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上海的“拉丁区”

徐家汇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晚明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在此建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 1607年天主教传入上海。徐光启笃信天主教,是我国最早的天主教徒。公元1633年徐光启逝世以后葬于此。因这里地处肇嘉浜与法华泾两水会合处,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又得名“徐家汇”。

↑ 徐家汇地区鸟瞰

→ 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

上海开埠不久,法国天主教因为徐家汇与天主教的关系,决定将耶稣会的总部建在这里,19世纪60年代,天主教会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今东从天钥桥路、西至文定路,南起斜土路北抵华山路的1.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土地作为天主教教区,徐家汇由此逐渐成为远东天主教的中心。徐家汇教区直属法国巴黎耶稣会省领导,大批法国及意大利、德国等国的传教士、神父们来到这里,在徐家汇地区创办了宗教、教育、文化、慈善机构,一百多年里,陆续地建造成完整的法国式宗教文化设施,这地区成了如巴黎塞纳河右岸的教会文化中心“拉丁区”一样,被称为是“上海的拉丁区”,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和文化的策源地之一。

徐家汇“拉丁区”不但对促进上海的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古典风格建筑。现在在城市发展和商业热潮中,老的徐家汇教会文化和建筑遗迹已经消失大半,但还有部分保留。

宗教建筑

徐家汇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旧貌

天主教堂今貌

最著名的要数徐家汇天主教堂,“看懂上海”在《徐家汇天主堂的历史变迁》一文中也详细写过。它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母为天主之母之堂”,又称为“圣依纳爵堂”。1847年始建,后改建,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高耸入云,规模宏伟壮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之内景

耶稣会总院

位于漕溪北路80号,建成于1867—1868年,曾是一个世纪来法国天主教传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神父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现在是徐家汇藏书楼的一部分。

耶稣会总院今昔

下面是耶稣会总院内景一角,后来是藏书楼的阅览室,原来是神父们的食堂在此房间的两壁,还保留有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所制作的描绘圣经故事内容的浮雕两块。

大修道院

原大修道院建筑

修道院是天主教培养神职人员的机构,现在的四层楼西式楼房于1928年11月落成,为砖混结构四层白色大楼。现为徐汇区检察院所在地。

耶稣会神学院

耶稣会于1909年创办神学院,原址在耶稣会总院以东,是一座庞大的四层楼房。

神学院于1953年停办,原建筑已拆除。

圣母院

↑ 圣母院旧照

→ 圣母院外景

徐家汇圣母院创自清代咸丰五年(1855),同治八年(1869)迁至徐家汇。现建筑位于漕溪北路45号,后为“上海老站”饭店等单位所用。

圣衣院

该楼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又名苦修院,是修女修道场所。原院址位于漕溪北路595号,原作为上影厂的办公楼使用(现已被拆除),下为几年前在上影厂内的原圣衣院房屋的外貌,虽当时已被上影厂改造得像新工房,但现在连这个也没有了。

原圣衣院一景

科学文化机构

徐家汇藏书楼

位于徐家汇天主教堂东。初创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后经1860年和1897年两次扩建,形成独立的两层藏书楼。现徐家汇藏书楼为南北交错的两幢建筑,藏书以外文文献为最丰富,共计32万册。

藏书楼书库又称“梵蒂冈大书房”

徐家汇观象台

↑ 摄于1901年

→ 摄于1912年

创始于清同治十一年,原在肇家浜畔,1809年于光启墓东首辟地建新台,1901年落成,现址为为漕溪北路280号。其主要建筑观象台是一座英国风格的三层建筑。

观象台主楼今貌

徐家汇博物院

原址在漕溪北路南丹路口现气象台处, 1883年创立,是上海第一所博物馆,藏品包括中国古文物和大批动植物标本。后移至吕班路(鲁班路)一座新建的博物馆(中科院昆虫研究所)。

徐家汇博物院旧貌,原建筑已不存在

教育机构

徐汇公学

创办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原名圣依纳爵公学,是法国天主教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教会学校。素有“西学东渐第一校”之称。至今已有160年历史。现存的历史建筑为“崇思楼”,建成于1918年。

原徐汇公学崇思楼旧貌,现为徐汇中学的教学楼之一

崇德女中

圣母院所属女子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867年的经言小学。1869年扩建开办崇德女校,后和启明女校合并改名汇明女校,解放后改称上海市四女中,现为上海市第四中学。该校主要建筑为启明楼,建成于1917年,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特征。

启明楼旧貌

建国后作为市四中学教学楼的启明楼

类思(汇师)小学

类思小学是汇师小学的前身。原是法国教会办的一个儿童蒙学班,1910年后,蒙学班迁到蒲西路221号,成立类思小学,1934年改名为汇师小学。现已迁址他处,原建筑也拆除。

原类思(汇师)小学校舍

震旦大学

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是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大学。由中国神父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后迁至吕班路,后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震旦大学当年的校舍

慈善机构

土山湾孤儿院

土山湾孤儿院工艺工场旧址,后为董恒甫职校蒲汇塘路校区的校舍

土山湾孤儿院为1864年由法国天主教会所创办。土山湾孤儿院附设的土山湾孤儿工艺场,是孤儿院为解决孤儿学习和谋生而设立,同时也招收家庭经济困难和对艺术有兴趣的中国学生。内设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照相等工场,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曾培养了许多中国孤儿和学员,其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工艺师,如徐悲鸿、张充仁、刘德斋、周湘、徐咏清、徐宝庆等。

当年土山湾孤儿院工艺工场中儿童正在学习绘画的情景

土山湾孤儿院所属的建筑仅剩蒲汇塘路上的董恒甫职校蒲汇塘校区的校舍,后来在此开设了土山湾博物馆。

善牧院

1933年,法国天主教善牧院总院来徐家汇地区设立分院,收容社会上堕落的妇女及未成年少女,到1934年已收容150人。原址即现在国际妇婴保健院,老建筑大概无存。

当年善牧院的建筑物

内容摘自自:《弄堂-上海典故》

看懂上海粉丝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申请入群(申请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样)。

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