、文人不對它進行描述?


西紅柿幼株

六、補充

西紅柿鮮潤可口,是人們喜歡食用的一種蔬菜,也可當作水果信用,它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和番茄紅素,此外它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以及其他的維生素,所以吃西紅柿是一種不錯的補充維生素的方式。但由於西紅柿含有可溶性的收斂劑,而空腹狀態時的胃部比較敏感,這時候吃西紅柿可能會造成胃部不適。

朋友們,你們怎麼看呢?

看更多保哥精彩文章,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聲明: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人聯繫,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