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古桥,古庙,古亭四位一体,广东省韶关乐昌市应山古村

应山古村,位于广东省韶关乐昌市黄圃镇,古村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因昔日南北走向的乐宜古道和东西走向的湖广古道在村口重合,从而成为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应山是历史名村,建筑以清朝为主,多为青砖瓦房,古色古香,雕饰精美,有一定的古建筑研究价值。古村、古桥、古庙、古亭四位一体,构成应山独具特色的古村风貌。


据黄圃《白氏族谱》记载,在明朝永乐五年丁亥岁(1407年)是乐昌白氏璧公第十三世孙如素(思谦之侄子)在该地开基创村的。经两代人之后,分别扩建了上下两排房屋,初具人村规模,因为独得地理条件的优越,加上社会的安定,人财并旺,家兴村大。万历年间(1573——1578年)开始,大兴土木,建房扩村,同时人丁向外移居,首次出现鼎盛时期,这是应山村到后来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大规模出现的根本原因。再发展到清康熙——乾隆年间(约1660——1780年),在此段历史时期应山村已崛起为白氏在乐昌乡间中的最大人村之一。总人口达七百人,据族谱有关记载:乐岸公一家就有三十多口人。此时村子大兴土木,在重新扩建的同时,又一批人口向外移居,留住村里的人家,多数是家底殷实富裕的,人力充足,财气盛大,在黄圃各地大置田地,购买山岭寮场,公益事业大大发展,扩路建亭,玉环大拱桥(1766年创建)及凤翼亭(1792年创建)就在这段时间兴建的,从这些事实表明了应山村大发展。


景区看点;凤翼亭碑;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武生白锦通倡建,由村中白秀庭、白圣、白赵芹等捐资,由衡阳石匠谢友泉、永兴木匠唐德才建造。采用全石砌成,每块石头都成吨重,目前已经有200多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是湖广古道上的重要建筑物 。


风翼亭面宽4.9米,进深8.8米,墙高2.7米。墙厚0.4米。墙体用全石砌成,亭顶用木结构支撑起。亭子的石头墙体颇显厚重,沧桑,亭顶前后山墙,嵌"凤翼亭"石匾,风翼亭三个个用繁体行楷书写,颇有如同风翼亭一般的飘逸,两翼飞檐翘角,亭内还设有供往来商旅歇脚的长条石凳,整个造型一如乳源猴子岭西京古道上的"心韩亭"--"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从凤翼亭望着亭外断断续续延伸着的古驿道,感受的也许便是昔日湖广古道上往来商贾们那份风雨兼程的艰辛。

应山石桥(古称玉环大石桥)位于古村以南200米处,始建于乾隆丙戌年(1767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石桥采用拱圈式纵联砌置法拱砌,南北走向,桥长49.85米,桥面宽6.5米,三个桥并联,单拱跨16.9米。自古以来,商贾往来频繁,石桥成为湖(南)广(东)古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应山石桥是广东省目前发现跨度最大的古石桥,2002年被批准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口庙;位于古石桥南岸旁有一座400多年的古庙,叫"水口庙"。庙前有一棵400多年的参天古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