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读书养“十气”

养静气,去躁气


静可观变,静能制动。而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乱。静是一门真功夫。


对读书学习来讲,“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别要注意静心研读,不怕坐冷板凳。


读书要求环境安静、心理平静、内心清静,心不在焉、心烦意乱、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的。


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气功状态,是个人品性修养、意志磨砺与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


坚持做到读书学习,天长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浮躁之气就会越来越少,就能练成排除干扰、闹中取静的功夫,增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定力,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养雅气,去俗气


读书能够长知识,明事理,修品性,脱俗气。


爱读书,眼界就会变得开阔,思想就会变得深刻,精神就会变得崇高,品德就会变得高尚,举止就会变得高雅,就会提升整个做人与处事的层次和魅力,使知识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而不爱读书,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变得市侩气十足,铜臭气日盛。



养才气,去迂气


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科知识,能够使人视通今古,学养深厚,才高八斗。


善读书者,能够把书读活,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真正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本领;


不善读书者,只会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只言片语,食而不化,人云亦云,迂气十足,书生气浓,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就要求要始终带着问题读书,对现实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养朝气,去暮气


不善读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满足于“子曰诗云”,看不到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暮气沉沉。


而善读书者,“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写宇宙文章”,会用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襟、敏锐的眼光,自觉地跟踪当今世界的最新发展与变化,头脑清醒,意气风发,朝气蓬勃。


这样的人经邦济世,必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开拓,敢于创新,使整个世界充满创新活力。



养锐气,去惰气


明代袁了凡著有一本《了凡四训》,有一句话读来让人难以释怀:“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因循”就是惰性太大、懒懒散散、得过且过,就是常说的混日子。


人都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的惰性,但“玉不琢,不成器”,管不住自己哪能成就事业、造就人才?


越是志存高远,勤于读书,越会发现自己知之甚少,就会越发努力学习,那种求知进取的力量真可谓锐气十足,即使天大的困难也锐不可当。


养大气,去小气


有人为一己之利、封妻荫子而读书;


有人为国为民而读书,虽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万世流芳,让人景仰和效仿。



养正气,去邪气


正气不扬,邪气必涨;邪气嚣张,百姓遭殃。


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礼义廉耻,要求读书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君子要“治国平天下”,匡扶正义,弘扬正气,首先自己必须行得直,走得正,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顾炎武撰写《日知录》,“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因为“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人的缺点和过失就是一点一滴改正并变得完美的,正气就是在这日复一日中逐渐树立的。


养胆气,去怯气


所谓“无知无畏”,那是一种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自负。


有识才有胆。艺高才胆大。建立在掌握知识、把握客观规律、拥有丰富经验、集中群众智慧基础上的胆识,才是可敬的。


只有刻苦学习知识,深入调查研究,善于团结群众,才能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不惧风险,才能信心十足,底气十足,胆气十足,妥善驾驭纷繁复杂的矛盾,有效解决难题。



养和气,去霸气


人们读书学习,说到底,就是为了摆脱愚昧、野蛮与落后,追求文明、进步与自由,更好地与人类和平共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和事业旺,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


和是中国文化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世界人民希望的理想目标。


康德曾说,书读得越多,我越崇敬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越觉得必须与人和睦相处。


养运气,去晦气


运气好与坏,不在天与地,全在人自己。


一个人好事做多了,自有美德留在人间,危难时刻必有好人相助,好运相伴;而坏事做多了,其结果必然是臭名远扬,过街老鼠人人打。


刻苦读书学习,真心实意为他人办好事办实事,必然能够赢得他人的口碑,得到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