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诗仙平凡的另一面

提起李白,我们总是想起余光中先生笔下那个“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诗仙。

李白,我国诗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国诗歌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他的诗里,能读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情万丈;也能品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朴素情怀。

抛开仕途,他还有着父亲的身份。这也是我更想探究的,他经常被大家忽略的那个可以被称之为失落的情绪。


他有一次奉诏入京时,写下了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说“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从诗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当时还很小,无人照顾,可他即将离开,一双儿女牵着自己的衣角。这种离别也让读者品读到豪放潇洒如李白心中也会有放不下的牵挂。

尽管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纾解心中的难受,但毕竟是离开自己的儿女,相比之下,心中那份悲伤便跃然纸上。


后来他独自一人离开长安在各地漫游,疏于照顾孩子,也曾写下《送杨燕之东鲁》一诗“二子鲁门东,别来已经年。因君此中去,不觉泪如泉。”离别子女已经一年许,一想到他们,眼泪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

读之,突然发现李白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般潇洒,那般毫无留恋。

只是他在我们眼中超然太久,以至于影响了我们对这个人的具体判断。

是啊,抛开他的才华和豪放的诗歌,他只是一个普通而父亲,一个因为命运多舛而难以与儿女相聚享乐的可怜的父亲。


还有一首诗也表达了对儿女的思念之情。

《寄鲁东二稚子》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家中有一棵桃树是自己离开时种下的,如今三年过去,已是枝繁叶茂。女儿平阳长得与桃树差不多高,靠在树边摘桃花,弟弟伯禽也和姐姐长得一样高了吧。一对儿女无人照顾,故而“抚背复谁怜?”想到这里,他心乱如麻,愁肠百结。

这首诗没有李白式的狂放不羁和纵酒高歌,没有绮丽的想象,惊人的夸张,甚至没有多余的修饰,只是像唠家常一样娓娓道来。


而此时的李白,也不过是一位普通的父亲,思念的远方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