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副中心旁一个叫“燕郊”的地方,一个“农村庞氏经济”的崛起

燕郊,北漂一族的栖息地!

李福成一个为北漂盖房子的企业!

“燕郊镇”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县(市)下的一个乡镇,距离北京副中心仅一河(潮白河)之隔,从燕郊至天安门广场距离仅30公里,车程不到30分钟,如此之近的一个小村镇承载着上百万的北漂,它的魅力远超北京的各个郊区县。

燕郊镇地处于北京、河北、天津相交的一个三角地带,链接这京津冀经济动脉,常驻人口仅36万左右,总人口却超百万,东侧紧邻北京的通州区,自北京副中心成立,燕郊又焕发出一个崭新的姿态。

燕郊的房价从2008年的3000-5000一路飞飚到35000-40000,截止至2018年出台限购政策,燕郊房价开始大幅跳水,二手房市场基本冻结,房价平均水平在15000-18000左右,同时还要在当地有纳税要求。

在燕郊这个曾经的小城镇里在房地产的推动下 也孕育出百亿规模的企业,首屈一指的就是福成集团,当地人号称拥有半个燕郊的土地,其次汇福粮油,也是唯一一个可以与之相抗衡的一家大型粮油企业,还有两个外来户一个兴达集团(三河市)和一个天洋集团(秦皇岛),都在这个占地108平方公里的乡镇赚得钵满盆满,多么可怕的一个地产经济,促使一个养牛的、生产粮油的、做物业运营的和一个卖电器的等等涌入了地产行列。

自2006起,全民房地产的模式慢慢打开!地方政府GDP增长靠出让土地,房地产商利润来自土地与房子的差价,建筑商也靠材料挣钱,剩下的就是老百姓也纷纷参与其中,成为炒房客。潘多拉的墨盒就这样打开了。

正是这样的一个城镇里,还孕育着“城中村”经济

燕郊镇周边的村落大部分已完成拆迁腾退,赶上了房地产高光时期的村民也纷纷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可是当初的燕郊拆迁补偿政策基本是由开发商说了算,没有明确标准,给多给少看“运气”,也有不少村干部也转型做起了商人。

当地村民都在说一个以村书记命名的大厦将崛地而起,这样疯狂的农村经济开始蔓延,燕郊镇的小张庄、燕郊一街和“攻坚1号”的冯家府村都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燕郊小张庄

燕郊冯家府村

当地村民仿佛也嗅到了地产带来的红利,当地村民开始变卖家产,亲朋好友借钱、银行抵押借贷,寻找外部投资人进行资金募集,全村开启兴建违建公寓,将自家原来的平房推平,不到6个月时间整个村庄变更了违建公寓的聚集地,最高的在村中建起了10多层高楼,建成后进行出租,生意异常火爆,终于实现了躺着挣钱的“梦”。

大街小巷到处是公寓出租,然而并无合法手续,甚者一年租金高达上百万,如此之高的投资回报产品,在投资领域独树一帜。

然而给村民建设公寓的承包商却是一个个包工头,甚至以前都没有盖过房子的小工,更不用说建造资质和手续了,这样的建房成本极低,不用土地证、建设规划证、施工证等,更谈不上竣工验收一说,一手交钱一手盖楼,抗震等级和防火等级就更无从谈起了。

在距离北京副中心不足10公里却存在着这样的一个个“城中村”,客观的公寓出租收益也在吞噬着村民的贪婪和无知。

在村民建造的公寓中房间小的可怜,最小的到8-12㎡就是一间,租金倒是便宜300-500元/间/月,我想象不到都是什么样的人群在此租房,不仅如此还有底商配套,很多开设着餐馆和超市,在学校旁的违建公寓还有办学教育的,一旦出现危险如何逃生和挽救都被村民的贪婪抛之脑后了。

2017年年底,地方政府出动警力开始清理,查封了村内所有的公寓和出租底商,瞬间当地村民才慢慢苏醒过来,看着人去楼空的景象就像一个“鬼城”,大部分外地租房客统统转移了家园,然后村民背后的经济就开始出现问题,盖一栋楼少则投入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上千万,当地农民的收入有限,这些资金从何而来?

大部分都是寻找外部投资人进行输血,将建成后的危楼几十年的租赁权抵押给投资人,这样的一个消息让村中的每家每户背上了官司和贷款,同时还有很多在建的公寓还没有装门窗就已经停工了。

为了生存村民开始外出打工,挣钱还贷同时还要养家糊口,村民一辈子的积蓄和努力全部被吞噬了,从此村民开始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只有勤劳的双手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

2019年,仍有很多村民抱有侥幸心理还在偷偷出租着公寓,私拆封条,检查就关门,检查过后继续开张。但燕郊的外地务工人员已大部分清理了,出租率一直上不来,也面临着入不敷出的景象。

“农村庞氏经济”投资逻辑

1、农民拿出自家宅基地,首先土地是免费的,且不用承担土地出让金及各项规划和环评的费用,这样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2、寻找包工头建房,这样节省掉了人工和原材料的成本和相关税费。单方楼板成本仅800元。

3、将建成的公寓出租给外地人,一间公寓建面15㎡,使用面积8-10㎡,每间公寓可每年可实现收入6000元。

假设:一个占地500㎡的宅基地,建设10层楼,则总建筑面积可达5000㎡,可建333间,出租率达到80%时,一户村民一年可实现收入160万,而建造成本仅400万,三年回本,如此之低的成本和如此之高的收益催生了村民的贪念,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就连万达、万科、绿地、新城这些大型的持有物业开发企业都做不到,却让一个没有任何开发和运营经验的村民实现了。

但这种方式并不可取,且已经违反了集体用地的使用法,在集体用地制度中严格规定了土地的拆占比,和拆建比的规划,这是一种愚昧的投资逻辑,村民忽视了城市建设都是有规划和建设指标要求的,2019年8月,《土地管理法》进行修改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公开出让,做到集体用地三权分置,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同时在集体用地中的宅基地、农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都制定了相应使用法则。

造成“农民畸形经济”的主要原因在于村集体组织专业知识的匮乏,对相关制度规定的不识,和简单粗暴的投资逻辑,侵占了国家税收钻了法律的空子。还有最至关重要的就是农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上生活久了,就将农村的房子作为自己唯一的资产,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违建为村民带来的不是小康,而是一堆建筑垃圾且不受法律保护,生活环境已变得脏乱不堪,政府在拆违这一层面绝不手软,且严厉打击,目的是为了保障村民的财产安全。

也许还有很多的村落也在重蹈覆辙发生着同样的故事,甚至有病不就医,省钱盖房子,但熟不知如今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已渐入下行趋势,国家楼市调控的决心坚不可摧,如今很多一二线的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已出现了明显下滑,房屋出租率也不尽人意,所以生活在村里的村民就像是一只井底之蛙,还没有观测到外部动态,仍在闭门造楼,带来的是惨痛的代价。

一栋栋危楼违建平地而起,是谁的问题?是哪里的问题?全是农民自身贪婪和对制度的无知吗?还是当地相关部门监管问题?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如何解决?且如何快速制止,减少村民损失?等等!

需要有人牵头,有人带队将地方经济发展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帮助农民拆后有房可居,有工可打,扶持三农发展,发展农民经济产业,同时农民也要学习投资,学习自主创业,不要将全部身家套牢在一个不受保护的资产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奔向小康!

如何解救村民于水火之中,需要民与政府和民间企业共同努力,但千万不要让村民成为房地产泡沫的最后一个接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