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传神”的南田先生,融工笔写意于一体,让人追捧500年

前言:恽南田认为“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出”。

苏东坡曾经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后来的文人以这句话来为自己形不准找籍口,用这句话来攻击嘲讽画得似的画家,但在南田先生看来,“似”与“不似”都不是绘画的最高要求,最高境界在于“传神”。他说“世人皆以不似为妙,余则不然,惟能极似,乃称与画传神”。元代钱选,赵孟頫复兴水墨“没骨花鸟”,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征明又将元代水墨“没骨花鸟”转化为“写意花鸟”。“没骨花鸟”在清初复兴并成为清代花鸟画的主流正宗,恽南田功不可没。南田先生始终把“无意为文”,脱尽纵横习,“淡然天真”的高逸看作绘画美的最高境界。


明清改朝换代“天崩地解”般的变化,予以一些士大夫思想上以巨大的震动和冲击,艺术上不再沉醉于自娱和单纯笔墨的追求,在画中抒发寄托感时伤怀之情和不屈的节操,在艺术上则力求创造,为画坛带来勃勃生机,

出现了陈洪绶,龚贤,“四僧”(朱耷,石涛,弘仁,髡残)等遗民画家,但清初江南仍接明代之遗绪,继续在吴门及董其昌影响下,以“四王”代表的山水画占有正统地位。



清代中叶,扬州地区商业繁盛,又是盐商汇聚之地,文人画家聚集,富户附庸风雅,使扬州成为江南绘画创作的活跃地区。学术思想比较自由,乾隆,嘉庆时考据学,金石学的盛行,影响到书法篆刻及绘画风格的变化。在扬州的画家中,有来自江浙,安徽,福建等地的名手,失意潦倒的文人,对现实有牢骚的墨客。清初的朱耷,石涛的绘画对他们颇有影响,重以雄恣奔放或生拙的笔墨表现个性,以异端的面目出现,形成“扬州八怪”为主的一批画家,在拟古风气笼罩的画坛中,闪耀着创造的光辉。

“四王。吴,恽”

四王”及其流派

清初画坛上视为正统者是董其昌“南北宗”文人画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批画家,代表人物是被称之为“四王”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一)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又号西庐老人,出身官宦,家富收藏,学画直接受到董其昌的指导,董其昌信笔作树石,以为临摹样本,从而掌握古人技法,又自选古代绘画中之“法备气至”者24幅绘为缩本,随身携带以时时欣赏参考。王时敏特别注意对前代传统的继承,达到痴迷癫狂的程度,在绘画思想上完全秉承董其昌“南北宗”论的衣钵,通过对古代画家的研究和追摹来丰富自己的作画技法,一生追踪元人笔墨,尤推崇黄子久,善用渴笔皴擦,表现“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效果,而逐渐形成苍润秀雅的个人风格。传世作品有《秋山白云图》等。

秋山白云图


(二)王鉴(1598——1677)与王时敏同乡,太仓人,系明代文豪王世贞之重孙,收藏古书画名迹甚多,一生专注仿古,精通画理,临仿过不少宋元名迹,他不像王时敏以追摹黄子久为主,而崇仰董源,巨然及元四家,尤得益于王蒙画法,并参以宋人笔墨,技巧比较全面。有功力颇深,有一定的造型能力,章法景物亦多变化,形成苍莽醇厚的体貌,但始终跳不出古人窠臼。传世作品《浮岚暖翠图》等。

浮岚暖翠图


(三)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直接受祖父指授,绘画上直追黄子久笔墨,更讲究笔墨的功力,干笔皴擦浅绛设色,力求笔情墨韵的醇厚,被誉为“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褚墨外”。其艺术主张以奉董巨黄倪为正宗,有很强的门户之见,论“意在笔先”,主要谈的是“龙脉”,“起伏开合”“浓淡疏密”,论“气韵生动”则集中讲运笔用量。“四王”画派中王时敏居开创之功,而王原祁在其基础上发展,由于地位显赫,在画坛上的影响非同一般,传世作品《华山秋色图》等。

华山秋色图


(四)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主人,常熟人,幼年绘画从仿古入手,青年时为画商复制古画,临黄公望山水几可乱真,被王鉴发现,收为弟子,指导王石谷习字读书,钻研画理,观摹名迹,后又推荐给王时敏。王石谷60岁应诏入京主画《康熙南巡图》,有“画圣”之誉。王石谷不拘一家,涉猎颇广,能体会古人技法之精微,刻意力学,以传统技巧,根祇深厚,笔墨纯熟见称,“下笔便可与古人齐驱”。力倡“以元人之笔墨,运宋人之丘壑,而泽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宗派成见,融汇各家,王时敏称赞他“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者,五百年来未之见,唯吾石谷一人而已”。他能观察自然,因而作品画有实景,笔墨明快,章法也多变化,但有时用笔过于刻露。传世作品有《杏花春雨江南》《仿赵文敏山水》等。

杏花春雨江南

“四王”艺术上的主要倾向是以古人为宗,王时敏,王原祁祖孙二人极端崇尚黄公望,

他们多在笔墨上打圈圈,而黄公望的“袖携纸笔随手模记”,得江山造化之助的一面则被忽略了,虽然他们积累了一些笔墨经验,强调笔墨韵味和章法安排,追求雅静平和的情趣,但缺乏从生活中汲取感受,结果画面上峰峦皴擦往往有千篇一律之感。“四王”在当时及后世都影响很大,王原祁标榜为“娄东派”,王翚称“虞山派”。

吴历和恽寿平的山水画

清初与“四王”并列的还有吴历,恽寿平两人,后人将他们与“四王”并为“清初六大家”。

(一)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墨井道人,常熟人,出身书香门第,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靠卖画维持全家生活,中年妻母相继去世,这种遭遇让他陷入空幻,一度在佛教中寻求解脱,后皈依天主教,并在上海,嘉定等地传教。他强调画家有高尚的人格,他早就舍弃功名之念,一生不接触权贵,洁身自好。“隐居只在一舟间,与世无求独往还,远放江湖读书去,不嫌耳目近青山”。

这种高怀绝俗的超逸人品受到人们的称赞。

湖天春色图


吴历与王翚同乡,后来皆出于王时敏,王鉴之门,受益良多,他的画受王蒙,吴镇的影响最大,行笔细润沉着,干湿皴染互用,亦有行笔细秀,墨色明润者,或谓受到唐寅影响。可见他的画并不拘于一家,能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广泛从前人作品中吸收营养。他不忽视师法自然,“不将粉本为规矩,造化随他笔底来”。故作品时出新意。传世作品有《兴福感旧图》《湖天春色图》等。

兴福感旧图


兴福感旧图


兴福感旧图


(二)恽寿平(1633——1690),号南田,又号云溪外史。武进人,出身官宦书香门第。恽寿平一生不出仕,以卖画为生。早年涉笔山水,曾遍仿宋元诸家,颇有功力,中年后致力于花卉,笔墨秀韵,设色清丽,造型生动,称之为“逸笔写生”,在画坛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清代最有影响力的花鸟画家。



恽南田本来好画山水,尤喜复古,但当他见到虞山王石谷之后,觉得不能出其右,只能舍山水而画花卉。其实他的山水画创作从来没间断过。综合众家所长,水平不在王石谷之下。恽南石学习传统上有扎实的功力,一生又经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胸富丘壑,反对自我标榜的门户之见,借山水画抒发自己高逸的意趣。其山水画简洁清纯,明净秀润,既少因袭而无雕琢之迹,能以情动人。主张师古人与师造化并重,方能理解古人之神髓。

清代前朝的花鸟画

(一)恽寿平与常州派

清前期花鸟画创作相当活跃,除八大山人以变形恣肆之笔墨写其胸中悲愤外,大多崇尚写生,众彩纷呈,多是勾勒赋彩追求艳丽纤巧近于院体的风格。因陈陈相因缺少创造。

恽寿平一扫时习,以没骨画花卉,设色明丽,用笔轻快,描绘细腻,造型精确,格调高雅,被称为“逸笔写生”。他非仅写形传神而已,而是在作品中以情动人,学之者众多,称之为“长洲派”。从形似中追求神韵正是恽氏花卉画的特点。



(二)蒋廷锡与邹一桂

(三)沈诠

(四)高其佩

高其佩,辽宁铁岭人,出身官宦家庭,官至刑部侍郎,他自幼痴迷于书画,能作花鸟,走兽,山水,人物,画风简劲,近似于明代浙派。



结语:

恽南田在清初的画坛中可谓独步天下,史有“家家南田”之说,可以说恽南田的没骨绘画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山水画清俊秀逸,没骨写生更是独标千古,不染俗尘。清韵逸格是恽南田的绘画品格的追求,也是其人生的追求,人品即画品,这是中国画家所坚持的人与作品永恒不分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