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多拼?創造“二十四節氣”給自己定KPI

提示:

點擊上方"鎮坪團縣委"關注我!

鎮坪團縣委

3月21日,

是 “春分”節氣。

有句諺語:“春分秋分,晝夜平分”

說的是春分和秋分這一天,

正是太陽直射赤道的日子。

從“春分”開始,北半球白晝的時間漸長,

而南半球夜晚的時間開始越來越久。

對農民伯伯來說,

春分是開始播種的日子。

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溫度達到10℃上下,

空氣開始溼潤,江南進入前汛期,雨水開始增加;

西北、東北、華北北部處於冬春交接,

風也開始多了起來。

在古代,春分是個相當重要的祭日,

北京朝陽門外有個日壇公園,

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來這祭祀“大明神”,

也就是祭祀太陽的地方。

傳說春分這一天地球磁場最平穩,

可以將雞蛋立起來,

於是在4000年前的人就有在春分“立蛋”的愛好。

其實,只要擺得穩,

一年什麼時候都能把雞蛋立起來,

和“春分”沒有半毛錢關係~

從小我們就學會了二十四節氣歌:

還能背下來的,送你一朵小紅花。

會背二十四節氣歌,

也知道有哪二十四個節氣,

但是問起二十四節氣從哪來,怎麼來?

估計大多數人都不太清楚~

我們知道,地球圍著太陽公轉,

轉一圈,就是一年,這個圈就叫黃道。

古人把這一圈分成了24份,

每轉動15°就是一個節氣,

以立春為起點,大寒為終點,

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古人發明二十四節氣,

是為了放假用的嗎?”

很遺憾,並不是。

古代中國是農耕民族,

以種田為生,靠天吃飯,

就得像大明星身邊的小助理一樣,

摸清老天爺的脾氣。

怎麼摸?

靠年復一年一年對日月冷暖的觀察,

和精密的測量工具“土圭”。

雖然這東西和“日晷”一樣,

都是靠影子的長短來記錄時間,

可功用途卻不一樣。

土圭,用來記錄一年的四季,

日晷,用來記錄每天的時辰,

相當於一個是年曆,一個是時鐘,

別搞混~

最早的人們只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

使用土圭後發現,

在每年都會有影子最長和最短的一天。

影子最長的一天就叫“冬至”,

一年中這一天黑夜最長,白晝最短;

影子最短的一天就叫“夏至”,

這一天黑夜最短,白晝最長。

他們又發現,

一年中,只有兩天是日夜一樣長的,

於是,在春季裡那天的就叫“春分”,

秋季裡那天就叫“秋分”。

接著又有了“四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代表著四季的開始日期。

有了這八大節氣,

古人開始玩上癮了,

才八個節氣不過癮,也不好聽,

到了西漢,人們又研究出更多的氣候特點。

於是一年被分為了24個節氣,

平均每個月有兩個節氣,

包含四季變化、氣溫特點、雨水狀況、物候等。

二十四節氣在西漢著作《淮南子·天文訓》中第一次被記錄

既然是服務於農業,

那每個節氣就要有他們的指導作用,

比如立春要春耕備種,是一年農事的開始;

雨水過後,是開始植樹,果樹嫁接最好時節;

芒種,是農村最忙的日子,

到今天還有不少在城市打工的農民朋友們,

在這個時候都要請假回家收麥子。

總之二十四節氣在古代相當於一本《務農指南》,

也是古人給自己制定的KPI,

只要老天爺不鬧脾氣,按著節氣操作,

基本都能完成績效考核,有不錯的收成。

“二十四節氣,準嗎?”

額……這個,

其實也要看位置。

我們說了,

二十四節氣中包含了氣象和物候信息,

是為了指導農作而誕生的,

但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氣候變化多樣,

除了中原區域以外,

既有受高原山地氣候影響的西藏,

又有受熱帶季風影響的海南,

二十四節氣在這些地區就沒有什麼太大變化。

二十四節氣發源於黃河流域,

這個地區處於中緯度地帶,

四季特徵明顯,

所以按照節氣變化來進行務農工作,更靠譜。

而在我國南北兩端的地方,

四季變化沒那麼明顯,

自然對二十四節氣就沒那麼感冒了。

比如北方人冬至要吃餃子,

因為這裡冬天冷到能把耳朵凍掉,

餃子形狀又有點像耳朵,

所以吃餃子有保住耳朵的寓意~

跟吃核桃能補腦一個意思,都是因為外形接近~

但在海南三亞的冬天,

凍掉耳朵?開什麼玩笑?

我們還在海里泡澡呢~

4月初的清明是江南地區踏青的最好時間,

而在我國最北的黑龍江,

供暖剛剛結束……

“二十四個節氣,

憑什麼只有‘清明’放假?”

我也想每個節氣都放假,

可惜……

其實把清明氣當“節日”,

早在2500年前的周朝就開始了。

在清明節氣前後,

中原地區的氣溫開始穩定回升,

大地一片春意,

人也顯得格外有精神。

對於農民伯伯來說,

這時才是一年的起始點,

為了當年有好收成,

古人就選在這個節氣進行祭祀和祭祖,

希望先人能夠保佑子孫後代平安富足。

對於現代人來說,

清明節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意義:

2008年開始,

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

“到今天,

二十四節氣還有什麼價值?”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在沒有任何科技和天文知識基礎的條件下,

靠古人幾代人的肉眼觀察,

愚公移山的意志,

才創造了這個流傳到今天的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和大自然的交流方式,

古人信奉“天人合一”,

一切人事應該順從宇宙萬物的規律,

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二十四節氣既是一種索取的工具,

同時也是對大自然的尊重。

二十四節氣,是時間的力量

人們在二十四節氣中懂得瞬時而生。

按照季節穿衣進食,按照節氣務農耕作,

春天播種,秋天收穫,

其他的全部交給時間。

2016年11月30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

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

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作名錄。

雖然進入了非遺名錄,

但全世界還是有很多人對中國非遺文化,

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

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是每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現在,“中華少年說”活動邀請你,

講述中國故事,做中國非遺文化傳播的使者。

8月,和“中華少年說”一起到英國倫敦,

將中國非遺講給國外的小朋友聽,

講給世界聽!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