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最后的血性:3万铁骑血战8000联军,输在武器不输骨气

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二十一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大沽口,联军一路北上兵锋直指北京城。大清朝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马队7000人、步兵万余人,从天津撤退到通州八里桥,准备与来势汹汹的英、法联军决一死战。

咸丰皇帝

8月24日,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城。8月31日,咸丰帝急忙派出桂良为钦差大臣到达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向英、法侵略者谈判乞和。9月7日,谈判破裂。

9月10日,咸丰皇帝召集大臣绵愉、载垣、端华、肃顺等人,表示将与英、法联军进行决战,在给僧格林沁的朱谕中咸丰皇帝写道:“宜早不宜迟,趁秋冬之令,用我所长,制彼所短”。决战开始前,通州一带的所有兵马全归僧格林沁、瑞麟两将统辖。

八里桥

接到咸丰圣谕,僧格林沁立刻在通州与张家湾之间的郭家坟布置督师军营,他亲自统领蒙古骑兵、步兵17000人,驻扎在张家湾到八里桥一线,扼守着通州至京师广渠门。具体部署为:通州防守兵力4000人,张家湾驻军1000人,副都统格绷额率领蒙古马队3000人,驻守张家湾的东面和南面,准备迎击来自北塘和天津的敌军;八里桥两边副都统伊勒东阿率领4000人防守。

另外还有1000名察哈尔蒙古马队由总管那马善率领,防守在马驹桥东南方,防止敌军从马头西进,绕道进犯京师;直隶提督成保率领绿营兵4000人防守通州。

大沽口陷落

清军总兵力约为3万人,其中蒙古马队共1万人。在后方,有副都统胜保率领御林军5000人驻守齐化门以东至定福庄一带,作为预备队。为了加强防务力量,僧格林沁还从绥远、归化调来1500余名“得力将弁管带,配齐军火器械,于七月十九日兼程驰往通州,听候调遣”(《清文宗实录》)

与此同时,僧格林沁还奏请从卓索图、昭乌达、哲里木三盟中每盟各续调1000至2000名蒙古骑兵,陆续赶往京师附近驻扎。从兵力上来说,清军占据了绝对优势。

蒙古骑兵

9月18日,英、法联军8000余人自天津北犯。是日中午,联军从河西逼近张家湾,并架起大炮轰击张家湾驻防的清军。僧格林沁下令:“倘该夷一过张家湾寸步,即督兵迎击,痛加剿戮。”联军炮击之后,分兵向张家湾进犯,张家湾清军奋起反击,枪炮齐射。战斗结果,僧格林沁在奏报说,“至该夷于午刻马步各队进前扑犯,经我兵枪炮齐施,毙贼无数。正分拨马队抄击,该夷火箭数百支齐发,马匹惊骇回奔,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纷后退。”

英、法联军凭借枪炮连发优势,将僧格林沁准备迂回包抄的马队打散,马匹因为受到炮击惊吓,纷纷回头冲散了步兵,导致队形大乱,纷纷后退。在战局已经失利的情况下,僧格林沁只得率部进入八里桥,以扼守赴京道路,阻击联军进犯。英、法联军趁机占领张家湾和通州城。

蒙古骑兵

僧格林沁率部退守八里桥后,他将全军分设为南、东、西三路分段截击联军。兵力部署为:1万名蒙古骑兵部署在八里桥防守,余部在八里桥至京师大门处分列排布,层层阻挡。八里桥成为抗击联军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屏障。八里桥东边距离通州8里,西边距离京城30里,是通州进入北京的咽喉要地。清军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准备和敌军在此决一死战。

决战开始前,僧格林沁在奏折中立下生死状:“奴才等现在带官兵退八里桥以扼赴京道路。奴才等赶紧再振军心,倘该夷由通(州)上犯,奴才等唯有与之以死相搏。”(《僧格林沁奏表》)。

英军士兵

9月21日凌晨4点钟,清军由通州张家湾、郭家坟一带向八里桥推进。上午7点钟左右,英、法联军从东、南、西三面对八里桥发起总攻击。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骑兵冲锋,蒙古骑兵如数百年前横扫西欧一样,使用长矛、马刀和弓箭等落后武器大喊着冲向列队得整整齐齐的英、法联军。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快马、弓箭和马刀已经敌不过连发枪和大炮了。

联军立刻一阵枪炮齐射,排子枪打过之后,蒙古骑兵连人带马倒下一片。蒙古骑兵冒着枪林弹雨,一度冲到联军指挥部附近,在距敌人四五十米远的地方,短兵相接,英勇杀敌。激战一个多小时,毙伤敌军千余人。随后,南路法军第二旅将大炮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清军遭到重大伤亡。

八里桥之战

僧格林沁见不敌联军,于是亲临前线指挥蒙古马队穿插于日军南路与西路之间,试图将敌军分割。随后,由于胜保所部败退,联合包抄行动无法达成,法军长矛骑兵赶到,双方陷入混战厮杀之中。蒙古骑兵前后受敌,又遭到法军骑兵冲击,阵势大乱。双方来回冲杀,战斗激烈。

从上午7点一直打到正午时刻,蒙古骑兵冒着敌军密集炮火,多次向联军阵营进行冲击。史书记载:“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的军队是由25000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

陷落的八里桥

蒙古骑兵的惨败已经不可避免,僧格林沁骑马站在桥中间,命令一个身材高大的蒙古旗手举着“僧王大旗”指挥部队继续进攻。据一个英国随军翻译记载:“八里桥激战时,桥口一个身材极为高大的鞑靼人,他看起来像是总司令的旗手。他站在业已堆满尸体的桥上,虽然他孑然一身,却仍挺立在那里,可能正在传达僧王的最后命令。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直到一枚“霰弹把他击倒在地,于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这位英国翻译记载的是联军突破八里桥时的情形,见证了蒙古骑兵最后的血性。

被俘虏的中国士兵

八里桥之战,清军投入兵力近3万余人,联军正面兵力在8000人左右左右,加上后续增援的2000多后勤补给兵,总兵力近万人。此战清军伤亡人数为2500人左右,僧格林沁所部正面的法军伤亡人数为1000人左右。

对于双方作战兵力和伤亡人数,历来争论不休。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是清军伤亡25000人,联军才损失了死伤47人,其中法军死3人,伤18人,英军死亡2人,伤29人。这个数据一直被人们当作真实数据对待,并用来耻笑八里桥之战就是一场笑话。

档案记录的伤亡数字

实际上,这是一种极为错误记录。在法国档案《法军1796—1878战斗》、《联军中国征战回忆录》等资料记载,法军在八里桥之战中损失人数是1000人,而且大部分死在蒙古骑兵的骑射之下。

后世之所以认为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死伤才47人,实际上是用英、法联军突破八里桥追击时的数据以偏概全,八里桥之战是围绕八里桥附近的一系列战斗,翻看英、法留下的档案记录,从未将此战称为八里桥之战,而是以附近的村庄来命名。

英国档案记录的伤亡数字

八里桥之战,这是冷兵器时代蒙古骑兵最后的血性,也是蒙古骑兵最后的荣光。虽然蒙古骑兵再也不是数百年前驰骋大漠,一路扫荡欧洲的天骄铁骑,但在最后谢幕之战中,他们仍不乏血性、没有丧失骨气。八里桥之战的确是输了,而且输得很惨,但他们输在武器、输在训练、输在代差,却不输在骨气。若是此战再早100年发生,联军的命运将是另外一种结局。

这就是八里桥之战的真相,见证了冷兵器时代蒙古骑兵最后的血性。虽然是惨败,但牺牲精神也让列强为之敬佩。

参考文献:《清文宗实录》、《清史稿》、《僧格林沁传》、法《法军1796—1878战斗》、法《联军中国征战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