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他們那麼好,可他們為什麼不知道一個好歹?

前幾天,有朋友來我辦公室小坐,說起目前自己從事的自媒體來,嘆氣說:“哎呀,費事。”特別說起幾個朋友來,更顯得有些惱怒:“我讓他關注一下的微信公眾號,說了好幾天,就是沒有關注。”我哈哈笑道:“不稀罕,我的許多朋友在我的要求下,倒也關注了,可隔了幾天才發現,他們又取消關注了。”

朋友問我:“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我先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人特別愛慈善,每年春節回去都會給村上的老人壓歲錢。有一年正好趕上生意不好,給老人的錢就少了。。就有老人氣惱,埋怨道:“以前給我們每人發1000元,為啥今年改成500元?”有人說:“我已經說好要用這1000元給孫在買個玩具汽車呢?”更有一些人當面責問慈善家,慈善家苦臉說:“各位大爺大娘,今年我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有的人默默走開了,有幾個人還不依不饒。

事後,慈善家苦笑道:“做個慈善也難。這是為啥呢?”


對呀,這是為啥呢?

人們都有一種習慣依賴心理。

1、對自己而言,長期養成的一種習慣會讓你的身體形成一種依賴。比如飯後一支菸。吃飯之後身體就會給大腦反映,下一步該抽一根菸了。再比如飯後散步。有人飯後散步慣了,突然有一天飯後沒散步,身體就覺得不得個勁。

這類事其實很多,有的依賴還很強烈,比如毒品。只要沾上,很快就會上癮,只要上癮,這玩意就會代替人的大腦中樞。讓人慾罷不能,甚至還能產生幻覺。這也是導致許多人精神崩潰,家破人亡的原因之一。

2、對別人而言,這個別人指你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包含你的親人,也會產生依賴情緒。比如每年春節啊,中秋節啊,我們都會買些東西去看望舅舅啊,姑姑啊等老人。有時候會給他們一定數量的錢。咱就比如500元吧。每年都給,突然有一年不給了,或者少給了。他們就會驚愕。

這就好比拔河雙方正用力之間突然一方鬆了繩子,不是閃腰是閃了親情。他們不會想這500元錢,他們會想你是不是和他們不親了,是不是要拋棄他們了。

對朋友而言也是一樣。比如他借你錢,每次都借給他,突然有一天不借了,就會心生埋怨。脾氣好的會理解你,脾氣不好的會直接說你不夠朋友。


那怎麼辦呢?就是說我們如何和他們和睦相處呢?

對親戚:

1、家人親戚而言,在選擇幫助的時候一定要想到以後,就是說,既然開始幫助了就應該有一個長期的打算。

2、若覺得困難。

第一可以選擇降低檔次,比如每年給姑舅老人500元改為300元。

第二可以說明情況,不過這個說明基本上是徒然,除非他們知道你有了困難,比如知道你買房了,給孩子娶了媳婦了等等。

第三,那就堅持好事做到底。反正姑姑舅舅也不會很多,既然選擇了這個擋位,就咬咬牙堅持下去。自己省省也就過了。

對朋友

1、如果你比朋友有錢,你平時就要低調一些,不要在朋友面前露出實情,或者大吹大擂。哈哈哈,這類情況,不要說以後,大概你話音剛落就有人給你借錢或者讓你請吃飯。你不請?你自己說有錢來呀。你請?大家不會領你情,還給以後招來一系列麻煩。

2、如果你和朋友平等。要記住救急不救窮。這句話肯定好說不好做。但要做好借錢等於施捨的心理準備。在借錢的時候最好打一個借條,當然要看視數額大小,總不能借你100元也要打一個借條吧。對於借錢不還的朋友,也要視數額大小決定處理,需要上法院就上法院。數額小的權當花錢買一個教訓或者花錢買了一個朋友。



做慈善

1、扶勤不扶懶。說有一個人去貧困家庭走訪。家徒四壁,不免讓觀者唏噓。觀者下定決心要幫助這家。出門之後,就在屋外閒轉,轉到屋後,發現屋後長著茂密的竹子。搖搖頭,對同行者說,我決定不幫助這家人了。同行驚愕,剛才你不是言辭灼灼要幫助這家嗎?怎麼現在改變主意了?

這人帶著同行到屋後,指著茂密的竹子說,這家的窮不是因為其他,是因為懶。同行問怎麼講。這人道:“你們發現來沒?他們家裡連一雙像樣的筷子都沒有。屋後這麼多竹子,難道連一雙筷子都不會弄嗎?這樣的懶漢是扶不起來的。”

2、扶心不扶身。是指在扶貧的時候要看人品。對那些不知好歹的人是絕不能支助他們錢的。比如孫儷當年資助的大學生叫向海清。一個人的人品應該能看出來,即便看不出來,在以後的支助過程中也會發現,對這樣的人,應該立即停止支助。而社會也應該將此類人列入徵信系統。(2020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