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总是“一根筋”?用这3点,让固执的孩子学会“转弯”


一、左右为难的困境,应该怎么破?

朋友的孩子今年读初一,遇到这样一件事:

学校里做一个集体项目,需要大家的电子签名,由他负责收集,他拿出自己的I PAD,递给甲同学签名,这时坐在他和甲同学中间的乙同学起身,碰掉了PAD,屏碎了。

乙同学道了歉并表示自己愿意赔偿一半的费用,但他觉得应该全赔,忍不住和乙同学吵了起来,两人不欢而散。

回到家里,孩子还是闷闷不乐,气得饭都吃不下,朋友问了好几次,他才告诉妈妈学校发生的事情,并生气地问妈妈:

“明明是乙的责任,他凭什么不承担,还和我吵架?这不公平!”

妈妈劝了他半天也没用,爸爸回家后,孩子又愤愤不平地问爸爸:

“我是出于好心,才用自己的pad来做事,结果没落到好还要自己赔钱,我就是想不通,我是不是不应该做好事?他要是不赔,我就再也不做好事了!”

“这孩子就是认死理儿,一根筋,这件事够他怄气好几天的”,朋友说道,又问我,“你说到底该不该让乙同学赔偿损失呢?不赔,孩子心里气不过,赔吧,两个孩子肯定要大吵一架,可能还会闹到老师那去,可能对孩子的情绪影响更大。”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碰到孩子因为一些所谓的公平事件,大闹情绪,让家长既心疼又无奈。事实上,上面的情况,很多家长之所以觉得左右为难,是由于在冲突中,家长和孩子都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二、什么是二元对立思维?

二元对立,就是将事情进行人为的简单划分成对立的两极,比如,黑与白,对与错、美与丑、是与否、好与坏、善与恶等。

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就是简单粗暴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比如前面提出的解决方案,要么让同学赔偿,要么放弃赔偿;要么公平,要么不公平,等等。

但不要忘了,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还有灰色地带,人也都是有很多面的,没有完全纯粹的好人与坏人,就连对与错,也是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世界并非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


世界并非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

孩子光看到是乙同学碰掉了pad,并没有换一个角度想,他当时非要隔着乙同学递给甲同学,而不是请乙同学传递,其实自己也有责任。

二元对立,其实是钻入了思维的牛角尖,路只会越走越窄。

三、冲突的本质,就是思维的二元对立

罗胖在今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提到了一个小故事:

<code>一条很窄田梗上,两个都挑着很沉担子的人杠上了,谁也不肯让谁,因为路太窄,要让路就要从田埂中下去,踩到水田里,沾一脚的泥。/<code>

<code>如果让你解决这场冲突,你会怎么做?/<code>

<code>你说,这位年纪大,你下去,让他先过,他会说,凭啥?/<code>

<code>你说,这位身上担子重,你下去,让他先过,他也会说,凭啥?/<code>

路就这么窄,谁也不让谁就谁也没法过,问题在这里顶死了。

要么你让,要么你不让(他让),就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最后只会让冲突陷入僵局,谁也不肯让。

冲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思维陷入了二元对立,找不到破解的出口。

穷则变,变则通。要解决冲突,就应该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

四、跳出二元对立思维,化解冲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人生的底层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遇到各种冲突,除了与其他人之间具体事件的冲突,还有与环境的冲突:

比如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的哭闹、孩子从小学升上初中对学习方式变化的不适应、从校园走入社会时的迷茫,都是一种与环境的冲突,因为没有完全适应环境的变化。

甚至是与自己的冲突:

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曾讲过她的女儿晴晴学跳绳的故事。

晴晴在幼儿园大班,一项达标要求是学会跳绳,可是班上同学基本都学会了,她还是不会。越不会跳,就越不愿意跳,晴晴被家人逼着练习的时候 ,经常是边哭边跳,但还是没学会。练到后来,晴晴这样给自己下定论:“我特别笨,我特别特别笨,我是大笨蛋”,她开始拒绝一切与跳绳相关的活动。


对自己的否认和自我贬低,是一个人最深的心理冲突

这种对自己的否认和自我贬低,是一个人最深的心理冲突。很多孩子的焦虑和抑郁问题,其实都是没有处理好与自己的冲突。

解决冲突的过程,就是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孩子跳出二元对立思维,顺利化解冲突,就是在教给孩子人生的底层能力,不断打怪升级。

五、家长应该怎么做?

上文两个挑担人的冲突,最后是这样解决的:

“你”走上前去,对两个挑担的人说:“来来来,我下到田里,你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一会儿,你这一侧身,不就过去了吗?这就是”躬身入局“。

罗胖这样点评这个故事:

”你看,只要你的身份稍微转换一点,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把自己放进去,是不是一个看似无解的事,就有了答案?

是的,重要的是转换。遇到问题和冲突,转换思路,转换角度,跳出二元对立,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躬身入局,才能把死水盘活。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 理论,是指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 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的信念b 。


情绪abc理论提出,信念b才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的直接原因


也就是说,面对同一个事情,不同的解读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而造成不同的后果,对事情的解读才是最重要的。

教孩子跳出二元对立思维,家长要做的,就是教孩子调整信念b,学会"转念",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转念一想,豁然开朗。

1、拓宽孩子处理问题的思路

(1)多提开放式问题

好的问题,本身就蕴藏着答案。上文孩子与乙同学的冲突中,妈妈提的问题是,该不该让乙同学进行赔偿?这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问题,答案只有该赔与不该赔,自然就把思路锁死了。

我们换开放式问题来试试:

“这件事情,你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呢?”“

你和乙同学平时关系处得怎样呀?”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乙同学,会怎么想呢?”

家长可以通过问这些问题,让孩子在讲述中释放情绪,并引导孩子将聚焦的点,从事情的你对我错,转到与同学相处的点上,去关注乙同学也并不愿意发生这样的事情,还可以就此事召开一个家庭会议,各抒己见,共同商讨下一步的处理方式。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事情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

(2)看辩论比赛,了解多元观点(适合年龄较大的孩子)

辩论,本身就是锻炼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强劲方式。辩论比赛中,正反双方就同一个辩题展开阐述,是了解一个问题多元观点的的最佳途径。《奇葩说》是一档风靡全国的辩论脱口秀节目,选题切入大众的共鸣点,很适合带着孩子一起,娱乐的同时锻炼孩子。


奇葩说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个辩题的多元观点


家长可以先与孩子自行讨论对辩题的看法,在看的过程中,带着观点去看,带着问题去看,思考得会更深入。看完后,还应该做一个复盘:

你现在还坚持原来的观点吗?如果是,你觉得他们有哪些你没有想到的论点?

如果改变了,是哪部分论述打动了你?

最后,再将本次辩题的切入角度,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一个总体梳理,就会形成一张立体的、网状的多元观点图。

(3)用故事给孩子启发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带着孩子主动去思考,比如可以给孩子讲下面这个“六尺巷”的故事:

<code>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code>

(在这里请孩子回答,这个冲突你认为应该怎么解决?)

<code>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code>

(在这里请孩子回答,这个解决方案你满意吗?为什么?)

2、带孩子做"转念作业"

拜伦.凯蒂在《一念之转》这本书中,用“转念作业”的方法,帮助人们从以往的限制性信念中解脱。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孩子。

转念作业由四句问话构成:

<code>那是真的吗?/<code>

<code>那百分之百是真的吗?/<code>

<code>如果你有这个想法,你会有什么感觉?/<code>

<code>如果你没有那个感觉,你会怎么样?/<code>

《一念之转》读书会成员分享了一个应用的实例:

小女孩豆豆起床后,不愿意去上幼儿园,问她原因,她说因为昨天睡午觉的时候说话,被老师请出了卧室,她害怕今天还这样。

妈妈问她:“你真的觉得今天幼儿园还会发生这样让你不开心的事情吗?”她说,是的。

妈妈又问,“你真的确定还会这样吗?”

豆豆想了想,回答说:“咦,其实我不说话就行了嘛,就算别的小朋友找我说话,我也不说,就不会被请出去了。”说完她就乐了,自己背着书包出门了。

当孩子被念头卡住时,用反躬自问帮她看到事实,从而走出困境。

需要强调的是,带孩子进行转念作业,不是让孩子放下他的念头,而是跟他一起去探索,带着好奇和尊重进行。孩子的某些念头如同困扰他的情绪一样,只有被了解、被看见,才有转化的可能。


3、家长以身作则

很多家长自己都经常陷入二元对立思维,比如他们会问:

孩子被同学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不打回去,怕被欺负,打回去,怕孩子养成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

该不该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上,觉得孩子的童年被剥夺了,不上,又怕欠孩子一个成年。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孩子做到,家长自己应该率先做到不简单粗暴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


孩子的成长路上,既需要前进的勇气,更需要转弯的智慧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在前进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转弯。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既需要前进的勇气,更需要转弯的智慧。家长从小培养孩子在思想上转念,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转弯,而弯道,就是最好的超车时机。