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合约换来百余年的和平:你是否愿意生活在居安不思危的北宋?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皇帝辽圣宗和萧太后,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大宋境内。


大宋许多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恰好有此意。无奈宰相寇准力劝,只得到澶州督战,宋真宗一行抵达澶州,契丹辽国此时也深感无力再发动进攻,原因是初战失利,再者是战线拉得太长,如果打败了,那一切就将前功尽弃。

所以萧太后有意和谈,刚好宋真宗赵恒自己也不愿发生战火,急于停战,所以以此后每年进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代价,与辽签订了停战协议,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澶渊之盟”。


有歌词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一纸和约,给了大宋王朝一百余年偏安一隅、松弛兵备的借口。能苟且维持一时的和平即可,何必再去管远方的燕云十六州。

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北宋吗?这个北宋有着无上的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作为南宋首都临安府之前的杭州已经是十分富庶,三吴都会,自古以来就是十分繁华。市场上有着琳琅满目的珍贵美玉珠宝,“参差十万人家”里的绫罗绸缎,争相攀比。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时代,连思乡怀人之愁都显得格外凄美。在笙歌美酒中,在粉墙黛瓦中,在喧嚣市井中,繁华梦里突如其来的哀愁,难免让人觉得有几分矫情;这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哀愁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繁华梦里,总有人未曾沉醉或者早已醒来。

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看出了表面繁华的北宋王朝,危机的暗流在不断地涌动。

经济上,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的土地,而朝廷又将沉重的赋税压在农民的身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治上,宋初为了防止官员专权,一个职位设立多个官员,冗官现象十分严重,严重浪费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效率。

军事上的问题不言而喻,宋初为了削弱将领的军权,实行“更戍法”,让“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导致军队没有向心力,也没有有效持续的训练,打仗水平简直不要太差。后来,一纸“澶渊之盟”,让北宋在军事上更是毫不作为,军备废弛,偏安一隅。

于是他决定改革,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经济上,给农民贷粮,推动免疫法,解放不愿意服役农民的生产力;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按土地好坏分为五级,以便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兴修水利,给农民种植垦荒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农产品滞销的时候,还会由政府统一收购和运输,在供小于求的时候再投放市场。

军事上,编制乡村民户,拉保丁,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乡村治安。在农闲的时候接受训练。进行裁军,淘汰年龄大以及不合格的士兵,并安排固定的将领,对指定的军队进行长期持续的训练,提高军人的素质。

在士官任命上,改革科举制。选拔有理想、有抱负,有真才实学的学子。整顿太学,以平日的考核取代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为官。设立专科,培养各方面的顶尖人才,注重对下属官员的提拔任用,做到唯才是用。

但这样彻底且有力的改革方案,却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王安石的努力,初衷是唤醒天下人,到最后,发现还是只有自己依然清醒。

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北宋吗?一百多年的兴衰,对于只有几十年奋斗时光的我们,似乎并不完全关联。一百多年的停战,既是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悲壮的血泪史,虚假的和平梦醒来,北宋接连迎来了它无穷无尽的灾难。一个国家要有真正的和平,虽不至于穷兵黩武,却也不可废弛军备,偏安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