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汉魏洛阳故城④大遗址的活化利用 洛阳之路如何走?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李亚林/文 张欢欢/图

【核心提示】

近年来,随着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建设推进,似乎被遗忘的汉魏洛阳故城,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

如何在新一轮的现代文旅融合过程中,实现更优质的保护和开发,怎样将这些“沉默的遗产”转化成价值,从而为洛阳的综合转型带来综合价值,这是当前洛阳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宫城是都城里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

遗址区要“特区化管理”,避免政出多头

祖籍偃师的洛阳学者魏进京,对遗址区的现状深有感触。据他介绍,从解放初期到现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区更多的是保护,却忽略了发展。当地群众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没有村办企业,群众纷纷出外打工。如韩旗村到现在还没有吃上自来水,一些基本的设施也匮乏,甚至于垃圾都堆到了东城墙遗址边上。

汉魏洛阳故城目前是多区域管理,条块分割,呈现出来是“九龙治水”的现状。仅遗址的核心文化区就分属不同的政区管理,包括偃师市、孟津县、伊滨区、洛龙区、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等。

魏进京直言,“遗址”的发展,缺乏一个综合性、规范化的中期发展规划,做为地方政府,要把握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关系。他建议地方政府要逐步实现“汉魏洛阳故城”的特区化管理,避免政出多头。

“政府在遗址区保护方面要起主导作用,协调各部门、各企业、各科研机构,并作出决策。”钱国祥建议,同时还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因为作为这么大,且如此重要的遗址区,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来做展示、复原,土地问题则要解决。

钱国祥同样认为,由于汉魏洛阳故城区域大,建议政府把涉及到的区域合并为一个管理委员会,整体控制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管理机制,有利于遗址公园的今后建设。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王绣建议,把洛阳等遗址分布集中的片区划设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制定一些新的发展政策,以帮助地方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融合发展的路子。

“建议提供大遗址保护展示具体项目的支撑,推动各个遗址公园建设和大遗址保护工作稳步发展,主要着手点就是开展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王绣表示,对于正在建设中的,或者是开展前期报批的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希望各相关部门能够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

深度融入“黄河国家战略”

汉魏洛阳故城,是迄今所知黄河流域面积最大、建都时间最长、城市形制变化最纷繁复杂、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古代都城遗址。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许多彪炳史册的民族英才生活在这里,许多泽被后世的文化科技成果诞生在这里。

洛阳市著名学者徐金星,曾任洛阳汉魏故城文物管理所所长,长期从事白马寺、汉魏故城的保护工作,以及中国古代史、洛阳古代史、河洛文化等研究工作。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汉魏洛阳故城是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的典型代表”。

“这对我们科学规划、全面实施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展示工程,打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文化高地,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徐金星称。

魏进京则建议,洛阳要充分利用汉魏洛阳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园地,讲好中国的故事,洛阳的故事,在严格保护地下文物和文化遗址的前提下,应当规划、打造一些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在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展示项目。

如“东周文化”、“丝路文化”、“汉魏风情”、“魏晋风骨”、“客家文化”、“北魏民族融合文化”、“北魏佛教文化”等主题思路引领的文化旅游项目。

结合远古、上古文明的“河图洛书”对接“黄河国家战略”,打造黄河沿线流域的“绿色生态黄河文化旅游项目”;结合邙山文化,打造“帝陵文化旅游项目”,对接“黄河战略”中人生哲学文化的思考与定位;结合客家文化,民族大迁徙,打造“河洛郎”,黄河故土的“寻根文化的旅游项目”。

此外,结合汉魏的文学,实现“诗意洛阳”的城市文化定位,展示“三国文化”,“魏晋风骨”,向世界展示一个有底蕴,有历史,值得留恋的东方文化名城。结合北魏的民族大融合,打造多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爱国意识。

“将遗址区域内的村落打造成不同风格的风情的民居,有效实现当地群众增收,从而实现遗址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他看来,洛阳要结合当前的副中心城市建设,以及黄河国家战略的契机,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一个上档次、有品位、有影响力、有示范作用的国际一流古代文化遗址旅游样板项目。

“在现代文旅融合中,实现更优质的保护和开发”

目前,洛阳的城市基础、发展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和品牌,与洛阳市丰富的文化遗产之间是不匹配的,这种不匹配,直接影响遗址保护所需要的资金投入。

“如果整体文旅产业做的好,文旅融合会做的更方便。”在方塘智库创始人叶一剑看来,这是洛阳在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问题,到现在为止,洛阳对于文旅的理解还比较初级,纯粹把文旅理解为旅游、景区,而对整体城市品牌的影响,文旅无疑是一个好的载体。

包括河南在内,全国所有文旅产业的增速,基本都会快于当地的整体增速,文旅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引擎。

洛阳需要重新认识文旅产业,尤其是文旅融合,因为洛阳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富的。叶一剑认为,洛阳的文化显然是文旅产业最重要的支撑,洛阳需要将文旅产业放到一个更高的战略位置,且不只是战略层面,更需要在制度、企业平台的引入、产业投资、核心项目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构建。

“这对于洛阳来讲,是一个基础性、根本性的战略。洛阳需要重新认识、理解以及组织建构文旅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叶一剑认为,汉魏洛阳故城要在做好保护和考古研究的前提下,在新一轮的现代文旅融合过程中,是有可能实现更优质的保护和开发的。

谈洛阳的区域转型和城市发展,则要提到洛阳的文旅产业发展,洛阳文旅产业最强势的资源,则是洛阳的文化资源,现在的文化遗址资源,不管是开发还是传承,一定要有市场化意识和保护的前提。

在他看来,对洛阳文旅产业而言,现在的关键是怎么能够在更高的起点上,将这些“沉默的遗产”转化成价值,从而为洛阳的综合转型带来综合价值,而不是攥在拳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