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普通人逆袭之路,就在于这4点

作者/暮晓

曾国藩的一生,都是处在不断地奋斗中,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到圣贤之人的蜕变,彰显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值得每一位想要进阶的平凡人借鉴、学习、实践。

01 “尚拙”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从小资质普通,考了七次才中秀才,这个期间,他一直很用功,把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很清楚,所以他不气馁,反而让他越挫越勇,最后,终于功成名就。

面对别人的嘲笑,他也能淡然置之,他专注在自己的目标上,所以他人的评价和眼光并不会影响他。这样的经历恰恰磨炼了他的心智,可以在复杂的生活中越来越强大。

“尚拙”是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就是要肯下笨功夫。这样有三点好处:一是让人更谦卑,愿意付出。二是逆商高,能在困境中越挫越勇。三是不走捷径,做事踏实。

科举考试的经历,让曾国藩的知识和心性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后来才能走得更顺、更远。

02 赤手空拳创湘军

曾国藩一介文官,魄力无穷,赤手空拳创立湘军。

面对腐朽的正规军,早已没有了战斗力,而根深蒂固的军风,也无法改造,因此,他想创建自己的军队,挽救朝廷,再造国家。

这是一步险棋,他的出发点挑战了国家提防汉人掌握兵权的根本原则,有着毁家灭族的危险。

但曾国藩还有另一方面的考量,太平军不是普通的敌人,他们代表了异质文化,以西方基督教为基础,到处消灭中国文化,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敌人。而曾国藩是理学家,崇尚儒学,他要竭尽全力捍卫心中的信仰。

创建军队,谈何容易。一无所有的曾国藩要解决用人、筹饷、购械、建制,以及与皇帝的博弈。

他的初心,皇帝岂能知晓。还没练兵多久,皇帝就让他去增援镇压太平军。不成气候的军队,出兵肯定是送死,所有心血必付诸东流。

权衡利弊之后,他只能找各种借口推脱,与皇帝周旋,哪怕面对恩师与挚友的求援,他也只能忍痛回绝,按兵不动。

终于在重重困难中,他用“挺”的精神,愣是练成了一支万人湘军。

在一次次战斗中,湘军越战越勇。

湘军的战斗力之所以强,来源于曾国藩的反向思考,把正规军弱的原因分析出来,然后反着来,在制度上进行建设。

正规军实行低饷制,军人钱少,为了谋生只能做其他副业,不会好好练兵。还有军队本身极其腐败,没有任何的凝聚力。

曾国藩就实行厚饷制,解决士兵的生存问题,让大家愿意积极投入,加入军队。

同时选人的原则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选士人领山农”。

一方面大家知根知底,有助于相互协作,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军队的素养会很好,纪律严明。

曾国藩非常注重精神力量,在军队中大力倡导政治教育,让军队有信仰,创造昂扬的士气。

曾国藩竭尽全力,一心为国为民,凭着韧劲和智慧,终于成就了牛气的湘军。

03 成功面前主动退守

南京城被攻破,湘军终于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曾氏兄弟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以为会得到朝廷超大奖赏,等到的却是两记闷棍,朝廷竟严厉指责其他不当之处。这让曾国藩不得不警醒。

他们曾氏兄弟权势达到巅峰,面对朝廷的猜忌,他不得不做出安排,让自己全身而退。

因此,他一方面安排自己的弟弟离职,另一方面,裁撤湘军,这让朝廷颇为放心,终化险为夷。

在湘军内部,曾国藩也遇到了另一个危机,自己一手提拔看中的湘军领袖左宗棠,与自己公开决裂。

左宗棠虽然曾仰仗于曾国藩,但他内心一直看不起曾国藩,觉得对方资质平庸,不及自己。

后来在南京攻克之后,因为在追捕太平天国幼天王的事情上,将了曾国藩一军,让曾国藩不得不还击。

即便如此,曾国藩事后从没说左宗棠一句坏话,更是在左需要西征军费的时候,极力帮他,这让左大为感动,也是第一次真正打心眼儿里佩服曾国藩的为人。

曾国藩在功成名就之后,没有膨胀,而是自知地退守,真正乃圣贤之人。

04 穷尽一生,为国为民奋斗至终点

曾国藩在最后的岁月,身体早已风烛残年,精神上因天津教案而痛苦不堪,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自己忠诚奋斗一生的兴国兴民事业,根本无法扭转时代的衰败局面,大清王朝已经无可挽救了。

即使这样,曾国藩仍然尽己所能,兴办洋务,推动留学计划,从技术和人才上让国家振兴起来,至少这是最能行得通的希望。

曾国藩除了资质平庸,其身体素质也是极其差的,患有多种疾病,眼睛、耳朵都早衰,尤其皮肤病,一直困扰着他,发作时,身上奇痒无比。

加之行军打仗多年,身体得不到养护,官场的各种精神压力,都不断侵蚀他孱弱的身体,最后油尽灯枯,60多岁时,走向了人生终点。

曾国藩的一生,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

一介书生,在官场励精图治,徒手创建湘军,救国家及传统文化于水火中;

在个人修养上,从立志做圣人开始,不断自我反省,克制欲望,改正缺点,被敬仰为圣贤;

在学术修为上,发扬儒家思想,钻研理学,以身作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家属语录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