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迁都史:其中莫斯科的崛起还是拜蒙古国所赐?

作为世界陆地面积第一的大国,俄罗斯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总是那么几个。俄罗斯的都城就总是在这几个知名的大都会之间兜兜转转,演绎了别具一格的频繁迁都史。

01.罗斯人的世界

现代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以及白俄罗斯人都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东斯拉夫人。公元5-9世纪时,他们居住在第聂伯河沿岸的南俄草原与及其以北的茂密森林之中。受限于严寒的大陆性气候与相对边缘化的地理位置,东斯拉夫人长期停留在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农业阶段,粮食产量与土地持续开发甚至连西欧的日耳曼蛮族都比不上。

随着南方拜占庭帝国与北方维京海盗的相继崛起,自黑海上溯到第聂伯河沿岸,再联通北方的波罗的海水系,形成了一条“希腊人与瓦良格人(东部的维京人)商路”。作为中间商的斯拉夫人依靠水路交通可以赚取差价,而来自北方的瓦良格武士也开始横行第聂伯河沿岸,为斯拉夫人传播国家观念。

公元9世纪,瓦良格人先后在这条商路沿线的诺夫哥罗德和基辅先后征服斯拉夫人并定都建国,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维持这条商路,而随后迁都的基辅更是因为处在南俄草原的中心而被赋予了纵贯欧亚的重要战略意义。

02.蒙古与莫斯科

“莫斯科”一词是芬兰语,意为“潮湿的地方”。由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地区最早已经偏远到需要外国人来命名。自12世纪中叶建成之后,莫斯科城一直远离俄罗斯的政治中心。直到蒙古铁骑征服东欧平原时,莫斯科才逐渐以独立公国的身份出现在东北罗斯的政坛上。

公元14世纪初,莫斯科大公尤里·达尼洛维奇(1303年-1325年)充当钦察汗国的工具,通过向蒙古人的屈膝逢迎获得政治军事支持,然后用以对付同他竞争的王公们和他自己的臣民。到伊凡一世时,他已经取得弗拉基米尔大公位(1328),并掌握了从俄罗斯各地向金帐汗国缴收贡赋的征集权,从而成为了蒙古人在俄罗斯人之间的总代理。

此时的莫斯科成为了东北罗斯的政治地理中心,以农业与军事立国的俄罗斯人便以此立国。

03.彼得大帝

从公元15世纪到17世纪的三百年中,莫斯科公国(后来的沙皇俄国)开始向外疯狂的扩张领土。但是,当一个陆路强权向西发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时,便会明显发现这个帝国有着难言之隐。那就是与西方与南方的强国相比,疆域辽阔的俄罗斯却没有通向海洋的出海口。

1689年登上帝位的彼得一世对于这一点有着切肤之痛。此时的莫斯科作为农业军事帝国的都城已经难以满足俄罗斯建立海陆大帝国的目标了。因此,彼得大帝必须为俄罗斯找到一个强力的滨海首都。于是,通过漫长的北方战争,俄罗斯终于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将之命名为圣彼得堡。随后,彼得大帝将都城从莫斯科迁徙至此,开始了两百多年俄罗斯帝国的扩张时代。

俄罗斯首都的迁徙总是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更迭而产生,贸易商路、政治地理中心乃至于帝国的战略目的都深刻影响着俄罗斯上层对都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