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万卷书”又聪明了一把,会成为下一个“双十一”吗?



1


昨天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得到app罗振宇做了一个举动:发起“刷书“活动,并命名为“万卷书”。并且这个活动未来很可能会“沿袭”起来,做成年度系列。活动搞法直接对标阿里巴巴的电商节“双十一”和京东的“6.18”。


得到app要创造一个节日吗?



准确地说,应该是要整合世界读书日,借力做自己的生态文化。


我们都知道苹果公司乔布斯很伟大,iPhone的“被发明”,其实解释了其伟大之处。这个案例可以提炼出一个底层的逻辑和产品理念,即用户本身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企业的使命是要创造需求去开启用户的需求和「格局」。


我发现,创业阶段中在不同时期可以有阶段性策略,可以分为:


1. 创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



2. 创造企业文化:公司内部文化和被用户接纳的外部视角文化;



3. 创造社会文化:借力公共节日和被大众广为认知的现有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让其 「为我所用」。


“读书日”和“万卷书”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双十一”这类被人广为知悉的节日。


公共节日是社会资源,重新定义和锚定公共节日确实会节约太多公关、营销的时间与资本方面的成本,是一个很智慧的策略。




2


“万卷书”这个活动不同以往「得到」的风格,以往「得到」跨年演讲和《知识就是力量》这类视频节目,是做产品。以产品思维去获得市场用户的关注度和认可,可以说是从品牌营销切入市场和用户心智。


这次刷148本书,也是得到电子书平台的其中一个产品,从刷书的数量和产品定价为148元,就能看到得到团队的用心和对用户消费心理的关注。


直播卖货其实是目前很多企业的转型,也都在竞相试水和实践的发展渠道。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得到app」不仅在直播中在自己的app平台进行,同时在抖音上进行,可以想见,这样做生意的效率,被大大提升了。


流量引入、直接抖音成交,方便了用户,也收获了新用户。



如果仅在「得到app」做直播,那用户体系只限在现有的平台内部用户,而抖音同时做直播,即可把尚未成为其用户的人转化为「得到」用户。前者是流量的续存和维护,后者是流量的捕获和引入。


如果说「得到」以往的路线偏商业知识分子的文人风格,现在更可见其流量逻辑和商业的整合力。从邀请更多外部的知识分子做读书产品这个例子即可见其整合资源的能力。


并且,不单纯做内容产品,而是结合直播电商的逻辑,卖自己的产品和文创产品。以前的商业模式和赚钱有点儿远,现在这个路径被缩短了很多,这是疫情期间直播电商行业给知识付费行业带来的巨大灵感。


3


当然,这也得益于中国互联网市场的渗透率。疫情期间尤为明显,国内现象级的直播电商会让更多企业开启转型,摸索适合自己的「网红取经路」。


互联网对于这个时代,就如同公路和铁路的一样。基础设施越是完备,越是能够打通资源的流通。


以前,公路和铁路给我们带来的,侧重的是贸易,货物、人才的流通;现在得益于互联网基础设施,是信息、数据、知识的流动。


流通即推动供需的动态变化,二者互相作用,也多少弥补因疫情期间线下实体经济遭受的损失。


4


最后说说这次直播的收获,罗振宇老师对读书的认知是:



读书,不是为了知识,是为了认知模型。模型越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越多,方向找对了,需要时再认真细读也不迟。


读书多的人往往对他人思考和心理洞察对能力也会提升。



是因为读书多了,你就见过不同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解读,你的脑袋里就不单是自己的认知模型和视角,而能够切换角度,换位思考,这样的人共情能力和情商都会比不读书的人要高。


读书,是一件整合资源和人才的事业,而且成本极低。罗胖老师分享了以下五类读书资源分类,值得参考:


要有自己的“部下型作者”:把最好的作者当成你的司机、保姆和哨探。刷书如大帅临阵,良将如云。


要有自己的“妙人型作者”:看书是为了看作者。刷书如相亲。


还要有自己的“顾问型作者”:只看你关心的部分。刷书如买菜。


还可能遇到“同事型作者”:他认真,你才认真。刷书如合作。


不能小看“路人型作者”:刷书如吃瓜群众,看别人的热闹,想自己的事情。


多读书,也就整合了不同人看待世界的认知模型和视角。


最后要告诉大家,今后要高频分享高质量思考啦,记得常来“批阅”,顺便把我推送给你的朋友,让他(她)与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